在成都的农贸市场、居民小区、街边小店,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口大汤锅放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几个装满了蔬菜、底尖口大的长把竹篓浸在锅里,摊主把竹篓在汤汁里一提一放,等到菜料“冒”熟和着汤汁倒进碗里或塑料袋里,淋上豆豉、撒上香菜香葱……这就是川西最常见的市井美食——冒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冒菜评价60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冒菜评价60字(方言探源冒菜)

冒菜评价60字

在成都的农贸市场、居民小区、街边小店,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口大汤锅放在炉子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几个装满了蔬菜、底尖口大的长把竹篓浸在锅里,摊主把竹篓在汤汁里一提一放,等到菜料“冒”熟和着汤汁倒进碗里或塑料袋里,淋上豆豉、撒上香菜香葱……这就是川西最常见的市井美食——冒菜。

除了四川,现在在全国其他的许多地方也能看到冒菜饭馆。那么“冒菜”是什么意思呢?或者“冒”字怎么解释呢?“冒”其实就是水烧“开”了的意思。水翻滚了,就叫水“冒”了!冒菜,其含义就在烧“冒”的汤汁中放进食材,煮、烫着吃。微信公众号“CCTV4国宝档案”在《四川名吃“冒菜”的“冒”是什么意思?》一文中如是描述。

然而,“冒”真的就是水被烧开而冒泡的意思吗?在烧“冒”的汤汁中放进食材煮、烫着吃,这样的菜就叫“冒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成都话方言词典》解释“冒”为“用开水烫”,例句:“冒一碗冷饭吃。”这里,冒确实有烫东西吃的含义。但成都人绝不会把水沸腾的状态称作“冒”,只会说“滚”,如:“水滚了”。

在今天的四川话里,“冒菜”之“冒”首先是个动词,具体而言,乃是一种烹饪技法。《川菜烹饪事典》这样诠释“冒”:“将冷后经刀工成形的丝、片、块等小型熟料盛于焯瓢或漏瓢内,再放入开汤中一起一落,反复几次,使原料致热的方法。”

所谓焯瓢,就是那种“长把竹篓”,中国民间传统的漏勺。焯,又叫“汆”,四川普遍称作“泹”,是一种半成品加工方法,即将蔬菜原料放入开水锅中微煮至断生,迅速捞起,再漂于冷开水中的过程。待蔬菜冷后再改刀,或切成丝,或切成片,或切成块,随后盛于竹质焯勺(如今有不锈钢做的,亦可),再放进秘制卤水开汤中反复起落,此流程谓之“冒菜”(我们煮酸辣粉,也可叫作“冒粉”)。熟热后捞起装入碗中,这些有盐有味的成品也叫“冒菜”——冒好的菜。而且,如今市面上的“冒菜”可荤可素,五花八门。未经汆泹的肉类,也可直接冒着吃。

那么,“冒菜”这种写法究竟对不对呢?或者说,它有没有源头可以追溯,有没有一种原始表达可以代替它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公食大夫礼》篇记载:“鉶芼:牛藿、羊苦、豕薇,皆有滑。”这些拌和在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里的藿、苦、薇等蔬菜就叫做“芼”或“芼菜”。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说:“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礼》三牲皆有芼者,‘牛藿、羊苦、豕薇’也,是芼乃为菜也,用菜杂肉为羹。”宋代川籍文豪苏东坡有《送笋、芍药与公择》之诗,其中有句云:“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用猪肉与芜菁混着烹制,这样的膳食或许也可称之为“芼菜”吧。

于今看来,古人这种荤素搭配,不是像极了当下遍街遍巷肉菜混为一碗的“冒菜”么?

写“芼菜”为“冒菜”,就错了吗?并不。西汉辞赋家枚乘《七发》曰:“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是说拿狗肉芼石耳。“冒菜”之冒字本此,显然与“彘肉芼芜菁”之芼字同音又同义,正可谓源远而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