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名句的诞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感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感悟(论语经典名句详解)

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感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名句的诞生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一

  完全读懂名句

  1.季氏:春秋鲁国大夫季孙氏。2.八佾:佾,读作yì,行列的意思。古代舞以八人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季孙氏在家庙的庭院中作八佾之舞,则是以大夫僭用天子之礼。3.忍:容忍。

  孔子评论鲁国大夫季氏:“季氏在自己家庙的庭院,举行了天子所专享八人八列的八佾之舞。如果这种僭礼之事都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呢?”

  名句的故事

  鲁国自从宣公之后,政权便操在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手上,史称“鲁国三桓”。鲁昭公初年,三家瓜分鲁君的兵权,三桓以季孙势力最大,此章的季氏,指的是季平子。

  季平子在家庙举行了天子专用的八佾舞,此时孔子已从周朝首都洛邑学习周礼回来,对此种破坏礼制的行为提出严厉谴责,这件事也让鲁昭公相当难堪,但却又无能为力。

  古代以礼分贵贱,僭越之罪甚大。宋朝儒者范纯夫认为无礼之后必定无父无君,因此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学者谢显道也认为,如果可以忍受季平子如此嚣张的行径,他日后必定有恃无恐,恐怕连犯上弑君的事也敢做。

  果不其然,之后鲁国国君为首的贵族与季平子为首的三桓大动干戈,史称“斗鸡事件”。原由是季平子与贵族昭伯比赛斗鸡,季平子的斗鸡输了。他恼羞成怒,强占了昭伯的住宅。鲁昭公介入仲裁,并趁机出兵攻占季平子府宅,不料其他两桓派兵相助季平子,鲁昭公大败,逃亡齐国,鲁国陷入了一片混乱。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今天“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常用来表示已经忍无可忍,再继续忍下去就“颜面扫地”。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中便提到:“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意思是读书人可以与之友好,但不能强迫他;可以与之亲近,但不可胁迫他;可以杀了他,但不能羞辱他。

  宋朝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地位最高的朝代,皇帝想杀读书人都不能一意孤行。根据宋人侯延庆《退斋笔录》记载,宋神宗想将一名犯了错的转运使(高级地方长官)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自从开国以来,朝廷没杀过读书人”,于是宋神宗想将这名转运史发配边疆充军,门下侍郎章悖认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杀了他”,原因是“士可杀不可辱”。

  不过,虽然世上有诸多“孰不可忍”的事,但是有时“小不忍则乱大谋”,最好的对策还是忍忍忍。

  五代时的冯道,曾经当过好几个朝代的宰相,他的修养功夫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风范。据说曾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驴子,用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子的身上,他路过看见了也不生气。朋友问他为何不动怒,他答道:“天下同姓名的不知凡几,不是每个冯道都是我,可能是这个人捡到一匹驴子,正在寻访失主。”正因为有此忍耐的功夫,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于乱世的官场,被现代史家称为专业政治经理人的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