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承认学习有三种境界:苦学、乐学和会学。苦与乐,解决的是学习是否愉快的问题,会学,解决的是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的问题;而志学,解决的是学习方向和目标的问题。要想使自己的学习活动行稳致远、持之以恒取得一定的成就,还是要志学——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学习。

孔子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永记于心的,就是是志学体验。

孔圣人,到了70岁,进入古稀之年,回顾自己不断追求的一生,说了一段影响深远的经典之语,后收录在《论语·为政》之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传统译文为:“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论语·为政》包括24章,内容涉及孔子谋官、从政、牧民、学习、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和思想,应该是论语的精华,其借鉴意义理应非常重大,可传统译文非常表面化,几乎成了豆腐账。

70岁的智者孔子,与弟子回望自己一生走过的艰辛历程,应该是认真总结得失,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才对,哪能如译文那样浅显而少有借鉴意义呢?

我们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怎样翻译才更通情达理,又能得到有益的启示。尽管会望文生义,难免有失偏颇和主观臆断,但毕竟可能更具借鉴意义。

大家几乎都承认,圣人应该是非常聪明的先知先觉者,那怎么会到十五岁才知道立志而学呢?如果是真的那样,那立志学习的东西和领域,一定不会是平常贵族子弟所学的文字、算数、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等等一般生存知识与技能。

那他立志要学的可能是什么呢?

孔子一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克己复礼为政治信仰,能肩负起如此远大志向的学问,在当时就应该是《周礼》。

这样看来,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就应该翻译成:我十五岁立志研学《周礼》,而到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学说的完整思想体系。

这样翻译,就明确警示弟子,学习与建功立业,一定要在青少年时代就明确自己志向,到了30岁,就应该成就一番事业。

如此,孔子也就有资格成为弟子们自悟,自律,自立,志学的榜样,这就对弟子们非常有警示教育意义:要成就一件大事情,一定要坚持干它十年或一生。

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就很羞于见人。记得我是到了十六岁中学时代,受到农活艰苦的强烈刺激,才立志为了走出农村逃避艰苦劳作而勤奋学习的。

对照着榜样孔圣人,想想学习动力问题,自己的深刻感触是:

触及自己灵魂的学习动机,才是立志不懈努力学好的真正动力。用明确的学习目标,牢牢牵引着自己,将被动学习的过程变成自主追求的行动,这个道理对教育孩子或许会有一定的启发。

学习一字之差有什么影响(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