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位灭国之君(西周的诸王之四)(1)

渭水流域,西周王畿

穆王崩,子繄扈立,是为共王,或作恭王、龚王。共王出游泾水,密康公跟从,有三位美女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劝儿子把美女献给共王,康公不献,一年后共王灭亡密国。一般认为,密国是文王灭密须后分封的姬姓诸侯,位于王畿之内。三位女子出自哪里,密国灭亡后国人去了哪里?都不知道。不奉献美女被灭,不献宝贿、不献土地会不会被灭?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恶化。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周朝立国至于共王已经六代人、一百多年,繁衍出不知多少王子王孙,土地的垦殖比不过人口的增长,或出现人、地矛盾。共王之时,允许土地买卖。

共王崩,子囏立,是为懿王,囏同艰,一个未卜先知的名字,懿王之时,周王室走了下坡路,诗人作诗讽谏。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认为这是一次日全食,运用计算机推导出具体日期: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从而得出懿王元年即公元前899年。较真的人认为,“天再旦”为何不是沙尘暴?那样也会出现一样的景象。

躲避戎人的进攻,懿王迁都犬丘。其实犬丘距离丰、镐很近,未出今天的西安市区,怎么能躲避戎狄?更像王室内部出现问题。懿王时的王权不振,策命大臣的礼仪变了,王室地位下降。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穆王之子、共王之弟、懿王的叔父、懿王儿子的叔爷。本来应该懿王的儿子即位,在讲求宗法制,尤其是认为嫡长子继承的西周,这是多么奇怪!嫡长子继承并没有多少史实上的支撑。也有认为孝王是共王子、懿王弟。无论如何,孝王应是一位完全成年、有执政能力的周天子。孝王试图改变嬴姓部族与申国的关系。

嬴姓也是历史悠久、分支众多的大部族,与商人同出自东夷。先是与夏族交好,夏末时离开夏桀依附商族,为商汤的御手。商王太戊时,中衍又成为御者,为商王驾车,受到商王的信任赏识,把商王室的女子嫁给中衍,自此之后,嬴姓多显贵,是商王的诸侯。

大约与周太王西迁的同时,商王把一支嬴姓部族,酋长“戎胥轩”,也迁移到西方,戎胥轩带领族人在当地扎根落户,娶姜姓女子为妻,生子中潏。中潏时这一嬴姓部族变得强大,为商王“在西戎,保西垂”。

中潏生子飞廉,飞廉生大儿子恶来、小儿子季胜,飞廉善走,恶来有力,都受到商王帝辛的赏识,父子二人都为商纣王效力。周武王伐纣,连带着恶来、飞廉被杀,这一嬴姓族人受到压制。但毕竟曾经与姜姓通婚,姜姓是姬周的功臣贵戚,首恶既然伏诛,其他嬴姓族人还是受到姜姓的庇护,而臣服于周王室。

尤其是季胜这一支的后人造父,到周穆王时又成为周天子的御者,立有功勋,被另立为赵氏。恶来也有子孙,造父这一支受恩宠,就依附赵城,也姓赵氏。周孝王时,恶来的后人大骆,生有两个儿子:非子和成。

非子居住在犬丘,善于养马与畜牧业,使之繁衍生息,畜群扩大。周孝王听说后,让非子在壻渭之间养马,所养马又高大繁殖又多,孝王很高兴,就想立非子为大骆的嫡子,继承大骆的部族。这就动了申侯的奶酪,申侯的女儿是大骆的妻子,并生有嫡子成,周孝王这是想干什么?

申侯就对孝王说:昔日我先人郦山之女,嫁给戎胥轩为妻,生子中潏,因为亲戚的缘故归顺大周,保卫西垂。现在我又把女儿嫁给大骆生嫡子成,申国与大骆有双重婚姻关系,西戎才宾服。请天王重新考虑此事。

周孝王辩解说:昔日嬴姓祖先伯益为舜帝管理畜牧业,分封给土地,赐姓赢氏;今天非子为朕养马,朕赐予土地作为附庸。因此,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同时,不废除申侯之女所生的儿子成继续为大骆嫡子,“以和西戎”。

通过这件事表明:一,在西方的嬴姓部族很强大,需要分族以削弱,穆王时就开始了,而分立出赵氏;二,大骆部族没有名分,或要受申侯的节制,是申侯的臣属;三,申国、大骆族与西戎关系密切,周王对申、骆的举动直接影响西戎,对二者好,则“西戎皆服”、“以和西戎”,如果与申、骆关系恶化,结果会怎样?四,从大骆嬴姓中另立出秦嬴,非子的秦嬴与成的大骆之族关系会怎样?本是同根生,会不会相煎何太急?

此时的周孝王开始剑指申国,穆王重用姜姓或是走向了反面,孝王着手削弱申国。孝王不会仅仅针对一个申侯,还可能涉及其他诸侯,诸侯能无反制?孝王之后应该传子,但是“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此前,周王室的王位传承是否受诸侯干涉不清楚,但从夷王开始诸侯干预王位的继承。这里面申侯或是最积极。

周夷王为诸侯扶立,所以“下堂而见诸侯”。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下堂而见诸侯,是天子失礼。夷王为诸侯所拥立,当然对拥立他的诸侯“礼贤下士”。对不宾服的诸侯就要杀一儆百。夷王召集诸侯,“烹齐哀公”。周孝王削弱姜姓的申侯,或拉拢姜姓的齐侯,等到夷王即位后反转,威慑诸侯,打压齐国,而烹杀齐哀公,立哀公弟静,是为胡公。纪国也是姜姓,表面看是纪侯对夷王说齐哀公的坏话,深层次或是涉及了周王室的内部矛盾。

《纪年》“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玉。”

“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

夷王还是受一些诸侯的拥戴,做了一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