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脉象解析(脉学基础之传统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1)

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脉诀》:“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脉位分类浮脉【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脉诀汇辨》“有深深下沉之势”《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脉位分类沉脉【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仅三至”脉率分类迟脉【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凡阳虚不足,命门火衰者,多见迟而无力之脉。症见畏寒泄泻,腹痛喜按口吐冷涎等“作者临床常见五更泄,多见迟而无力的脉象,特别是两尺尤甚,以四神丸补命门火,温脾阳。”刘冠军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以免误诊”刘冠军4、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5-6至《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脉率分类数脉【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凡外感发热、胃热、肠热、肺痈、肠痈、疮疡、或阴虚火旺等均可见数脉《难经· 九难》:“数则为热”《脉药联珠》:“凡数脉总由火毒”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5、洪脉【脉象特征】脉形宽大,滔滔满指,来盛去衰《诊家正眼》:“洪脉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濒湖脉学》:“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脉理求真》:“洪脉既大且数”

脉的宽度分类洪脉【临床意义】主热甚(气分热甚)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洪大有力,此为太过,多为里热炽盛,必伴见壮热,烦躁,口渴,吐血,疮疡及暑热汗出等。《伤寒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金匮要略》:“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脉的宽度分类洪脉亦主虚证:若洪大无力,则不主气分热盛,乃阴精耗竭,孤阳将欲外越之兆。凡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出现洪脉则为阴损阳散之危重证候。6、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脉经》:“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诊家正眼》:“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若丝线,较显于微”《濒湖脉学》:“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的宽度分类细脉【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侵1)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则脉来细而无力凡久病气血亏耗,年迈体弱,失血,盗汗,自汗,阳虚畏寒,虚胀,泄泻等,可见到细脉《脉诀刊误》:“主血少气衰”《伤寒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脉的宽度分类细脉2)主湿侵:脾虚湿盛或感受湿邪,湿邪阻碍脉道,故脉细凡湿邪伤人,或内困脾胃,或留滞经络,常可见到细脉《金匮要略》:“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诊宗三昧》“湿痹脚软,自汗失精,皆有细脉”7、微脉【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病:气血虚甚,阳气衰微正气将绝,鼓动无力,故脉微欲绝《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诊家枢要》:“微, ……为气血俱虚之候,为崩漏败血不止,为少气”8、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濒湖脉学》:“至数不齐,涣散不收”《诊宗三昧》:“其脉散者死”脉理: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9、虚脉【脉象特征】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理求真》:“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三指禅》:“虚脉大而松,迟柔少力充”脉力度分类虚证【临床意义】主虚证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敛而外张可见于久病虚劳、伤暑气阴两伤等《诊家枢要》:“虚,气血俱虚之诊也,为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三指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10、实脉【脉象特征】应指幅幅,举按皆然是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濒湖脉学》“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诊宗三昧》“实脉有力,长大而坚”《脉经》“实脉,大而长,微弦”脉力分类实脉【临床意义】主实证邪盛正实,正邪相搏,气血涌盛脉道充满故实凡邪气有余,阳热内郁所致高热谵语,腑实便坚,三焦火盛,食滞胁痛等,皆可见实脉《伤寒论》“病人烦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学正义》“实主火热有余之证,或发狂谵语,或阳毒便结,或咽肿舌强,或脾热中满,或腰腹壅痛……”11、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脉经》“与数脉相似”脉流利度分类滑脉【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现滑象《素问脉要精微论》“滑为阴气有余也”2)主食滞:宿食化热,气实血涌《金匮要略》“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有里热,白虎汤主之”脉流利度分类滑脉1)主妇人的孕脉:气血充盛《景岳全书》“妇女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脉诀》“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2)见于正常人:滑缓为平人之常,多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明显《景岳全书》“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12、涩脉【脉象特征】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如雨沾砂,如病蚕食叶”《脉经》“细而迟,往来艰,或一止复来”脉流利度分类涩脉【临床意义】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1)涩而无力--伤精、血少多见于亡血,失精,闭经,死胎,或精冷阳萎《金匮要略》“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诊家枢要》“涩,为少血,为无汗,为血痹痛,为伤精”脉流利度分类涩脉2)涩而有力--实证(痰食积滞、瘀血)气、血、食、痰阻碍脉道,脉行不畅《金匮要略》“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主瘀血:凡胸痹、腹中积块、症瘕、痛经、经闭,及附件包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可见之《素问脉要精微论》“涩则心痛”13、长脉【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诊家正眼》:“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濒湖脉学》:“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脉长度分类长脉【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脉长而洪数--阳毒内蕴;为热深、癫狂;《脉经》:“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脉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14、短脉【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李中梓:“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濒湖脉学》“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临床意义】短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气郁不能展,气虚不能鼓动故脉短《诊宗三昧》“胃气厄塞,不能调畅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之状”15、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脉经》“按之如弓弦状”《脉诀刊误》“状若筝弦,从直中过,挺然于指下,曰弦”《濒湖脉学》“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脉的紧张度分类弦脉【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疟疾等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疾等多见弦脉《伤寒论》“脉弦者,必两胁拘急”《金匮要略》“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疟脉自弦”《内经》“阳弦头痛,阴弦腹痛”1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临床意义】失血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金匮要略》“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

17、紧脉【脉象特征】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脉经》“如切绳状”《诊家正眼》“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脉的紧张度分类紧脉【临床意义】主寒证、痛证、宿食寒主收引,脉管内缩故紧多见于寒邪内侵引起的伤寒发热,头痛咳嗽心腹痛或胀满,呕吐泻利,阴疝痃癖等《脉诀刊误》“紧为寒为痛”《金匮要略》“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紧脉,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1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有怠有二种意义1)脉管柔和,脉来和缓,有悠然之意。为有神,有胃之平脉2)脉管纵使缓,脉来懈怠《脉经》“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主病:多由脾虚,或湿邪困阻19、革脉【脉象特征】中空外坚,如按鼓皮《濒湖脉学》“芤脉,弦而芤,如按鼓皮”《医学实在易》“革脉外强”徐春甫:“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脉的紧张度分类革脉【临床意义】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金匮要略》“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伤寒论》“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此类脉,脉形阔大,按之中空,为高度贫血征象。此外,肿瘤,肝硬化等亦可见之。芤脉与革脉的比较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革脉:皮硬而中空,主精亏虚寒20、牢脉【脉象特征】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李中梓:“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脉说》:“沉而有力,劲而不移,实大弦长,牢之体也”【临床意义】阴寒内盛,疝气症瘕脉理: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21、弱脉【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脉经》:“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脉理求真》:“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脉力分类弱脉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气短少力,惊恐自汗,筋骨痿弱,遗精泄泻等。《诊家正眼》:“弱为阳陷,真气衰弱”《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22、濡脉【脉象特征】浮而细软,如絮浮水《脉经》“极软而浮细”滑伯仁“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诊家正眼》“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诊家枢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23、伏脉【脉象特征】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可得,甚至伏而不现《诊家正眼》“推筋着骨,得始其形”【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力)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如气闭、寒闭、热闭、火闭、痛极、霍乱等可见伏而无力-气血亏损,阴枯阳竭,“心衰脉伏”24、动脉【脉象特征】脉动如豆,见于关部《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25、促脉【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濒湖脉学》“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脉的均匀度促脉【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崔氏脉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濒湖脉学》“促脉惟将火来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26、结脉【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脉诀刊误》“脉来缓,时而一止,无常数”《诊家正眼》“迟滞中,时见一止”脉的均匀度结脉【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崔氏脉诀》“阴盛则结,疝瘕积聚”《诊家枢要》“结……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症结,为七情所郁”27、代脉【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活人书》“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也”脉的均匀度结脉【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惊则气乱”28、疾脉【脉象特征】一息七至以上【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分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促结代脉的鉴别三种脉均为节律异常的脉象,但1、促脉和结脉是无规律的歇止;代脉是有规律的歇止2、结脉和代脉是缓而有歇止;促脉是数而有歇止

附脉诊技巧七十八条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五、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证。

二六、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七、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八、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二三年方愈。

二九、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俱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凡虚损痨病俱见于右尺,伤风外感俱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一、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二、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有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三、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俱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四、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五、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六、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三七、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八、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三九、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一、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二、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三、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俱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俱为病脉。

四四、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五、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六、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

四七、凡身热有汗,俱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八、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

四九、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匀净,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一、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二、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

五三、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俱从肝治之。

五四、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

五五、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

五六、凡豁大之脉,俱是阳虚。

五七、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俱从内治之。

五八、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九、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一、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二、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三、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四、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五、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六、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涩为血虚有郁。

六七、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末,肉汤调服。

六八、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证,脉在中,不死。

六九、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可也。

七一、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七二、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三、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养胃丸。

七四、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证。

七五、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证,宜温之。

七六、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犹为虚寒之证,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

七七、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土受邪。

七八、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