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是从语言工具角度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文,供现代人学习研究。古文翻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古文翻译,指把古文转化为现代文的书面文字过程。广义的古文翻译,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即使没有古今语言的书面转译过程,也可称之为翻译,只不过是在思维内部完成的。我们认为能够准确的翻译古文,始终是检验古文阅读能力的终极标准。

文言文翻译有效教学模式(建立古今汉语对译学科)(1)

在古文作为主要书面表达形式的古代社会里,白话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对经典的注释,包括章句的解说,同样遵循的是文言的模式。我们知道,古文的特点就是言文分离,从古至今文言文都顽固地坚守着他固有的方式。尽管口语不停变化,当古文经典几乎是雷打不动。所谓,注释也是用当时通行的文言注释更古时代的文言而已,并不是用当时的口语去注释早前的书面语。恪守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觉得没有必要,更重要的是不屑于写大白话。而大众阶层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不懂文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以直到20世纪初,古文翻译都没有真正出现过。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白话文运动兴起,白话文创作大量涌现,启迪民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初学者了解中国文化,较为容易的了解经典文本的意义,发挥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中国知识界开始尝试翻译古文。

古文翻译的历史并不长,20世纪20年代,一些出版商出版过一些言文对照读本,比如《古文观止》,开启了古文翻译的新篇章。三四十年代,翻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语译广注四书读本》,是由世界书局创始人,中华书局创始人沈知方先生主编的。解放后,古文翻译出现了不少经典作品,比如余冠英《诗经选译》、杨伯峻《论语译注》等,这一时期,古典诗歌之类的韵文也开始了翻译,比如郭沫若就精选《诗经》中的四十首情诗,用白话文翻译,命名为《卷耳集》。80年代后期,由于国家的重视,把古文翻译看成是重要的科学译作,掀起了一波古文翻译的高潮,自此古文翻译的遍及各种题材,贯穿整个古代史。

文言文翻译有效教学模式(建立古今汉语对译学科)(2)

古文翻译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让古文阅读困难的读者,快速了解古籍的内容,节省时间和精力。二是帮助读者提升古书阅读能力,掌握翻译的常用技巧,可以独立进行翻译。并对别人的翻译成果做出合理的评判。

我认为有必要建立文言翻译学科,为了概念的准确,不使用古文翻译学,因为古文在古代有特定含义,指先秦两汉的文章,并和骈文相对,指古代散文。因此我们称之为文言翻译学,和白话类诗文相对。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翻译学和古代汉语课程并不同,我们认为《古代汉语》尽管有古文篇章的阅读,也有翻译方法的论述,但是,总体上说《古代汉语》给我们的是理论知识指导下的阅读实践,这个实践侧重的是字词的积累,而不是翻译。《古代汉语》是学习文言翻译学的储备,文言翻译学是古代汉语知识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文言翻译学是在具备基本的古汉语知识,有一定文言翻译能力的前提下,如何准确完整流畅翻译的问题。一个是工具学科,一个是应用学科。

文言翻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一个汉字就能引发好多问题。古籍阅读困难,翻译更困难,如果不深入其中的话,是很难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的。古籍翻译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古今词义多有差异

面对一个汉字,它的词义的嬗变也是由源及流的关系,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有的词义新生,有的词义消亡,而古今词义之间也存在者或大或小的差异。我们必须历时地去把握一个字义的动态历史演变,而不能跨越时代张冠李戴,只在静态的共时空间里搬运理解字义。更不能以今释古,比如“是”作为判断动词,是汉代才产生的。你就不能再阅读先秦古籍时,用判断动词翻译是,而是要理解为一个指示代词。

二、古人行文简略

汉字早期由于受到书写介质的限制,全靠手写,材料制作不易,改动也很不方便。所以形成了行文简约的表达习惯。所以古文翻译就存在一个字面义和语境义的问题。因为古人表达时和我们一样在具体语境中会自动省略一些他们认为没必要交代的东西。可以年代久远,文字简略,我们往往不清楚当时具体的交际背景,只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这就需要我们补充大量的内容,来充实完善句子。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翻译,尽管字面上意思都对,但读者读后仍然不知所云的原因所在。或者翻译时,出现不同的歧义,理解各不相同。

文言文翻译有效教学模式(建立古今汉语对译学科)(3)

三、古今词汇基本构成方式不同

古文词汇以单音节构词为主,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节构词为主。因此学习古文的关键就是掌握好一词多义。这个一词多义,实际反映的就是从古代单音词演化为现代双音词的过程,当然也有古今都是一个单音词的,我们说的是基本情况。不要小看这个转换,古文翻译对不对,好不好,顺不顺全在这里。我们必须尽量全面地掌握一个字的一词多义,并且灵活地运用字典义,知道随文释义,运用联想转化,尽量贴合原作者的愿意。所以,古文翻译具体到一个字上的话,就是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找出这个字的一词多义,放在句子中的话,到底是哪个义项。

四、特殊修辞及古代文化常识问题

古汉语中的特殊修辞如:并提、互文、错综、讳饰等,文化常识中的官职、礼仪、地理、节令、称谓等,都需要理解。修辞需要调整转化,把句意明确表述出来。虽然文化常识方面的一些词语,可以保留原词,不予翻译,但是如果不明白确切含义,对于句子乃至篇章的把握就可能出现问题。特别需要注意典故问题,古人用典往往不着痕迹,需要博览才能体会到妙处。

五、古今语法差异

比如词类活用,特殊的动宾关系,特殊句式等内容,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参考我的相关文章。

文言翻译学就是要针对性地解决上述这些难点,揭示翻译技巧,推出翻译成果,评价翻译现象。文言翻译的专题研究书目并不多,较早的的有70年代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于在春著《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这本书问题较多,使用时需要注意。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岳麓书社版,陈蒲清著《文言今译学》以资参考。我自己根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写有《中学文言翻译学》,因属草创,未免鄙陋。大家可移步我的7本关于学习文言文的原创书简介了解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