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0日,一位头戴学生帽,身着深色学生装的青年人住进了上海新闸旅社。在登记簿上,他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李霞,风尘仆仆的样子像极了刚从乡下来到十里洋场的乡里人。他登记的职业是乡村小学教员,这也印证了他的外在形象。不过,他的言谈举止中却透出一种久经世面的坚韧。他就是刚从延安辗转到达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电讯人员李白同志。
特殊的使命
抗战爆发后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此时已日趋凸显,没有情报,战场上的指挥无异于盲人摸象难见全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铮找到了李白,交付给这个年轻人一份异于以往他对战争是真刀真枪正面对敌的认知的特殊使命,那就是做一名深入敌后,在隐蔽战线上冲锋陷阵传递情报的孤胆英雄,成为指挥战场的千里眼顺风耳。
做一名孤身深入敌后的谍报人员绝非一件易事,除了需要业务能力过硬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敌后坚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永不叛党。在这条看不见硝烟的隐蔽战线上,每一个地下工作者都如同一只风筝飘在敌人时时处处的包围监视中,而那条脆弱的与延安相连的风筝线能依靠的只有地下工作者心中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是否坚韧到足以熬得过被捕后轮番而至的残酷刑罚,足以抵制得住大上海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诱惑,谁也不敢保证。而在各方势力纵横交错的上海,即便由于地下工作的特殊性,谍报人员均为单线联系,也难保万一有人被捕叛变交代之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惨状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经过观察,李白以其历经多年革命的实际经验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成为中央派遣至上海设立秘密电台的不二人选。
李白在接受委派这一任务的时候不过是个27岁的青年,但实际上却已经是有着11年党龄的老红军了。李白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张家坊板溪村的一户贫农家庭,原名李华初。他9岁上小学时,学校老师深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潮影响,常用《新青年》和《湘江杂志》所载文章教育学生,使李白从小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他13岁因家贫辍学后外出务工,到一个染坊当学徒。这种经历让他体会到社会的不公,所以大革命时期,15岁的李白回到了家乡,在家乡闹农会,组建赤卫队,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李白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宣传员。1931年到党中央开办的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从此他与无线电通信事业结缘。毕业后就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无线电队政委,成为红军最早的报务员之一。由于他的言传身教,这支由国民党起义军队改编而成的队伍一扫旧军队的坏习气,成了一支屡建战功的技术劲旅。1934年10月,李白踏上了长征之路。他在担任红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工作期间,要求红军报务员个个做到“电台重于生命”。他说出了也终生矢志不渝地做到了。这样一位在红军电台从事报务工作,经历过反围剿斗争锻炼,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考验,收发报技术十分熟练,政治上又十分可靠的老党员自然成为派往上海开设敌后秘密电台的最佳选择。而实践证明,李白同志担当得起这份期望与重托。
战斗在敌人心脏
就这样,李白以李霞之名在约定的新闸旅社住下来。但是在军警特横行的上海建立一个电台谈何容易,这决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即可办成之事。且不论由于各电讯材料商店对器材的严格控制,组装电台所需的零件部分无法购买,只能通过其他渠道一点一点地积累这一点,单就说在人口密集却在淞沪会战后只有租界可供使用的上海寻找一处地点恰当、邻居可靠的设台房屋就绝非易事。党组织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依靠有限经费,终于出资租下位于法租界霞飞路148号的一幢三层楼房。从此,李白便在这里栖身下来。
过惯了戎马生活的李白初居都市,恍如踏进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与十里洋场上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为了李白和电台的安全,在建台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组织上交给李白的任务就是改掉身上的“土气”,成为一名彻底融入当地社会环境的“城里少爷”,具有“泯然众人”的举止神态、入乡随俗的生活习惯和合法的外围身份保护。这是隐蔽战线的工作者要想躲过无孔不入的特务监察所必须具有的特质。李白对此感到很别扭,但也开始认真学习上海话,改变做派。11月初,日军攻占上海。八路军办事处随即迁址转入地下,李白情绪激动地说:“我的战友都在前方流血战斗,可是我却在这里过着安逸的生活,我的心不安啊。”尽管如此,李白依旧不忘组织上交给的适应环境任务,白天以“福生无线电公司”账房的身份公开活动并借公司外壳收集组装电台的零件,晚上则坚持每天抄收新华社电讯,以熟练抄报技术,并与涂作潮一起试制装配适合工作需要的收发报机,为电台的建立做全面的准备。1939年12月上海的电台终于成功实现了与党中央机关的联系,使地下战线同志的情报能及时上传,党中央的指示得到及时下达。就此李白开始了他为期十年的地下谍报工作。
地下电台的工作充满危险,因为使用时会有较强的电键的滴滴声音,电波感应还会引起附近居民的电灯闪烁,更别提敌特的二十四小时无线电侦察了。所以只要开机工作就有被捕隐患。李白的电台就有三次被破坏的经历,而他自己也三次遭受逮捕,落入虎口。第一次发生在1942年9月的中秋节前夜。当时租界被日军占领,日本依托汪伪76号特务组织在上海大肆搜捕抗日者。李白和组织上为掩护他身份而配备的夫人裘慧英为求安全,只能选择在每天凌晨四点这种时刻用功率仅15瓦的发报机工作。即使这样,李白夫妇仍然在一次工作时被日特利用分区停电的办法侦破而被捕。日特将二人关押在两处分别进行刑讯逼供,李白在刑讯中机敏地判断出敌人并未掌握多少实情,所以一口咬定自己是一个商业电台,并含糊其辞将自己上级描绘成不能说的有政治背景的大人物。日本宪兵严刑拷打,李白仍坚持这一说法,绝不吐露自己是共产党人这一实情。为了动摇李白的意志或者使意志薄弱的女性精神崩溃,敌人把李白的妻子裘慧英拖来,让她看着自己的丈夫受刑。已经将革命情谊升华为炙热感情并已经事实上结为夫妻的二人,在面对敌人攻心虐身时依旧秉持了内心坚定的信仰,没有动摇。李白与妻子受尽酷刑,依然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由于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电台是用于和延安或重庆联系,案子被拖了下来。一年后经过组织的多方斡旋和秘密营救,李白被取保释放。
出狱后的李白,身体极其虚弱。33岁的年轻人,身体状况甚至不及古稀老人。加上特务不间断的监视,李白尽管没有暴露可实际上已经不适合继续在敌后从事如此高强度高风险的电台工作了。地下电台负责人刘人寿曾征求李白的意见:“是要去解放区,还是继续留在上海工作?”李白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上海这个最需要他的地方。1945年春末,李白因在浙江淳安下船时被国民党特务搜查出携带电台而第二次被捕入狱。好在此时抗战仍在继续,国共第二次合作还未完全破裂,所以通过多方斡旋,李白侥幸于第二日被释放。
抗战胜利后,李白由于已经有了近10年的上海地下电台工作经验,成为党在敌后工作不可或缺的难得的经验丰富者。所以,尽管经历了两次被捕、两次逃脱的险境,李白仍旧坚定地选择冲在这条危险的隐蔽战线的最前方,工作在党最需要他的地方。就这样,李白和裘慧英在1945年10月再度回到上海并将电台设在黄渡路107弄6号,继续从事地下谍报工作。
最后的斗争
随着蒋介石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的决心和行动日益明朗化,国共交锋也日趋激烈。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第二个年头,也就是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为配合局势进展夺取全国胜利,上海这一敌人心脏地区的情报重要性也愈加凸显。李白凭借多年敌后隐蔽作战的丰富经验,胆大心细,亲手将一个个十万火急的军事战略布局的情报发送给党中央,使得解放军在对敌作战时赢得先机,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胜利。著名的国民党军《江防计划》就是由李白亲手发出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胜利背后凝结着的不仅仅是解放军战士在战场上的奋勇斗争,也包含了李白这一伟大的地下工作者的心血。
1948年12月29日深夜,三楼的小阁楼里还透出隐约的亮光,李白正在发报。实际上战略决战开始后李白的工作任务极重,上级送来的情报又多又长,每晚李白都必须彻夜发报才可以保证这些重要情报都能及时准确地发至党中央。但此刻的他不清楚,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第二大队早已侦知此地有正在使用的电台并在周围挨家挨户地搜查。在外面望风的裘慧英发现了这一险情后急忙进来报信,李白听完怔了一下,但军人出身的他深通当前战局,解放军基本取得了大决战的胜利,蒋介石全线退守长江以南并通过加强长江防线继续保有南方地盘,所以中央对解放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部署一定离不开当前手中的这份重要情报。李白没有犹豫,不顾险情又埋头发起了电报。裘慧英没有催促,因为她懂得,在敌人魔爪控制下的上海隐蔽了十多年,两次被捕受尽折磨的李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李白争分夺秒地将电报成功发送后,已经再无时间逃脱。中统特务叶丹秋带着一群爪牙已破门而入并将藏在壁橱里的那只装有因刚刚使用过还有丝丝热气电器零件的箱子找了出来。电键就在其中,李白再无辩解的机会和可能。
在上海警备司令部,李白始终没有吐露一丝对党不利的信息。敌人得不到口供,就对李白施以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连续逼供30多个小时,但李白始终坚贞不屈,哪怕双腿尽断气息奄奄,也没有暴露任何情况,舍命保护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机密。面对敌人的枪口,李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党的忠诚,为军事情报的传送保住了空中通信通道。
1949年5月7日晚,解放军解放上海的20天前,这位红色电报员在浦东杨思戚家庙壮烈牺牲,年仅39岁。牺牲前,妻子裘慧英曾带着儿子和物品前去探望过。当时李白脸色苍白,双腿已废,由两个难友搀扶着才能勉强站稳。但他那沉静的神情以及和悦的目光宛如平日,他平静地对妻子说:“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这是李白与亲人的最后一面。
在隐蔽斗争的硝烟中,以李白为代表的一大批忘却个人生死的英烈们,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白色的恐怖打不垮他们身上崇高的政治信仰和精神信念。他们不退缩,不畏难,恪尽职守直至奋斗到最后。这种为了党和人民的崇高使命,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而矢志不渝的奋斗是每一个隐蔽战线上的英雄都具备的品质,也是党的地下工作取得巨大胜利的精神保障,是共产党人和每一个沐浴在新中国阳光下的中国人民终生不可忘却的精神财富。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信仰的力量 : 共产党员的信仰故事》,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