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清华大学王国维哲学(李维东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基因)(1)

高中思政课高二上学期《文化与生活》中,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此处讲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或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二是区域性。三是民族性。同时讲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包容性。

这个包容性包括两个方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在文化交往中能够吸收、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包容性是一种伟大的基因,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是伟大的品质。还有一些品质如见贤思齐,吐故纳新,除旧布新,善于扬弃。正因为如此,才能称得上伟大!

为什么说是伟大?其中一个基本指标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绵不绝、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举世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让我们简单回眸一下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几个历史片段:

清华大学王国维哲学(李维东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基因)(2)

一是“三教合一”。佛教源自于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与本土的儒家、道家完成三教合一的奇特景观。这是一次重要的中外文化大融合。

二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峰起,儒墨道法等相互诘难、交流,最终相互借鉴吸收,形成儒家至尊地位。中华文化区域内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与融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是陆上丝绸之路。汉唐时期,以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丝绸之路”,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汉以商贸为主,唐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与朝鲜、日度、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臣往来通好。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朝繁荣。汉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有所突破,唐代形成中华文化圈。

四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已知有关中外海路沟通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舆志》,其时我国就与南海诸国交流,而有遗址实物出土标明中外沟通或许更早于汉代。在唐朝中期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替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沟通的主通道。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这条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其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五是郑和下西洋。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外,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六是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师夷长技以制夷”,是1842年《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清华大学王国维哲学(李维东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优秀基因)(3)

近代的西学东进,西方工业文明、哲学思想、社会科学理论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激荡冲突中交融,形成了中国新的独特文化景观,并在继续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化重构与新建开辟了新的前景。

在现代史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运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与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在照亮和引领着人类文明向着新的航向前进。

通过以上几个历史片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胸怀是非常宽广的,是最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纵观世界文明历史,很多民族和区域的文化传承中有排斥其他文化的基因,或者说是不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有着极其鲜明其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一直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

在给学生讲课与课下交流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深深感到作为中国人是无比自豪的,为我们拥有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具有强大包容性和生命力的中华文化而更加骄傲,以此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并且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满腔热情投入到民族复兴伟业的洪流中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光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