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看着眼前成功修建完成的汉阳铁厂,他拍着手开心地笑了起来,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算是正式地进入了正轨。

而后又修建起来正式运行的湖北枪炮厂,让张之洞眼前为之一亮,枪炮厂的建造成功与正式运行,让张之洞明白,现在大清王朝有了自己的军事工业生产工厂,枪炮都能自给自足了。

张之洞摸着自己的半长胡须,他想着,等到更多如湖北枪炮厂这样的军事工业工厂建设成功,那大清的发展必然能够向前数步,这样,大清王朝便能够驱除洋人,再次进入顶峰时期!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

根深蒂固的思想

工业革命是引起世界局势巨大变化的一次历史大变革,正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出现与推行,使得西方列强逐步地走向世界前沿。然而五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却迟迟没能够推行成功工业化革命。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启蒙、扩张、创新等思想与实体的变革发展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在客观的必然之下,出现了工业革命。而大洋另一端的中国却与之不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没有如同英国一样向外扩张的需求,更多的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流。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2)

英国为首的西方诸国由于国家特征与性质,以至于会使用大量的铁制品用于生活、征战,这也导致制铁业逐步地在发展,而本就无需向外扩张的中国,便将造铁技术与生产限制于国家手中,以防止民众使用铁质物品进行反抗,影响政权统治。

倘若想要彻底满足工业化的基础需求从而正式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工业化,那必定不能缺少几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

第一是必须打垮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即打倒地主。这样的制度存在会影响土地的拥有权利,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难以实施性。清王朝时期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地主势力、封建主义政权过于强盛,难以用强大的实力根除它们。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3)

第二是需要有足够的科学理论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依据。而反观当时的清王朝,将西方的知识理论视为蛮夷之法。甚至于当权者还相信着“义和团”的“不死神功”。

第三是需要足够支撑工业化的财富。而清王朝处于极为混乱的动荡中,列强的入侵与掠夺导致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外流、国土的沦陷,清王朝连统治都自顾不暇了,还怎么可能发展工业。

第四是要有着大面积的基础教育。首先要知道,工业化的进程是要与最基础的知识挂钩的,当时的清王朝教育主要还是儒孔之道的之乎者也,完全没有提及什么科学之法,甚至于女性学堂都没有。严重的教育失衡,也是缺乏的基础条件。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4)

细数下来,清王朝在这几个基础条件方面完全没有一个 满足得了的。

虽然在较之比较开放开明的明王朝,我国的经济与工农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然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及其包容性,这就使得这样的中国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展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时间悠长,而且政治是中央集权、政治又比较稳定的大帝国。

虽然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工业革命开始前,在世界上称得上是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了。但由于长时间的这种思想与社会原因,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5)

再加上上文所提到的冶铁生产受到很大的压抑,虽然到了明朝中晚期在工农业、商业、科技水平、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是有利于萌生工业革命发展的契机。

但由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深入人心,早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这样个萌生工业革命发展的契机从始至终都被儒学传统压抑着。

在中国不论是秦汉,还是至大清,国民的意识都是以尊崇儒学文士为主,工业商业一类不过是下九流的“奇技淫巧”罢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甚至此类还属于社会的底层。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许多发明创新被嗤之以鼻,曰为“不务正业”,这种思想极大地压制住了技术的发展。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6)

这样的压抑一直持续到满清统治时期,加上满清统治者的各种巩固自己“封建统治”的操作,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倒退。甚至乾隆皇帝在面对英国使者时,自大地说:“我们大清物产丰富,土地宽广,天底下什么东西是我大清没有的?”

以至于在这样的倒退之下逐渐消散这个萌生工业革命发展的契机,最终彻底丧失了领先于英国的早期工业革命机会。

难以发展的洋务

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交战过程中,他们清楚得明白,自己与西方列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然而想要国家发展稳定,甚至是稳定皇权的统治,缩短与西方列强的差距,都令清政府迫切的需要一场“工业革命”来在洋人的进攻下、社会动荡下维持他们的统治。

而能够最轻松,最简单的就能够拥有强大的武力基础,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清政府极为需要强力的武器。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7)

制造枪支弹药、大炮的工厂,拥有极多炮台的战舰制造工厂等等军工类的工业工厂正是他们需要的。

于是在这样的条件基础之下,清政府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在统治者的授意下,一众达成开始以极高的热情来兴办工厂。以求取学习到西方的优秀的工业技术和远超于自己的军事工业技术。

正是如此,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正式展开了。

即使双方在此前不断地交手,不断地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中西方之间对于文化、工业技术、商业之间的交流却没有因为双方之间的战斗和纷争从而停止过。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8)

即便是在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闭关锁国的清王朝,依然有许多外国的各种外来文化和外来物品涌入中国当中。

经历了追求变化的戊戌变法失败时期,又在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下。大批的有志之士这才后知后觉,摒弃自己“天朝大国,尔等洋人蛮夷”的优越姿态,从而用谦虚的心态平和的去吸收着西方诸国的优秀知识和工业技术,以学习者的角度去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洋务运动这场为了国家发展稳定,稳定皇权的统治,缩短与西方列强的差距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当中。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9)

许多的官僚也开始去接触西方的思想和工业技术。甚至想将西方的这些可用的思想用来兼容并蓄,融进封建统治当中。而晚清重臣张之洞就是有着这样想法的一员。

张之洞虽然作为一个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的一员,又作为晚清时期整个朝廷上下极为重要的宰相。但他却并没有被儒家刻板的思想所约束住,并不像其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臣或儒生一样迂腐。

作为这次洋务运动的主要负责人,张之洞认为:大清王朝如果想要国民安康,去除列强,稳定朝野上下,那就不仅要学习着西方洋人的军事工业技术,也要适当的去学习着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系。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0)

张之洞

在他看来,西方的学制、法律都是值得大清王朝去学习的一部分,这能够让大清王朝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上更进一步。甚至张之洞表示,西方的包括“农矿工商兵船”等但不限于此的诸多民生内容和思想、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吸收、借鉴使用的。张之洞这些种种看法,都是他在主持着洋务运动时去认识西方、了解西方之后总总结出来、所阐述出来的观点,这些观点得出来的认知与思想逐渐地在张之洞的不断实践与传播下,慢慢 地成为了晚清时期的主流思想。

在张之洞的推动之下,晚清许多已不符合时代了的法律和学制被改革,在以传统的法律与学制为基础之下,吸收西方的法律和学制,开发出新的、能够适用的、新的法律和学制等。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1)

梁启超就对于张之洞洋务运动这一变革曾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王朝的统治者与其封建官僚们,要的就是依靠洋务运动来获取实力的增强,他们需要大炮,需要枪支,需要新的政治体系,但是他们不需要“民众开启民智”,也不需要“民间工商能够得到发展”。

毕竟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所以但凡是“普及教育”、“增强民间经济实力”的行为,都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然而,以张之洞为首的洋务运动大臣们,吸收学习了大量西方思想做了兴办新式学堂这样“损坏”封建统治者利益的事情。

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者期望的是在这场运动中将工业工厂办好,将军事实力提高。他们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2)

然而洋务运动这些大臣却没能如他们的心意。接连创办了许多以中学为基础,西学为发展的新式学堂。

比如说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等这些名声极为响亮的学堂。但是由于是洋务大臣们兴办学堂提及的是:为国。这些官僚封建的统治者也没能发现其中的不对劲。

并且洋务运动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在这样有利条件的资助下,许多在学堂当中就读的学生在清政府的资助之下跨越海洋去往西方各国学习。这些新式学堂也培养出了许多的爱国能人志士和技术人才,比如说詹天佑。。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3)

詹天佑

这些新式学堂不仅在教学当中教授学生中文的传统学科,也还会兼顾军事技术。同时也在学生中宣传先进的西方文化,用以对他们思想的启发。

被阻碍的工业化

本以为这样的方式会使得清王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收获到一大批为国效力的技术型人才。可是事实并不如他们所愿。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这些优秀的人才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对目前的封建文化和思想有所质疑,以至于清王朝培养出来的人才反而为了救国,与清王朝站在了对立面。时常会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对清王朝进行辩论。这些优秀的人才在深受西方文化的感染下,否定着旧观念,甚至对于洋务运动都开始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于是他们为了寻求救国之路,在不断地探讨摸索之下,开辟出了另一条他们认为能够救亡图存道路,也就是维新变法。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4)

这些自己开辟新道路救国的优秀人才们,逐渐地成为了洋务运动大臣们口中说的新党,也就是与洋务运动大臣们“洋务派”相对应的“维新派”。

显然,“维新派”的理念似乎比支持洋务运动的清朝“洋务派”官员们更先进一些。“洋务派”似乎只是单纯地认为这次的洋务运动就仅仅是为了让大清王朝在工业技术、军事技术的层面追赶上西方,甚至是超过他们。

然而在1984年,北洋水军的失利,给了一众“洋务派”沉重的打击。这一次的北洋水军的失败,也使得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是走向了失败。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就此彻底的失败。但是这一场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军事工业,还是救国道路,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5)

北洋水师

在历史上来看,这一次的洋务运动,它不仅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而巩固自己统治的运动,这场运动也给当时许多的人提供了一个救国道路的线索。

洋务运动让许多优秀的人才、更多的国民看到了世界。也正是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阶级也由此诞生。

但清末的新政推行,让如同干枯的水塘得了雨水一样,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1902年,清政府似乎发现了工业化的必要性,于是采取许多的政策,将工矿产业与铁路的发展提上日程,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甚至民间投资的总额远远地超过了洋务运动时国家的投资。这段时期甚至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黄金时期。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6)

这段时期,清政府吸取了之前洋务运动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错误的改革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力求i能够在失败中进步。

这一次,清政府将主要的改革放在了经济上。这样 的决定让一直以来处于底下地位的商人能够水涨船高,得到了自由经营的权利。

再加上清政府为此开展推行的“公司制”,这样的制度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律法保护,也为民族企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种种都在客观的层面上来说打破了官僚垄断的局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业化的进程去除了许多不必要的障碍。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7)

加上在国民方面,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导致民众对反抗洋人、抵制洋货的情绪越发高涨,国产工业制品在这个时期空前发展。将清朝的工业化推向了顶峰。

所谓:商业之盈虚消长,国家之安危系之。

晚清政府为了维持住自己的统治,只能向时代大势妥协。进行了新政,不断地振兴着工业,借助种种因素来以求能稳定好自己的统治。

正是因为清政府大力推行着,“振兴实业”的工业化思潮逐渐在国内开始盛行,许多的官员都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这也让整个工业群体变得空前强大。

再加上列强侵入中国之后,利用外国资本在中国建立了许多的工厂用以生产产品,这样 的情况也吸引着许多人来投资。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8)

这一次的新政不仅仅只是在法律和学制上还有工商业进行探索了,更是在社会、官制等上面入手。这次清王朝的改革声势浩大,甚至波及到了蒙古、西北西藏这些偏远地区。

但是这次改革的涉及到官制,引起了许多守旧派别的不满,虽然他们口头上笑嘻嘻地答应了下来,可在正经实施的时候,却又十分的“敷衍了事”。最终导致改革就此破灭。

结语

清王朝的这几次变革涉及到了许多方面,其实在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能够发现,他们在改革的时候,许多事情都并没有太集中,最终使得工业化的进展缓慢异常,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再加上日本对当时的清王朝发动的战争,这样的外部因素对于清王朝的打击,相当于“抢”走了清王朝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工业化资本。

只能说,清政府数次的工业化救国的变法、改革,虽然每一个想法都是很好的,可最后因为各种因素,使得这样变强的机会却都没有彻底的成功。

清朝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国开启工业革命热潮的19世纪)(19)

对于清政府的种种工业化行为,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眼光来批判他们他们不行或者是做法不对。要知道,清政府在那样的年代,没有过拒绝工业化,反而为了抗击西方、巩固统治而不断地去发展工业化。

只不过因为封建主义太过于深入人心,守旧的官僚主义者与诸多地主阶级势力交横纵错,仅仅靠一代人的努力,没有办法一下子将这样的情况彻底根除。

但是这些变法,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为之后彻底的粉碎封建主义、发展工业化、加快近代化是有着很大的贡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