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张道陵传说(张道陵和大邑鹤鸣山)(1)

传说这“道法自然”四字是当年张道陵的手迹。李贵平摄

鹤鸣山,原名鹄鸣山,位于大邑县境內,其海拔600至1382米,面积约9平方公里。此山有身、有颈、有头、有翼、有尾,酷似一只口衔丹书、展翅欲飞的大白鹤。

据许多史志记载,东汉时,我国道教始祖、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这儿创立了“五斗米道”,鹤鸣山从此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道教发源地。

张道陵﹙公元34年—178年﹚,字辅汉,东汉沛国丰县人,传说系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建武十年5月18日,他出生于丰县阿房村。

自幼聪慧过人的张道陵七岁便精读史书,对《道德经》、天文地理、河络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大学书生时,已能博通《五经》,但他认为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他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当年他25岁,曾官拜江州令,可是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洛阳北邙山潜心学道,苦修三年,日日精进。永元﹙公元89年﹚初,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朝廷三次下诏,他均婉言拒受了。

他还对使臣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即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不宜做官当吏,一生志在青山中”。

为了避开京都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云游名山大川、四处访道寻仙。他先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昇等弟子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筑坛练丹数年。当他听说蜀中大邑风光秀丽,更适宜道家修道炼丹养生,遂率3000弟子来到了环境幽静的鹄鸣山,并在这里盖房建院修道观,开始了他长期潜心练功、修炼道法、传授教义、布施善果的生涯。

关于张道陵的“五斗米道”,有大量的文史予以佐证。

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他得道于太上老君口授,奉老子为师尊教主,以《千字文》为主要经典,于此基础上,他创立“五斗米道”,一举成为中国道教的立教始祖。至于信徒如何入教?《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为徒者,须纳五斗米,遂因此而得名”。

另据《华阳国志》等史书载文,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的地方,在四川大邑的鹤鸣山。而《三国志》记述的是蜀中大邑的鹄鸣山,兹因“鹄”与“鹤”实系同一种鸟,只是人们的叫法不同而已,所以文中提到的鹄鸣山指的就是蜀中大邑的鹤鸣山,经考证,大邑鹤鸣山古时的遗迹尚存,确系张道陵“五斗米道”首创之地和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正是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使得中国道教文化彰显博大精深。随着他孜孜不倦地传播道教大法,像磁场一样吸引着天南地北的若干虔诚信徒。在他播道授法期间,前来大邑鹤鸣山入道的信徒逾2万之众。这样一来,“五斗米道”成了中国道教的历史源头,很快得到极大的推广、传承和发扬光大。

史书有证,张道陵不仅道法高深,而且武功了得。他除了静心修道养生外,还以道家气功、医术驱除瘟疫,为黎民百姓义诊治病,用武功去惩治那些肮脏邪恶之人。有一放火杀人的乡间大恶霸被他斩首埋入山地土坑,而这个高于地面的土坟就在鹤鸣山上,一直被当地人叫作“镇恶台”。

据说,东汉光和初年﹙公元178年﹚,时年144岁高龄的张道陵突然隐身不知去向,有弟子声称他去游方揽胜去了,有弟子说他应诏到天庭成仙去了,有弟子说他回故乡找寻道教传人去了……究竟他去了何方?道家弟子们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

这个1800多年前的谜团一直无人解开。 何其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