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明明荒郊野外无沟渠相通的水坑,怎么就会有一些小鱼小虾在里面呢?甚至有一些池塘,已经干涸很久了,重新注水之后竟然也长出了鱼,其中不乏一些体型较大的鲤鱼、草鱼,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1)

雨后的水坑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鱼产卵的方式、鱼卵的孵化条件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作用等展开分析,才能得出为什么有些池塘没有投放鱼苗却能长出鱼来。

真有天上“下鱼”的事吗?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张图片,宽阔的马路上散落了一地的鱼,一些人提着水桶在捡鱼的情形,而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这些鱼都是从位于中美洲洪都拉斯上空掉落的,被解读为“天上下鱼事件”,也被称为“鱼雨”(见下图)。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2)

天降“鱼雨”不大现实

不过,经过简单的分析一下照片不难发现,鱼仅仅只是散落在湿淋淋的马路上,但两侧的人行道、马路牙子却没有打湿,并且从马路上的车行道分界线和中央隔离线以及道路两旁的电线杆、绿化带等参照物来看,不仅可以看出这并非是下的“鱼雨”,而且还大致可以推测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国内某地一次很普通的运鱼车抛锚事故而已。

实际上所谓的“鱼雨”与之前报道的某地一辆运苹果的车发生侧翻,附近居民问询疯抢的性质差不多,根本就没有天上掉馅饼这么好的事。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3)

真的有“鱼雨”下吗?

水坑里的鱼从何而来?

关于水坑里鱼的由来,可以引出“千年草籽,万年鱼籽”这句老话,其大意是草籽自身完整且在比较干的环境下能够保存很长的时间,一旦遇到适宜的湿度、温度等环境就能发芽,而鱼籽也是一样,当池塘变得干涸之后,那些受过精的鱼籽就会沉积在淤泥中保存许久,待池塘里有水了,也达到了鱼籽孵化的其它条件,那些沉静的鱼籽就会发育、成长。

那么既然鱼不会飞,也不能离开水,一个没有任何渠道与其它池塘和水库等相连的水坑里是如何长出鱼来的呢?这其实是一些特殊的“搬运工”在做贡献。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4)

翠鸟捕到鱼儿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几亩水田,每当插秧后的2~3周左右的时间开始,直至收割水稻之前,都要不定时的到田里除掉一种叫稗子的“杂草”,而由于稗子生长性能好,在一些复杂的环境下也能很好的生长,因此拔掉的根茎都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或者直接喂猪牛羊等,而一些抽了穗的则要把稗子穗单独剪下来烧掉,因为一旦喂了牲口,那些没有被消化掉的稗子籽可能会随着农家肥又回到田里。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5)

稻田里常见的草本植物之一稗子

而鱼在产卵时,通常是将鱼卵产在水草茂密的河湾、池塘浅水处的水草从里或者是一些石头表面,这一方面有利于雄鱼顺利的完成体外受精,另一方面河湾等浅水处有利于受精鱼卵的孵化和成长。

但不巧的是,一些经常在水边捕食的鸟类,例如一种叫翠鸟的鸟,经常隐藏在岸边的树枝上或石头缝里,并以水中的小鱼为食,当发现水面有鱼儿游动时,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捕获。在捕食的过程中,由于翠鸟几乎整个身子扎进水中,一些受精鱼卵就可能随扰动的水流附着在翠鸟的羽毛上,而在翠鸟飞行的过程中或者转场其它水塘时,羽毛上附着的鱼卵会在气流或者羽毛之间的摩擦下掉落,从而无意间成为了鱼卵天然的“搬运工”。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6)

翠鸟捕鱼

当然,这仅仅只有一种偶然性事件,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干涸的池塘在大风的作用下一些沾有鱼卵的尘土被吹到空中之后在掉落,野猫或者野鸭叼着还未产卵的死鱼时半途发生脱落等都可能成为鱼籽向其它水体传播的方式之一。

总结

一些池塘或其它毫无沟渠相通的水里之所以没有投放鱼苗,但却实实在在有鱼儿在里面生存,这其实并不是所谓的“无中生有”,而是鱼籽通过某种途径被带到了这片水域,当鱼卵达到孵化和生长条件时就能成功的长成小鱼或大鱼。

为什么大量的鱼会跳上岸(鱼不会飞更离不开水)(7)

翠鸟扎入水中捕鱼

将鱼籽带到毫不相连另一处水体的途径有很多,大风、鸟类捕食及排泄、野猫藏食、地表径流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鱼卵与草籽不同的是,草籽作为植物的种子之一其保存要尽可能的晒干,但是鱼籽就不一样,长时间离开水会导致机体的破坏而不利于孵化,因此鱼籽的“传播”大多是在潮湿的环境下进行的,包括但不限于一些鸟类的粪便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