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巴戟和巴戟天(溪边或山林下的巴戟天)(1)

巴戟天Bā Jǐ Tiān

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杭巴戟和巴戟天(溪边或山林下的巴戟天)(2)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甘,微温,无毒。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杭巴戟和巴戟天(溪边或山林下的巴戟天)(3)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甘,性微温无毒,入脾、肾二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酒浸用

巴戟之温,本专补肾,而肺乃肾之母也,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疗风。

《玉楸药解》黄元御

味辛、甘,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强筋健骨,秘精壮阳

巴戟天温补精血,滋益宗筋,治阳痿精滑,鬼交梦遗。驱逐脉风,消除痂癞。

用法用量

10-15g煎服,气微味甘而微涩。盐水炙用多补肾,生用祛风湿

杭巴戟和巴戟天(溪边或山林下的巴戟天)(4)

何首乌的藤茎,安神催眠;何首乌的块根,乌须发、美容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