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说:家,甲骨文(宀,房屋)(豕,猪),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 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下面是“豕”,即猪即野猪,野猪是比老虎、熊还危险的动物野猪是非常难得的祭品,所以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造字本义: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有的甲骨文将猪简化成金文突出了“豕”的尾巴形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豕”写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气兴旺家才能兴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气兴旺家才能兴旺(说家)

人气兴旺家才能兴旺

字源解说:

家,甲骨文(宀,房屋)(豕,猪),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 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下面是“豕”,即猪。即野猪,野猪是比老虎、熊还危险的动物。野猪是非常难得的祭品,所以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造字本义: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有的甲骨文将猪简化成。金文突出了“豕”的尾巴形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豕”写成。

《説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聲。《正志通》:居其地曰家。《诗 • 周南 • 桃夭》: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谈经论道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若干个血缘关系较近的家庭,谓之家族。

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尝不涵盖了整个人生。无论贫富贵贱,逆境坦途,只要人类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与家发生着关系,丝丝缕缕无时不萦绕在心间。家,是人类的宿命,是真爱的组合,是宽容的怀抱;家,是栖息的港湾,是精神的乐园,是灵魂的圣殿;家,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却涵盖了太多的坚强与信仰;家,人类永恒不变的归属感……

庭,是什么?庭,房屋、庭院、庭园。庭,只是一个地方、一个平台而已,是家的附属品。庭,即便是一条过道、一个桥洞、一间草屋也可以成为人世间最美丽、最温馨、最和谐、最幸福的家。

人人心中都有家,上有国家,下有人家。持家、养家是每个家长的责任。

家庭伦理

家庭离不开伦理,大家小家皆如是,家里家外需遵循。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伦理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中外先哲们留下的古训便是我们常说的伦理,我们只有讲人伦、求合理,才能定言行,才能尽义务,才能保秩序,才能齐家庭。

伦理是法则,是规范;居家是实践,是生活。

家庭需要加强学习、需要民主平等、需要互相关爱、需要加强交流、需要理性探讨、需要文化实践、需要物质和精神支柱。

作为家庭一员,当恪守孝悌之道,珍惜家庭、爱护家庭,积极参与家庭生活,设身处地的关心每个家庭成员,义不容辞的构建美好、和谐、温馨的人类家园。

家,有爱而聚,无爱而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求合则有、分合则无。厚德载物,人类还需以大德和大爱居家、持家、养家。

贫困时,家是一个窝。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个窝,就可以挡住风寒,我们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家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范畴,正应了一句禅语: “佛在心中”。家又何尝不是呢?家是一个感情的港湾,家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家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家就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而房屋等物质全部可成为“庭”就这个概念来说,后者又是微不足道的补充。正确地认识这个概念,对我们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它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只去追求“庭”而不去追求“家”。

太平时,家是一座博物馆,又是一个加油站;孤独时,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绿洲。虽然可望而不可及,却带给你无限的遐思与慰藉;富裕时,家是一帖清醒剂。时时提醒你“衣食足而知荣辱”,切不可“富贵思淫欲”。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携幼的承担,是传宗接代的责任。归西时,家是驶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来世的港湾。你播下的种子已在这里开花结果,你培育的后代已接过了你肩上的责任。你的姓氏通过儿女得以继承,你的血脉通过子孙得以延伸。因为有了家,你灵魂不灭;因为还有家,你死而犹生。据说,人在弥留时总是梦见故去的亲人,那是你天堂里的家在向你呼唤,准备好了么?准备好了就出发!

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有的说,家是一种文化;有的说,家是一段时光;有的说,家是一种情怀。

如果你在家里靠父母养活,即使你结婚生子,也只能叫做“结婚”了,你现在的家不能算是你自己独立的家,只能算是你寄居在父母的“家”里。如果是你在养活父母,就算是你没有结婚,你也可以说是有自己的家了。因为你已经可以独立的生活了算是成家立业了。

齐家之道

家道,一指成家之道。指家庭赖以成立与维持的规则和道理。

《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隋王通《文中子·礼乐》:“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昏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 宋秦醇《谭意歌传》:“意治闺门,深有礼法,处亲族皆有恩意,内外和睦,家道已成。” 清 刘大櫆《卢氏二母传》:“嫡妾之义不明,则家道乖而父子之恩绝,兄弟之伦废矣。”

二指家业;家境。

《梁书·明山宾传》:“兄仲璋 婴痼疾,家道屡空。”宋罗烨 《醉翁谈录·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才经三载,家道零替,生计萧然,渐至困窭。”

《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齐家,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齐家”。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即治家就是把自个的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调理得和和睦睦、顺顺利利;建设得平平安安、兴兴旺旺。“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通过加强家政的全面建设,把家庭建设得和谐美满幸福,努力达到“爱家有道”、“治家有方”、“建家有招”、“兴家有略”、“齐家有术”、“守家有法”的标准。

古语云“家和万事兴”这话颇有道理。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影响乃至教育作用,使全家上和下睦、众志成城,成为自己的坚强后盾。这样在报国济世中才能无后顾之忧、进取不止、无往而不胜。为何先要齐家?还有这样一个好处:在齐家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各方面本领,积累济世治国的经验,因此说济世治国必先齐家。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所以,君子身居家庭斗室之中,就能锻炼出济世治国的才能。例如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做臣子时就能忠君报国;在家里能够敬爱兄长,做官的时候就能服从长官;在家里能够关爱教育子女,当官时就能仁爱百姓。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事业和财富的梦想;相对来讲,男人,年轻人,更需要一份责任,你一生一世的成功与否,将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对晋朝的窦燕山重德行善、教化子女经验的总结褒奖,也是他修身、齐家、使五子登科,济世报国事迹的写照。古代有很多修身、齐家、济世报国的光辉人物事例。汉末名士陈蕃,从小心怀大志,常常独处一室苦读诗书。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来访,见庭院里杂乱不堪,就问陈蕃为什么不打扫一下。陈蕃傲然回答说:“大丈夫当扫天下,安扫一屋乎?”父亲的朋友笑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矣!”陈蕃顿时醒悟,从此自我磨砺,克己修身,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北宋的杨延昭才德出众,满门忠烈,上至百岁的佘太君,下到烧火的丫头杨排风,在国家用人之际,都能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奋勇杀敌,保境安民、功勋卓著、万古流芳。这可以说是修身、齐家、济世护民的典范。把握了修身的根本,才能注重寻找正法大道,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律己端严、见贤思齐,不断地朝着成功的方向健康地成长。既然修身、齐家、济世、悟道的关系这么密切,作用这么巨大,我们何不努力奉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体力行者必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岸抱负和宏图大志!

爱家有道。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个不热爱自己家族、家庭、家长、家人的人,谈不上爱党、爱国、爱人、爱民、爱企;相反,只有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热爱子女的人才有熊熊旺盛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大任的品质,才能够担当起济苍生、安社稷、治天下、创大业的重任和重担。纵观历史上有所成就和建树的大家名流、贤圣哲人,无不是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怀抱“小则光宗耀祖,大则为国争光”的原始梦想而有所作为的。他们“爱家”、“治家”、“建家”的故事举不胜举。

从“孟母三迁”、“赵氏托孤”、“岳母刺字”、“三娘教子”、“辕门斩子”等历史剧目到近代的《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毛泽东书信录》等文章著作中,我们不难感受出他们对家乡、对家庭、对家人的热爱和教诲,对后代子孙们寄予的殷切期望和勉励话语。从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一条基本的脉络,这就是按照“正己→正家→正人→正国”,这样一个阶梯和层次在识人、选人、用人。

“爱家有道”就是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时时刻刻要热爱自己的家族、家庭、家人,维护家庭在社会工作生活环境中的形象和威信,以“家兴我荣,家衰我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觉振家声、扬家威、传家名,并时刻从言谈举止上带动和教育子女把“家庭的荣誉写在脸上”,自觉遵纪守法、严格要求、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优异的成绩为家争光,坚决不做有损于家庭荣誉和利益的事,事事、时时、处处作家庭形象的代言人和守护神,把对家庭的热爱践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言行中。

治家有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治家、建家、兴家”是事关家族世世代代兴旺发达的大事,古人是很重视治家方略的,今人在紧张忙碌的生活工作中多多少少有些弱化和淡化,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价值取向的复杂化、多元化、多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被眼前眼花缭乱的现实生活所困扰,不知如何创家,如何建家,如何治家,尤其是在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发展家庭上,甚至出现了两难现象:一方面希望孩子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一方面又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乖孩子”长大易吃亏,老实人不如圆滑人等等;一些大学生中甚至出现了“喜儿宁嫁黄世仁,不愿嫁大春”的现象。仔细分析,在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如何治家,也缺乏正确的治家方略。

建家有招。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建家立业是每个人早晚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把家庭乃至家族上上下下治理好、建设好,真的应该用用心、费费神。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后院起火,殃及前方”。老子《道德经》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治家建家亦然。

首先要有规划。把眼前与未来结合起来,把老人和孩子的发展统一起来,把自己和家属的成长发展协调起来,象单位建设那样要有年度、季度、月度甚至每周家政工作计划,这样才能把握家庭发展的方向。

其次要多沟通。尊老爱幼、承上启下、团结凝聚,保证家庭成员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减少内耗和化解矛盾。

再次要尽责任。家人之间要协调配合、互敬互爱、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以保证家庭秩序的正常、协调、运转。使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自觉在思想上合成,生活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共同为实现家庭的兴旺发达、和睦美满而努力。使老有所养,幼有所爱,各有所为,家庭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过火。

最后,要善协调。大的家族,各类家庭关系复杂,对内要一团和气,对外要睦邻友好,尤其是要处理好直系、旁系、亲戚、朋友、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做到“有礼、有节、有度”,使家庭每个成员自觉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兴家有略。

“和平、发展、创新”既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家庭建设的主方向,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应该是每个家庭先达到“小康”水平。如何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使家庭建设更上一层楼,达到兴旺发达的小康目标呢?其核心是“兴家有略”。

首先,要有不断制定新目标,规划新蓝图。作为家长,不可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要带动全家上下树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思想和抱负。好比“乔家”五代人一样,子承父业,不断把家业做大做强。

其次,要不断加强子女教育训练,把“人才工程”作为家庭建设的重中之重。古人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白门出公卿,寒门出孝子”,倡导“书香门第”,今人称“耕读之家”,都是指教育儿孙成人成才的道理。

再次,要有自己的事业基地和平台。小到商店、门面,大到企业、品牌。要有一块自己的“责任田”。不光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因为处于市场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家庭地位和作用的,不光是精神文明,还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财富实力。这是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新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得实惠、讲效益,正确的做法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齐家有术。

“齐家”不光是指把家里收拾干净,调理和顺,日子过好;还有一层含义是要“成名成家”,成为某个行(专)业的大家或权威人士。

我们说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其前提就是每个家庭首先要康宁和睦。而现在的家庭不仅康宁和睦、幸福美满的指数不高,而是随着离婚率的逐年上涨,单亲家庭增多,甚至随着“丁克家族”的出现,“成家”的概念在不少新生代的头脑中越来越淡化、越弱化、越消失化。好比“自由基”越来越多一样,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家庭的不和睦指标越来越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家尚不成,何谈治理?这为其一;其二,即使组建好的家庭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离婚率达到了33%以上,何也?除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外,国学中关于治家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断层,怕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治家方略的传承和学习、研究和探索。

“齐家”的意义在于“内守”、“内修”、“内养”、“内治”。试想,一个连自己家庭建设都搞不好的人,何以能把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军队和民族搞好?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最基本的单元和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很平安、幸福、和睦,则整个国家一定和谐康宁、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的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称职合格的家长。

历史上在治家方面最成功的官员恐怕当属晚清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长期出任封疆大吏,冗务缠身,但他经常忙里偷闲写信教育家人。在家书中,曾国藩始终要求子女以“勤、俭、谦”三字为主,禁绝奢侈慵懒,不许他们攒钱买地,不许他们做官谋财,不许他们训斥仆人,不许他们欺负邻里,只求他们成为读书明理、德才兼备的君子。曾国藩认为,严肃的家训和淳朴的家风有益于后代健康成长。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随行的妻女竟然白天下厨做饭,晚上纺纱织布。即使后来官居一品,位至相爵,曾国藩仍然以身作则,通常用餐只有一个荤菜,身上那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个春秋。

受曾国藩影响,曾氏家族中几乎没有出过大官,但是涌现出不少文人。据研究者统计,曾国藩身后共出二百四十多个颇具名望的人才,没有出过一个纨绔子弟。曾国藩谢世后,其家书被编辑为《曾国藩家书》,作为官员教子的典范流传至今。《曾国藩家书》字字良言,句句妙语,是修身治家的真知灼见,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是教育子女的经验之谈,是所有父母的有益借鉴。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曾认真读过《曾国藩家书》,乃至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曾国藩在写给他四弟的信中,提出了治家的“八字诀”,并且作为寿礼,写成字屏,赠送给了他的四弟夫妇。

这八个字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实,这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管理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前四个字“书、蔬、鱼、猪”,书,是指读书;蔬,是指种菜;鱼,是指养鱼;猪,则是指养猪。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根本,所以种植、养殖是其本,和读书联系在一起,则继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古人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为生存之本,“读”是迁升之路,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形态,多少农家子弟通过此路改变自己的命运。文化则是相继传承的带有社会性的生活方式。曾国藩的前四字诀,正是在这一方面的体现。遵此,一个家庭就有了生气。

后四个字“早、扫、考、宝”,则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

“早”,是指早起。曾国藩认为,早起,是“一人之生气”,是一个人有生气,有活力的表现。他们家族的传统就是“黎明即起”,人人如此,一个家庭就充满了活力。俗语曰:一勤天下无难事。早起,是勤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恒久意志力的表现,所以,“早”确是一种很好的行为规范。

“扫”,是指“扫屋也”。经常拿起工具,将房屋、家具清扫一下,既保持了室内卫生,又培养了勤奋、清洁的良好习惯,何乐而不为?但关键是要养成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小见大,小事,可以养大志,是成就大事的基础。

“考”,是指祭祀祖先。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能数典忘祖。所以,一个“考”字,体现着一个家庭,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礼仪制度在一个家庭单位的具体体现。追怀祖先,就是不忘本,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记忆和巩固。

“宝”,最是重要,是指正确处理各种人事关系。“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经常探访邻居,不忘己给别人贺喜、吊丧,要关心别人的疾病,要急人之困。这一切,可以说是一种大境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要忘记别人。曾国藩借用他的祖父的话说“人待人,无价之宝也”。这对于我们今天人情冷漠的社会现状,是一种极大的警示。万事讲究一个“和“字,守此一“宝”,时时想着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可以和家庭,和邻里,和社会。

曾国藩的治家“八字诀”,既对一个家庭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又继承和落实、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确是意义重大。

曾国藩治家还有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

家教观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教育。历史上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著以及各种家规、家范、家诫中,无一不把教子成人作为论述的重点。

古代官员的家教观:居官慎为子孙虑

古人重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齐”就是整肃,“齐家”就是整肃家风家规,搞好家教。而家教的“第一要紧事”就是教育好子女。

养子必教,这是父母的义务,责无旁贷。养而不教,教而不严,是一种过错。然而,古代有一些宦官人家的子弟由于缺乏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致使不少官宦人家本望子弟成虎反类鼠,成才反成恶,败坏家声,侮辱祖宗。为此,张梦复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颜光衷则认为,要使富家子弟尝一下贫贱滋味,以思自立自强。(金缨《格言联璧》)

在古人看来,教育子女是一种爱的表现,如果“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方孝孺《杂诫第三十七章》)既要爱护子女,又要善于教之。也就是要“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汉代的王符认为,仕宦智士对于子孙要“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之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之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之以财。”(《潜夫论·遏利》)强调德教为先。

诸葛亮经常对子女们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的小儿子诸葛乔成了驸马爷后,仍然严格要求他。为了防止他养尊处优,在安逸中变为庸人,诸葛亮让他离开优越的宫廷生活,去成都担任一个小小的运粮官,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督运粮食,经受磨练。(《名人谐趣集粹》)历史上教子有方的故事俯拾皆是。诸如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等。

先哲们主张,“居官莫虑子孙”。颜光衷认为,一些居官者之所以“不知廉洁足尚”,“大都为子孙计久远”,虽然获得了许多不义之财,却“留怨债与子孙,非所云福也。”(熊宏备《居官格言》)家为官累,不可不慎,但官为家累,亦须警惕。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家人之害,莫大于卑幼各恣其无厌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意谓在上者一味迎合子孙的贪得无厌之情,乃是家庭的最大祸患。因此,清代的王士俊在《忘家》一文中写道:当官最忌枕头风,英雄最怕稚子情。历观为官成败贪赃枉法者颇有本非坏人,只因听取娇妻枕头指使,顺其儿女情悦,一步步走向贪贿,一发不可收拾,不身败名裂而不止。这就需要为官者一开始就严家法,勿顺妻妾儿女之欲,示以忠孝廉节,论之以利害是非,说服家人。

包拯、欧阳修也有训子侄书。包拯训其子曰:“后世子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不得葬大茔之侧。”欧阳修致侄书曰:“在官,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外,不曾买一物。”(俞文豹《吹剑录》)他们勉励后生,即使当官,一定要做到清正廉洁,不能贪赃枉法而败坏好门风。范仲淹在致子弟书中,则提出了为官做人的原则:见利思害,勿求人提拔而自充实,公事不可与家人议,等等(刘清之《戒子通录》),很有借鉴意义。

古人虽然强调“居官莫虑子孙”,说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增广贤文》),“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林逋《省心录》),“子孙富贵自有命,不遗之财”(唐彪《人生必读书》),等等,其实,“莫虑”是很难做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虑”,“虑”什么,这才是关键。《周礼》主张,用“三德(至德、敏德、孝德)教国子”,是一种“虑”,《汉书·韦贤传》指出:“遗子黄金满籯(笼箱),不如一经(儒家经典)”,是一种“虑”。宋代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一文中则概括了“善为子孙计”的八条原则,其中包括种德有道、家传清白、学而知义、家法整齐、择良师友、常存俭风,等等。总之,“爱子莫要于能教,教子莫贵乎以正”(李惺《冰言》),“修身岂止一身休,要为子孙后代留。”(陈梦雷《家范典》)

当然,“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格言仅录》)身教重于言教。有道是:“家有严君,斯多贤子”,“厚爱多败子”。因此,为官者必须自正己身,己身能正,“以身作典型,训诲复不惜”(《醉醒石·第七回》)这才是教育子孙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颜之推晚年作《颜氏家训》广为流布,家喻户晓,经久不衰。

究其缘由,主要是书中内容基本适应了士大夫们教育子孙立身、处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

颜之推三经亡国,历仕四朝,均为高官。当时官宦子弟大都醉生梦死,不学无术,全凭父荫而得官职,无需个人奋斗。置身如此社会,颜之推提倡“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鞭策子女潜心读书,居家尽孝,为国尽忠,“行道以利世”。他常告诫子女:父兄不可永远依靠,家产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一旦遇到不测之祸,就会失去庇护,因此人要自力更生。颜之推还意识到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少年时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感染。因此,颜之推非常关注子女的交际圈,以防误入歧途。

他主张,“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父母既要有威严,又应有慈爱,对子女的教育要适时适度,不能“恣其所欲”,只有寓教于爱、爱教结合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他还主张节省和俭朴,强调尽可能地周济穷人,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抨击作用,至今也仍是值得发扬的美德。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专门对儿子进行勤俭教育的家训,他引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告诫儿子,“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他不仅要儿子身体力行,还要求他用这种品德教育子子孙孙。

清代官场上流传一句谚语,叫做“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里所说的“三爷”,指的是三种人,“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三爷”未必才无可用,但居高位者决不可将之委以重任,因为这些人“内有嘘云掩月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虑。威之所行,权辄附焉;权之所附,威更炽焉”,他们往往会倚仗自己亲属的权力,狐假虎威,残民以逞,“通贿赂,变是非”,“弊难枚举”。这种情况下,即便自己廉洁奉公,却也会因为对亲属的肆意放纵而落得“废职亡家”的结局。这句谚语实际也是告诫为官之人,不仅要洁身自好,更要严格治家,不可让亲属逞威弄权,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亲,“一用子弟至亲,百弊丛生”。

明朝有名的廉吏王翱,一生历事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他为官清正,对家庭成员也要求甚严。王翱的女婿在京郊做官,想调到京都,王夫人疼爱女儿,又深知丈夫的脾气,于是准备了酒席,想趁王翱高兴畅饮之际提出调女婿入京之事。不料,王翱听后勃然大怒、寸步不让。当时的皇帝非常欣赏、信任王翱,王翱的孙子便想利用祖父的影响一试科场博取功名。知道此事的王翱态度强硬,坚决反对。身为父亲、祖父,王翱的做法也许少了些亲情,但他遵循“以身立教”的原则,树立起了不徇私情、清廉治家的榜样。

相传,林则徐家中挂有一副清白传家、财不留子的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副对联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被传为佳话。明代南安知府张弼也写过一首《寄内》的诗,同样被视为经典:“四儿六岁五儿三,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儿无我愧,诗书事业要人担。三餐淡饭何须酒,一箸黄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这种“仁以充之,礼以立之”的“大丈夫之心”,也正是教育子女抵制贪婪、拒绝腐败的“不二法门”。

最著名的应该是《朱子治家格言》了,通篇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家道

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本分;大家应各行其道、各正本位,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和谐?和是互相尊重,谐是互相礼让。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对父母来说,“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对子女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父母道

“父”是“斧”的本字。《説文解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从又舉杖。父,是规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长,是带领、教育子女的人。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像一手举杖教训子女的样子。

《礼记 • 曲礼》生曰父,死曰考。《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易·说卦》乾为父。《荀子·致仕》父者,家之隆也。

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

《説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礼记 • 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易 •说卦》 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子女是家庭的成员、夫妻爱情的结晶、是人类繁衍的自然产物和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在。反过来,子女又是父母的镜子、道德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

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还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春秋)《孟子·离娄上》。

应当说,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封建礼教色彩,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其积极意义。所缺少的,仅只是没有把深层次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融入其中。

因此,作为父母,就一个应该:

1、一家的天福星,以志为根。即以全家安乐为己任,造福一家。

2、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3、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4、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5、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

7、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8、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9、孩子不明理等于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树根上下功夫。

10、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11、教育孩子五步曲:养、育、教、领、导,但不许管。重点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12、“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13、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14、正人先正己,父母要先化除为禀性,涵养天性。懂得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15、小孩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是天地的。小孩教不好,小的影响自己家庭,大的影响社会,也有负天地之恩。把孩子教育好,责任重大。

夫妻道

夫,甲骨文在(大,成人)的头部加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发簪。造字本义:成年男子束发,并用发簪固定。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古人以束发、加冠为男子的成年仪式:男子15至16岁束发,标志着告别童少时期,成为合法公民,国家可以征用;男子20岁加冠,表示成年,可以婚配。

《説文解字》: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爲尺,十尺爲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凡夫之屬皆从夫。夫,成年男子。字形采用“大”作边旁,用一划表示成年男子头发上的簪子。周代的长度制度,将八寸算作一尺,将十尺算作一丈。成年男子身高达到八尺丈把,所以称成年男子为“丈夫”。所有与夫相关的字,都采用“夫”作边旁。

妻,甲骨文(每,女子生育)(又,抓),表示抢婚。造字本义:古代婚配习俗之一,抢劫女子,成亲生育。

《説文解字》:妻,婦與夫齊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職也。

夫妻,亦作“配耦”。指丈夫或妻子。爱情关系是夫妻关系的基础

爱情既是建立夫妻关系的基础,也是维持夫妻关系的基础,对夫妻来说,爱情关系要始终保持,并且要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发展。

人生最大的快乐,最深的满足,最强烈的进取心,都来自人生最大的快乐,最深的满足,最强烈的进取心,都来自于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而使一个家庭充满爱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有一对彼此相爱的夫妻。夫妻之爱是需要经营的,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体贴,多一些沟通,才能幸福的相伴的一生。夫妻间的交流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要注意说话的艺术,坦诚、热情的谈话,遇事共同商量的态度;最好不要指责,要多赞扬,多建议,把埋怨变成希望。

夫妻之间贵在互相欣赏,互相谅解,互相关爱。让对方感到,你的世界不能没有他【她】,你的生命因他【她】而精彩,只要用心去欣赏,用真情去付出,爱情之树就会春常在。

夫妻之间要甜言蜜语,在加些逗笑的佐料,不失机地夸对方一番,夫妻关系就比较容易相处。

夫妻,因为爱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走到一起。从完全毫无关系发展出一种人类中最值得赞赏的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两个人,难道还不值得彼此珍惜吗?所以夫妻要真心实意相伴。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珍惜眼前人。美好的性爱关系有助感受婚姻的满足感,让夫妻间保持活泼童真,青春常驻。

夫妻生活在一起,不会都是风和日丽,会有磕磕碰碰的,幽默能化尴尬为融洽,能使痛苦变快乐。

夫妻之间彼此坦诚接受对方,你属于我,我属于你,彼此分享快乐,是每一对夫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

1、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爱为根。

2、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的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3、有缘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本分。成全对方、完善本分。启蒙对方发挥本分。不管束对方的自由权,应给予对方快乐,不应给对方烦恼。相互成全,相互理解对方的生理和心理。

4、爱的标准:真爱无私,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真爱无私:尊重对方,不给对方添麻烦。

5、爱是和谐的缘起,也是和谐的总纲,没有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家庭。

6、夫妻结合有三因缘:第一,是为了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第二,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世界留下一个好的人根;第三,是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双方的父母,让老人放心、欢喜。

7、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8、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有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9、成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10、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11、男女平等是指权力上平等,享受上平等。在本分上、礼节上绝对不能平等。

12、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13、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14、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15、性(天性)合、心合、身合。才是夫妻真正的和谐。

16、志界夫妻是相互感恩,绝不怨人。意界夫妇是快乐的,夫领妻成道,妻助夫成德,绝不生气。心界夫妇是礼仪夫妇,就会相互管辖啦!身界夫妇,是打骂夫妇,搅扰一生。

夫道:

1、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2、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3、男人属阳,阳即无私。无私就是表达对一家的爱。

4、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不是好男人。

5、男人要“刚”。刚不是打人骂人,打人骂人的男人是无能的男人。

6、“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如如不动,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7、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8、弱夫也叫懦夫,撑不起家庭。唯唯诺诺,说而不做,不敢担当事情,把女人推到前面,专听女人指挥。

9、暴夫则非打即骂,不讲道理。不明白自己责任所在,所以才敢胡作非为。

10、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11、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12、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13、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妻道:

1、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2、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3、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4、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5、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6、为人妻,自要先从“三从”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三从”是指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怎样才是“身从情理”?应做的事,亲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儿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难。做后也不生气、不埋怨、不后悔。“心从道理”:指除去争贪搅扰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报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导儿女?心存全家的好处,所行之事,自然处处合道。“性从天理”:以不动秉性为主,还要化除禀性,圆满天性,方能厚德载物。

7、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

8、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非常强悍,一手遮天,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9、女人什么事也不做,全部依赖丈夫、依赖父母,叫弱妇。

10、女人好吃懒做,怨天尤人是一家的扫把星,悍妇和弱妇都不是媳妇。

11、媳妇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对人人平等、和气,齐满一家的福气。

12、媳妇当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会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业。才能家道长久,福禄长享。

13、一个家庭是否安乐,是否安静,是否兴旺发达,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个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贵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满。

婆媳道

1、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2、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

3、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4、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5、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6、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净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7、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8、说话常提儿媳长处,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儿媳如有过错,婆婆赶快兜过来,先宽容,后在背后指教她,千万不可与她吵闹,媳妇自然会感恩、报恩。

9、当媳妇的,爱自己的丈夫必须要爱自己的公婆。明白没有公婆就没有自已亲爱的丈夫。体恤婆母以前的奔波劳碌,费尽心力,才把儿子养大成人。不能再使婆母受累,指使婆母做事,或对婆母言行产生怨烦。

10、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11、婆母所爱之物,我当爱之;所爱之人,我当敬之。准能得婆母的欢喜心。再能理解老人的心,顺老人的意,便是得了道。

12、当媳妇的,要明理:公婆是一家真正的福报。不要老人,怨恨老人,不肯对老人尽孝等于自己不要福报,也不会有福报。

13、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14、公婆如同一家之树根,想要枝繁叶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树根,往根上施肥、浇水、松土。

15、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教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

妇道

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説文解字》: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妇,服侍男人的女人。字形采用“女、帚”会义,表示女人持帚在家洒扫。

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记•曲礼》

妇道,为妇之道,《礼记·大传》:“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孔颖达 疏:“道,犹行列也……谓其夫属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妇行也。“在指古时指做媳妇必须遵守的规矩,多指贞节、孝敬、卑顺、勤谨而言。”《谷梁传·襄公三十年》:“遂逮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 之妇道尽矣。”《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唐 韩愈 《楚国太夫人墓志铭》:“皇姑以夫人能尽妇道,称之六亲。”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我儿,爹爹与叔叔替你许下人家了,不久就要于归,勤勤的学些妇道。”梁启超 《倡设女学堂启》:“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

在《孟子;滕文公下》一书中有:“以顺为本者,妾妇之道也。”即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要绝对顺从。这种礼法制度早在奴隶社会末期就已形成,到封建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妇女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

“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道德从丧服制演化为人际间的主宰服从关系,与汉代倡导的“三纲”相对应——家庭中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推广到性别关系上就是“从父”、“从夫”。

1、未嫁从父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2、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辅佐丈夫。“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听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

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3、夫死从子

“夫死从子”既丈夫死后,女子需要“辅养”子女长大成人,是从夫的一种延续!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女子的从一而终、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男女有别、家长制、夫权统治,表达了封建经济和封建政治对婚姻家庭制度的要求,也成为奴役和压迫妇女的有力工具。

虽然在《孟子》中定义了妇道是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但封建社会将其进一步延伸为三从四德,成为了妇女的行为规范,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妇女社会地位看法的集中体现。

四德的演化:

“四德”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教给“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纺织、缝纫、备饭食酒浆等)。出嫁之前三个月,宗族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可见,“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四德”后来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按照郑玄的解释是:“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代一直不断在做出新的解释。

1、妇德

“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郑玄所说的“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

汉代女教家班昭在《女诫》具体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不必具备特异才能,这是明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流行语的最初依据),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班昭更注重妇女品行的修养,到了清末,以兰鼎元《女学》为代表的女教书中,“妇德”标准更加具体繁细,对妇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中都有详细的规范:身为妻妇,事夫、事舅姑(公婆)要恭顺柔和,身为正妻,还要“去妒”,帮丈夫纳妾;身为母亲,要会“教子”,为继母要“慈爱前子”;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复仇”……具备一系列美德。

2、妇言

礼教对妇女的言辞方面的规定,最初是出于害怕“利口覆家邦”(能言善辩的女人会颠覆国家),《诗经·大雅》中骂周幽王后褒姒“妇有长舌,唯厉之阶”(长舌妇是亡国祸首)。然而言语(说话)也是一种必备的修养和技巧。郑玄对“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善于应对,说话得体的意思。班昭认为“妇言”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大家族最恨妇女之间言辞挑拨离间家庭成员不和,多嘴多舌、说话喋喋不休的妇女要受到惩罚,构成“七出”之一条。

蓝鼎元《女学》对“妇言”做了具体的正面引导,说“妇言不贵多,而贵当(恰当)”,各种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言辞,如勉励丈夫、教训孩子、委婉劝谏、明志守礼、表现贤智、免于灾祸……都需要运用恰当的言辞来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妇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识修养。

3、妇容

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孔子主张重德轻色,要丈夫对妻子“贤贤易色”,就是看中妻妇的品德代替重视美色;而对妇女容仪的要求是重质朴去修饰,而“冶容”近乎“诲淫”(刻意修饰打扮等于引诱男人性情之欲)。

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也就是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

蓝鼎元对妇容的要求侧重不同场合的实用性,“妇容,贵端庄敬一,婉娩因时”,又细分为“事亲”、“敬夫”之容要柔顺恭敬,有妊(怀孕)之容要端庄,居丧之容要悲哀有节,避乱之容要镇定自若,不失容度,必要时需义无反顾死烈殉节等等具体规定。

4、妇功

妇学四德中的“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变化——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老人道

老,甲骨文(像上卿、大夫戴的冠冕)(人)(手拄棍杖),表示头戴冠冕、手拄棍杖的年长上卿或大夫。有的甲骨文加“毛”,表示上卿、大夫因年长而发长。远古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长。造字本义:古代对年长大臣的尊称。

《説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从老。 老,衰朽。人到七十的状态叫“老”。采用“人、毛、匕”会义。这是说须发都变白了。所有与老相关的字,都采用“老”作边旁。

家家都有老人,如沒有老人,大概自己就是老人了,或者是個半老人。

珍惜的是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在营造和谐的家庭中,老年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不和睦的现象增多了。在一个大家庭中有老年、中年、孙子三个层次。作为老年人要理解、鼓励、支持儿子们在事业上奋斗追求,对正在长知识的孙子们的教育不能只推给学校,要用真诚的爱心吸引到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来。老年人要自立自强、遵纪守法,为儿孙们树立好榜样。要“知足常乐”,不能以长者自居、耍家长作风,指责教训儿女,和他们平等交流。在家务上要善待老伴,把儿媳当作亲生女儿看待。长辈要当好儿孙们最好的老师。

老人道可归纳为:

1、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2、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3、福德具足、温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4、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5、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6、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7、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8、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9、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

10、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不然老人就是缺德。

11、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老人有无善根福德直接有关。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灾殃,家道不兴,香火衰败。

12、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13、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强,福报是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子孙比你强,说明你有德,否则就是无德。

14、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

15、老人爱人爱物,家庭子孙就兴旺。如果老人贪了,就将家庭的全部福报吃完了。

16、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名人名言

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积德之家,必无灾殃。陆贾

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曹丕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

家有悍妇良友不至,国有妒臣贤士不留。刘基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陆九渊

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吕近溪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戴圣

成家之道,日俭与勤。《林逋省心录》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山阴金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范仲淹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蕉窗日记》

治家之道,与其失之于宽,不如宁过于严。——《古今图书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