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张思德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毛主席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老师讲授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教我们学习如何写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者缺一不可。至今还记得老师那既富有逻辑又不乏煽情的声音:论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论据是“张思德的事迹”,论证是“如何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围绕着论点反复论证……
老师讲得很投入,尤其讲到张思德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将年轻的小白推出窑洞,而自己却被头顶上坍塌下来的泥土深埋的场景时,学生们都忘了今天的任务是学习写议论文。整个教室被张思德的强大气场笼罩着,老师哭了,接着学生们也哭了……
从那天起,“为人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在我心里扎根了。我开始跟同学们一起去新华书店蹲点,排队购买小人书《张思德》。小人书被我翻了一遍又一遍,张思德的形象也就变得越来越高大。
一
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佃农家庭。18岁参加红军,后加入共青团。4年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后成为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做好事是他一贯的行为准则……1944年,党的七大召开前夕,张思德奉命去烧炭,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不可否认的是,70多年前,毛主席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
2004年,一部黑白电影《张思德》搬上银幕。解放区明亮的天,手摇织布机,跳着集体舞的纯情女战士,还有风趣幽默的领导人……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位木讷、踹三脚也放不出个屁的勤快好心的小矮个张思德。
一个警卫兵,跟他同来当兵的老乡,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晋升做了小干部,就他还是一个小小的警卫兵,周围的人还时不时拿这个来取笑他,他只嘿嘿地笑。
“革命胜利后,你想做什么?”“我想当个木匠”张思德躺在床上,满足地笑着……没有英雄式的高潮迭起,有的只是一个一个平淡的小事。但很多人是在张思德的点滴日常中获得了新生。甚至,他能到毛主席身边做警卫,也是些小事凑成的:
1941年的隆冬,张思德与两名战士从杨家岭往新安场执行公务,路过石砭时,看到一辆小汽车陷入一冰窟窿里动弹不得。张思德本能地朝小汽车奔去,一脚便踏入了冰水里。他当然不知道这辆车是毛主席乘坐的。只见毛主席询问一番后,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
“同志啊,你是路见不平奋力相助,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哩!”
1942年春,杨家岭修建八路军总部大礼堂,张思德代表警卫营被抽调到了建筑工地。毛主席对于这项工程十分重视,常常会去看一看,也会帮忙挖挖土、搬搬砖。某一天,毛主席又来到工地视察,不料大梁发生松动直接落了下来,张思德还是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肩头顶住了大梁。毛主席见状赶忙吩咐身边警卫将受伤的张思德抬进了窑洞,俯身关切地询问伤势。这才发现,又是张思德:
“老朋友,是你啊!张思德同志!”
张思德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似乎是骨子里的,我后来分析,也许他身体里的基因就是红色的。毛主席对其的评价是:
优点,做事不说话;缺点,做事不说话。
二
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日子,滚滚的泥石流将小人物张思德的一生结束了,我的眼泪不争气地再次流了下来,电影院里同时传来压抑的哭声。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征服了观众,也让多少年后银幕前的我们肃然起敬。张思德诠释着共产主义做人标准: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张思德比泰山还重的牺牲,70多年来,从不曾被忘记。
2009年,电视屏幕上持续热播电视剧《潜伏》。
……左蓝牺牲后,保密局一手下递给余则成一个牛皮纸文件袋,报告道:共产党军调代表都撤离了,我们搜查他们的驻地,这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东西,站长让你看看,有没有什么价值。
余则成回到办公室打开文件袋,是一本署有“毛泽东”名字的《延安文集》,翻开扉页,上面有左蓝的签名。第一篇《为人民服务》,余则成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
开始时,语气还是平顺的,读到“中国人民正在受难”后,情感的洪流开始奔涌,到“都要互相关心……我们都要给他送葬”时,语速加快且语音发颤,同志兼爱侣左蓝的牺牲,让他对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每段文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无比深刻地领会并感同身受着。念完后,粗重的喘息,让他的心潮不能止歇,以至于不得不仰头靠在了椅子上……
一位看到好电视剧就要追的朋友跟我说,《潜伏》他看了三遍,每次都是直接跳到第14集,从余则成阅读“为人民服务”开始。每每都有种羞愧,因为自己年少时读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今天才发现,毛主席这篇《为人民服务》就是陶冶人的。
铅华洗尽,就这么诚恳、质朴、从容、自然、平常心地娓娓道来,在万花筒般喧嚣浮华的今日世界,“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依然可以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剧中的《为人民服务》,能让余则成逐渐认同并追寻党的信仰。剧外,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只因一句“为人民服务”,甘洒热血,牺牲生命。
三
张思德的牺牲,人们没有忘记。1966年10月1日,张思德的养母刘光友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19周年观礼。朱德委员长深情地对她说:“感谢你,你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你养了个好儿子。毛主席很爱张思德,我们也都学习他。”
1967年,张思德的家乡仪陇县将六合乡改名为思德乡,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惦记着张思德。
2021年3月的一天,我随四川省散文联谊会作家们人员来到仪陇,感觉张思德的故乡从土地到空气,都浮荡着张思德的气息。我知道,第一站必是张思德纪念馆。果然,仪陇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军虎在我们参观前就开始授课了:开端是张思德的故事。
1944年9月8日,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群众1000多人,为张思德的牺牲召开追悼大会。毛主席沉痛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缓步走上土台,做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演。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在革命老区仪陇上空久久回荡,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更多的张思德在群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显然,张思德并不认识他们,可他们都像极了张思德: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军校大学生张华、爱民模范谢臣、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
和张思德一样,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身上的军装样式变了,部队的番号变了,但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没有变,还是那支住过窑洞的队伍,还是那支延河水滋养的队伍,用牺牲和奉献时刻唤醒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英雄的记忆。
德阳市散文学会会长钟跃进曾服役于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那天他的感动还要多一层,因为该警卫师就是张思德当年所在的中央警备团。“我们是张思德生前的部队,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武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此次仪陇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四
时光老去,张思德一贯的所思所想所为所爱已幻化为一个个文字,穿越时空,又来到仪陇的街头巷尾。
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我们扪心自问,除了让“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刻进更多人心里,变成更多人的行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生活的意义在于行善和爱人。想到这里,一些意义重大的思想不断涌上心头,好像冲破闸门,奔向一个目标。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