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雨水日,余做一五律,后两句曰“醉眸南北荡,何处是家乡。”诗发出后,有友人答曰“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家乡。”余回复,“那只是家。不是乡。”仔细一想,到底什么是“乡”?我也说不清。

从古文字学来看,“乡”这个字,竟然是四个字的前身。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飨食时宾主相向之状。古公卿之卿、乡党之乡、飨食之飨,皆为一字,后世析而为三。”实际上还有方向之向,古代也写作乡。一字而四兼。

一,据甲骨文,商朝时像二人对食形。“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村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乡)(1)

二,甲骨文的乡字均表示两人相对而食,义为宴飨、祀飨,即用食物招待宾客或祭祀鬼神、祖先。由两人相对而食又引申为向着、朝着。后在乡字下加一向字。

村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乡)(2)

三,公卿之卿与饗原本也是同一个字。杨宽《古史新探》:“乡邑的称‘乡’……实是取义于共食”“是用来指自己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的。”“在金文中‘饗’,和‘卿’的写法无区别,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饮食的聚落中‘乡老’的称谓,因代表一‘乡’而得名。进入阶级社会后,‘卿’便成为‘乡’的长官的名称。”

四,金文“乡”这个字发展到小篆阶段,便在甲文、金文的左右两边的人字上各加了一个口字,右边跪坐的人上加一个口字,变成了“邑”字,左边也加一口成为邑字的反形,同样也是对称的,这应是根据当时乡是行政区划的一级单位这一意义加以改造而成的。

村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乡)(3)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接近现代汉语“乡”的意义,就是行政机关了。乡作为行政单位从西周就开始了。《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规定:“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当时12500家为乡。

到了春秋时期,齐国继续采取乡的编制,但规模小多了。《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一乡只有3000家了。

现代人基本上把“故乡”和“家乡”当做同义词了。其实还是不同的。故乡,重点在“故”,指自己或者家人曾经生活生长的地方,但现在已经不在那里了。“家乡”重点在“家”,就是说即便自己离开了那里,但毕竟家里还有人生活在那里。

自从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发表,“乡愁”这个词流行起来了。首先提出“乡愁”这个概念的是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他把这种情绪当做一种病来看待。指的是“一个病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现在已经不当做病态了,而是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所以说,“乡”,最早是“吃饭的地方,”又是一个家的地理位置,还是一个这个地理位置的管理者,甚至还表示这个地方或者这个管理者行动的方向。至于个位自己习惯用哪个概念,其实都可以。大家的“家乡”大概都不在出身地了,“故乡”的概念也淡薄了,但是“乡愁”、“乡情”还是普遍存在的。那种心底深处对故乡的回忆,对故乡发小、闺蜜的思念,对某种小吃的味道的记忆,都是乡情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