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开出金色财富“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每逢桂花盛开时节,咸安满城飘香,给游客带来了满眼美景,也给农民带来了滚滚财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百姓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百姓富(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咸安激活发展引擎)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百姓富

桂花开出金色财富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每逢桂花盛开时节,咸安满城飘香,给游客带来了满眼美景,也给农民带来了滚滚财富。

“鲜桂花不易保存,加工就是与时间赛跑。”15日,桂花镇上的湖北本草汇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程日升说,公司建有鲜花“蒸汽杀青 低温风道烘干”无硫工艺生产线,一周的花期可加工20多万斤鲜桂花。

鸣水泉村村民熊金凤家有15棵30多年的桂花树,前段时间靠打花、卖花,两个劳力几天时间收到现金四五千元。该村老支书韩学才也在家里跟儿子一起筛花,他说全村有10多万公斤的鲜桂花产量,村民脱贫致富全靠桂花。

作为咸安桂花的主产区,在短短几年内,桂花镇的桂花苗木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万亩发展到了3万余亩,鲜花年产量也翻了番。

“桂花就是摇钱树,除了花可卖,桂花苗效益更好。”万寿桥村绿波苗木合作社社员王永茂说,这十几年间,他移栽了两万多棵大桂花树,平地开展标准化种植,收入更稳定。记者了解到,2015年桂花镇网上苗木交易额达两亿元。

卖鲜花、卖苗木,加工干桂花、桂花酒、桂花精油,发展桂花文化旅游项目……咸安不断做好桂花文章,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收的绿色崛起之路。

竹林撑起“绿色银行”

17日,在汀泗桥镇赛丰村双赛公路,一台挖机正在加紧施工。这条公路连接的,是该村位于双石水库的6000亩楠竹。

站在蜿蜒的公路上,望着山上翠绿的竹林,10组村民金立海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他家在双石水库有15亩楠竹,上半年卖竹子赚了9000元;路修通后,还能增收2000元。

“村里还要建起竹笋加工厂,到时候,我们的竹林就能赚更多钱了!”金立海笑意盈盈。

同一天,在咸安经济开发区,巨宁竹业、江南春竹业等10多家竹产品企业生产正紧。在巨宁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一车车运来的楠竹剖去竹皮,竹黄经疏解、碳化、烘干、浸胶、压制等多道工序后,一根十几元的竹子,摇身变成每平方米200元以上的地板、房屋建材。

该公司负责人说,竹地板选取的都是3至5年竹龄的竹子,其密度比一般的实木和高密度纤维板都高,防腐性、耐火性更好,颇受国外消费者欢迎。今年该公司预计产值近亿元,其中一半以上销往国外,年增长15%左右。

作为楠竹之乡,咸安拥有大片的竹林,近5年楠竹数量更是激增54%。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拉伸,竹林俨然一座巨大的“绿色银行”。该区借助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竹产业集群壮大发展,力争到2020年竹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早日冲刺百亿元产业。

茶园点亮致富梦想

17日,在汀泗桥镇黄荆塘村茶业生态园,村支书陈学友带着几个人正在进行茶园管理。“搞好了茶园管理,才能保证明年的茶叶品质和产量。”陈学友说。

2012年,咸安启动首批茶叶专业村创建,黄荆塘村名列其中。抓住发展良机,黄荆塘村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16个组的组长每人开发10亩茶园,全村70名党员每人至少开发2亩茶园,带动村民广泛种植。

为创建茶叶品牌,打开市场销路,该村与万山红剑春茶业生态园签订合同,成立剑春茶叶生产合作社,探索出“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发展新路。剑春茶业按市场价格,保证村民的茶叶销售,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及市场信息。

现在,黄荆塘村85%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茶叶,每户每亩茶园产值在1万元左右。“我们还要利用3到5年时间,将茶园面积扩大到1.3万亩,实现人均茶叶纯收入1.5万元的目标,真正以绿色茶产业带动全村发展。”陈学友说。

记者了解到,3年来,咸安新建茶叶基地14个,茶园面积按每年8000亩的速度增长,茶叶基地面积翻了一番,全区获得“三品”认证的茶园总面积超过3.6万亩。目前,汀泗桥镇黄荆塘村、双溪桥镇陈祠茶叶专业村已初具规模,大幕乡西山下村、官埠雨坛垴村等茶叶专业村正在建设中。一片片茶园,托起了村民致富的梦想。 (咸宁日报记者 王远远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旻媛 通讯员 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