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市,创始人张勇夫妇从2017年的50亿财富,到如今身价600亿,一跃成为中国前50名的富豪。但身价暴涨的并不止张勇夫妇,17 岁就跟着张勇做服务员的杨丽娟,在海底捞上市后,身价蹿升至 30 亿,被称为中国最牛服 ...

海底捞上市,创始人张勇夫妇从2017年的50亿财富,到如今身价600亿,一跃成为中国前50名的富豪。

但身价暴涨的并不止张勇夫妇,17 岁就跟着张勇做服务员的杨丽娟,在海底捞上市后,身价蹿升至 30 亿,被称为中国最牛服务员。

你可能大概了解,但这篇可以给你一个完整的解读:杨丽娟是如何成为中国最牛服务员的?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财富暴增,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一个人的命运,在他出生时已经是80%注定的,往后余生都是在博那20%的可能——

框架大于勤奋,什么是框架?框架可以改变么?如何改变?

01

17岁追随张勇做服务员

10年前拒绝猎头百万年薪

海底捞上市后身价 30 亿

杨丽娟,1978年生于四川简阳农村。

03

为什么杨丽娟说:

离开海底捞,我什么都不是!

即便是海底捞最初给了杨丽娟一份工作,但那也是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即便是张勇帮她还了800元的债务,但那也只是800元而已。杨丽娟能从服务员做到今天,肯定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

杨丽娟是块金子,到哪都会发光,那为什么她硬是说“离开海底捞,我什么都不是”?

其实张勇对她的帮助,远不止以上,张勇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改造了她。

杨丽娟也不是铁人,其实刚加入海底捞时她就有点受不了,因为海底捞的工作确实非常累,但那时候因为要帮家人还债,海底捞工资确实更高,她就咬牙坚持下了。

后来她也有多次扛不住想辞职的时候,比如她去西安开店时,生意很差,压力巨大,而且当时是跟西安的公家单位合资的,他们也派人管店,可他们又不懂,本来就经营不善,结果还有捣乱的。买个扫把还要批条子,刚鼓舞起士气就被对方一句话搞泄气。

但那时候,最让杨丽娟接受不了的是:张勇老是逼迫她学习。

比如指定一些书让她读,《致加西亚的信》、《性格决定命运》等;比如要求她每天写工作总结;比如逼着她学电脑等技能。

这些压得小学文凭的杨丽娟喘不上气,一天她直接打电话给张勇,一边哭一边说:张大哥,我真的干不来了,我不想做了!

结果张勇直接把她训了一顿:合资麻烦我来解决,生意不好,我们慢慢做。但是,你不想学习,不行!你这么年轻,你什么都能学会!

杨丽娟那时候还不太懂学这些的意义,但每次她都选择相信张勇。在张勇的逼迫下,她先是花了30元买了一个键盘,然后让餐馆旁边打字店的人教她打字,后来又攒了7000元买了台电脑,之后她还报了个电脑班专门学了一个月。

类似这样的技能,在后来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她学的电脑,在海底捞整个公司连上电脑系统后,她毫不费力的就跟上了节奏。

张勇不仅对杨小丽如此,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2002年时,他要求大家都要学习打字,大堂经理必须每分钟打30字以上,后来又提高到40个字以上,要求大家写工作日记,很多没学历的服务员特别抗拒,但张勇很坚决,学习这件事没得商量。

后来张勇又要求小区经理都必须学开车,没有驾照不能做小区经理。当时也是遭到很多人抵触,诺大的北京,坐车都迷路,而且工作又忙,凭什么要逼着我们学开车?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张勇的用心良苦,一个大姐说:我初中学历,结婚又早,很排斥这些,如果不是张大哥一路逼着我们学习、进步,我现在还不会用电脑、不会开车,可能还是个后厨洗碗的服务员。是张大哥没有让我们被这个社会落下!

离开海底捞,我什么都不是!我想这就是杨丽娟说这句话的原因,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说,张勇不仅仅是一个老板,海底捞也不仅仅是一个公司。

04

19岁做到店长,21岁管理百名员工

40岁任首席运营官,持股4%

杨丽娟追随张勇做服务员时才17岁,由于工作突出,在服务员、配料、上菜、付款收获都干了一遍后,她每半年升一级,从领班到大堂经理,再到19岁成了简阳海底捞第一家店的店长。

21岁那年,创立5年的海底捞首次走出四川简阳,来到西安开了第一家分店,杨丽娟被张勇派去独立管理海底捞西安店。

21岁很多人还没有大学毕业,还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但同龄的杨丽娟那时候已经能管理100多名员工了。管理能力是一方面,她那种踏实能干肯想办法的性格,才是她得到大家肯定的重要原因。

西安店初期运营异常艰难,杨丽娟主动求变:他们去街上的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宣传海底捞,后来直接被城管没收营业执照,杨丽娟软磨硬泡一毛钱罚款没交把执照要回来;他们带着暖壶装满豆浆,去附近单位挨家挨户送给人家喝,上下班时也去公交车站送,过程中宣传海底捞;后来直接去大街上往店里拉顾客来吃....

就这样,她带领店员尝试了各种方法后,终于把店救活了。杨丽娟也越来越被重用,并且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徒弟”。

30岁时,杨丽娟成为公司唯一一个副总经理,总经理是张勇。

34岁时,杨丽娟全面掌管海底捞所有门店运营,这一年开始,海底捞开始走出国门,第一站在新加坡,之后又挺进美国,整个过程包括选址、谈判,她都亲自参与。

40岁时,也就是2018年1月,杨丽娟任非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

关于杨丽娟的股份:2001年时,她作为核心员工在四川海底捞登记时成为十大原始出资人之一,出资约25万元,出资比例为0.2%;2014年前后,张勇给核心老员工发放股权,之后她大概占到4%;2018年,海底捞上市后,她的股份被稀释掉一小部分至3.6798%,但她的身价依然超过了30亿人民币。

一个原本没有任何未来的小学文凭的农村女孩,从服务员到今天的30亿身价,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01

一个人的命运

80%在他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注定了

市场经济学认为:一件产品的成本,80%在它设计时就已经注定下来了,以后所有的改进无非是修修补补。

人生方法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80%在他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注定了,此后的一生都是为那20%的可能性去挣扎。

不论是张勇还是杨丽娟,都是大概率没有光明未来的人。所以,你若说上面讲的杨丽娟是个例,我完全同意,因为更多这样的人是博不到那20%的命的。

我也生在农村,中秋节刚回了趟家,每次回家就一个感受,这样的农村五年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路依然那样破烂,教育依然那样落后。

一个人的命运,80%在他生下来的那一天就注定了。生在我们这里的孩子,注定了18岁的时候,你考不上一本大学,考不上二本大学,高中毕业后,你要么选择直接去打工,要么选择去读一个专科或者职业学校。这里的升学率,跟我8年前高考时没区别。

特例总会有,但这的确是我们那80%的人的命运。这种注定,更多的是你的家庭,你父母的认知,你周围的环境,你身边的人,当地的教育水平决定等注定的,你很聪明,你在某一方面有天赋,可能都没多少卵用。比如你可能有绘画天赋,但从没有人知道,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甚至一辈子你都不会知道。

如果你生在北京,别的不说,你一生下来就至少至少值100万,因为你的房票折合成人民币就价值超过100万。我在北京8年了,4年上学,4年工作,第一年没交五险一金,所以我还得再奋斗两年才有房票。

2010年,我从山东到北京上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学期我买了电脑后下载两个练习打字的软件,每天练一个小时左右,当我的舍友电脑玩得666时,我还在练习打字。

这种差距跟我聪不聪明没半毛钱关系。那时候在我们那地方,平均100个家庭里,只有一两家有电脑。因此18岁时,我们当地孩子的电脑水平注定几乎为零,你再聪明再有天赋也没用。

说这个不是为了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而是能让我们更清醒的认知自我,我这个人一点都不丧。那些突围成功的个例,其实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分析,因为我们就是要成为个例,人不得有点追求嘛?

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符合这二八定律,总有些人自动把自己归类为八,总有人坚信自己能成为二的一分子。

如何改变?

17岁做海底捞服务员身价30亿(海底捞上市后她身价30亿)(1)

02

人这一生,框架重于勤奋

可移动者为王,增强迁徙力

一个人的一生,框架重于勤奋。

如果你出生西藏日喀则,无论你多么努力,你也几乎注定成不了马化腾。如果你生在叙利亚,无论你多么努力,你都有可能随时没命,你还要什么自行车。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明不明白,那80%都还是在起作用,你若是明白了,还能在那20%上去为自己争取一个可期待的未来。

1)唯出身论是耍流氓,无视出身论更是耍流氓,正视它才是正确的做法,相信概率论才是正确的做法。

2)看清自己命运的局限性,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痛苦,转而在合理的范围内寻求突破。

3 )你说某大佬30岁前才怎样怎样,30岁后就怎样了,你觉得你也可以。可能他的前30年就注定他会在30岁后爆发,你的前30年可能注定你在30岁后也差不多还是那样。记住:人是各种因素长年累月的叠加结果,人本质上不会突变,所有突变本质上都是渐变。

一个人的一生,框架重于努力。怎么在合理的范围内,突破自己?

当然是尝试尽最大努力,去改变那个框架。

17岁做海底捞服务员身价30亿(海底捞上市后她身价30亿)(2)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是什么?迁徙力。

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从城市迁徙到超级城市;从没落的行业,迁徙到光明的行业;从烂公司,迁徙到好一点的公司,然后是再好一点的公司;从封闭的小圈子,迁徙到开放的大圈子;从相对平庸的群体,迁徙到整体水平更强的群体。

以上的好与坏,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每一个阶段所做的突破都是有限度的。

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

1) 选对城市也是优化框架。

农村没有未来,乡镇没有未来,县城没有未来,小城市没有未来。尽你最大的可能,跑到相对最大的城市,这是框架,没有为什么。海底捞的杨丽娟从简阳跑到西安,然后跑到北京,她的徒弟也从四川跑到北京。

杨丽娟的另一个徒弟谢英,在简阳能做大堂经理,在西安只能当领班,还得和老公孩子暂时分居,但她还是选去西安,她不懂别的,她只是说“西安城大啊!”,后来她又跑去北京。你说这些个例值不值得研究。我将来有孩子,也绝不会再让他回到当年一个班一个本科生都考不上的地方上学、高考。

2)选对职业也是优化框架。

海底捞高管中持股仅次于杨利娟的,是CFO苟轶群,他是所有高管中学历最高的男人。其实他本来绝对没有成为亿万富豪的机会,因为之前他是在学校教会计的老师,在海底捞刚落地西安时,他去帮忙算账赚点外快。结果他被海底捞吸引,竟然把学校的教师工作都放弃了。

如今作为海底捞的财务“大总管”,他持股1.84%,市值约15亿元。

你说这算优化框架么?绝对算,他这种优化,你不能简单理解为换行业,虽然也是换行业,但更重要的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优化。一个人有这样的能量和意愿,即便海底捞不成,他还会继续优化,不断突破。

3) 跟对老板也是优化框架。

杨丽娟那样的出身,80%也就注定了她得从餐馆服务员这样的工种做起,她不好迁徙到更光明的行业。但是,她可以向更好的公司迁徙。也不可以?她可以依附更好的老板,一旦认定这个老板值得跟,就咬住不放,一个人的发展,总是要借势才行,跟对老板就优化了一个框架。

所以,即使你现在是个服务员,你也不是完全没得选择,你都可以选择继续优化自己的框架,只要你愿你。

这些就是通过强大的迁徙力,不断优化自己的框架。

这些迁徙,都是在改变自己的人生要素框架,框架越来越好,你的努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用。

时代一直往前推进,世界从未停止变化,科技进步速度加快,这些变化中都是机会,你的迁徙能力足够强,就会让你一直往最有利的位置靠近。

你生在一个地方,不意味着你必须一生在此;你父母是谁已是注定,但和什么样的人同行,你可以持续优化;工作技能360行,在哪一行发展你可以选择,选择之后也不意味着你不能继续选择;你现在公司烂,领导不行,同事不友好,没什么好抱怨的,你可以迁徙,世上公司千千万。

有句话叫,可移动者为王。不要成为一个在一个地方抱怨一辈子却不敢动的人。一个能开200公里时速的车,放在泥坑烂路上一样是个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