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和妖怪是有区别的。妖可以是动物,神兽也是动物。但神兽像普通动物一样,明明白白地活着,只是少见而已。如果一头神兽擅长变化,或者有些人看得见,有些人看不见,那就快进入妖怪的行列了。

神兽的鼎盛期,当然是先秦及汉这一段。集神兽之大成的书,当然非《山海经》莫属。不妨引几段:

也就是说,《山海经》把这些神兽和普通动物是放在一起记录的,有大蛇就记一笔“多大蛇”,有朱獳、獙獙之类,就多说几句,说明它们的习性。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

  •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脇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 官,人所妒嫉。”

  • 山海经的真正启示 为什么说山海经的思维方式到今天还存在(1)

    某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展示的“虎威”

    虎威,据说是老虎退化的锁骨,不附着在骨骼上,所以“在脇两旁皮内”,看上去很神奇。古人认为佩戴它,做官就有威风。

    这当然是一种巫术思维,但是“佩之临官佳”,和《山海经》里旋龟的“佩之不聋”,以及“佩之宜子孙”,连句式都一模一样。

    甚至《诗经》里面的《鸤鸠》,都有了辟邪的功效,因为明钱澄之《田间诗学》解释“鸤鸠”说:

    鸤鸠就是布谷鸟,布谷鸟的骨头,只要戴在身上,竟然和伟哥有一样的作用,这个我没亲测过,不知道效果。

    山海经的真正启示 为什么说山海经的思维方式到今天还存在(2)

    甚至到了清代,还有人认为蚺蛇一身都是宝,不是说好吃,而是有神奇的功力,比如汪森《粤西丛载》,就给了蚺蛇近似神兽的地位:

    一胆止痛,一胆止泻,有没有医学根据先不说,第三颗胆“随月击其处”,就是一年十二个月,在身体里来回窜,必须知道月份才能获得,就叫“护身胆”,佩之可以辟邪杀鬼,这比《山海经》神兽的法力,好像还厉害一些。

    山海经的真正启示 为什么说山海经的思维方式到今天还存在(3)

    另外,那个“肉辟风寒”,同样是《山海经》赤鱬“食之不疥”,鯥“食之无肿疾”的后代子孙。

    这个蚺蛇三胆的梗,郭德纲在说《济公传》的时候还提到过,可见是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把这些说法敛巴敛巴集中起来编一本书,未尝不是一部今天的《山海经》。

    这样的说法,随便搜一搜,就是一大把。甚至还有两种动物的:

    又如,有一个人从蜈蚣头上发现了一颗宝珠:

    如果这宝珠真有的话,很可能是蜈蚣头上的一块增生。因为今天还有佩戴青鱼枕骨的,又叫鱼惊石,是青鱼枕骨下方一块角质增生,和“虎威”一样,因为奇特,也被当做神物,串绳系在小孩手腕之上,据说有驱凶避邪,防小孩惊吓,纳福纳禄等各种神效。

    山海经的真正启示 为什么说山海经的思维方式到今天还存在(4)

    可见,佩戴动物身上的某些部分,可以辟邪,今天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而且这个范围一直在扩大,而且又多出诸如鲨鱼牙,狼牙、牦牛骨等新鲜品种。我一个青岛的朋友,喜欢戴一颗鲨鱼牙,而且信誓旦旦地和我说:“这个确实辟邪”。我想我完全可以为鲨鱼编写一段《山海经》风格的“神兽体”:

    这就是把北号之山的猲狚改了几个字,俨然一头新的神兽了!

    所以,《山海经》中的神兽,很多就是现实中的动物,只是添油加醋的一写,让我们觉得神奇的很,比如《西山经》的鹦鹉,《北山经》的飞鼠,《南山经》的玄龟,巴蛇、犀牛、巨蟹、狌狌……这些动物对古人之不常见,正如蚺蛇对清代的中原人也不常见一样。但凡不常见的东西,人们总会觉得它有神奇的效果。

    今天看《山海经》,总会觉得“食之不疥”,“食之无肿疾”,“食之不畏”,这种非常绝对的判断非常神奇,其实这是古人的句法而已,到底有多大的效果,还得看实际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