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传人李正所创套路(没有休止符的太极乐章)(1)

郝明之老人进行一对一教练

习拳,终身的追求

在刘仲桥的精心指导下,郝明之练拳半年,身体便奇迹般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当年国庆节,单位组织爬泰山,他一口气登上十八盘,且不喘长气,面不改色,令同事惊讶不已。这让郝明之更加迷恋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115式,打完整个套路需要40分钟。它不同于1956年以杨式太极拳大架为基础国编“24式简化太极拳”和1959年“88式太极拳”,习练传统太极拳要比市民晨练晚练的新式太极拳更费时、更费力,也更有效。郝明之早两遍、午两遍、晚两遍,无论酷暑严冬从不间断习练。那时没有自行车,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徒步半个小时到大明湖畔铁公祠前,潜心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搬家后,他又到离家近的趵突泉边练功,晚上要练习2个小时。宿舍传达室的门卫被感动,每晚不论多晚都等他回来才关门。上班期间,中午别人休息时,自己偷偷跑到不宜被发现的地方习拳。同事问他“一些睡午觉、打牌的人是不是说你傻瓜”,他却很风趣地说“睡觉的人才是傻瓜呢”。

贵在坚持。习拳,更是如此。练拳者不计其数,但大多半途而废。其原因是习拳很苦很累,坚持下来很难。郝老之所以数十年如一日习拳,重要的是他能够坚持。人们赞叹他高深的拳功,更佩服他那持之以恒的“功夫”。尤其是“文革”期间,国家把传统太极拳定为“四旧”,只允许习练国标太极拳法。郝老认为新编拳法虽动作优美但不实用,他在打国标太极拳时夹杂了一些传统打法。

大架,各种武术的基本套路。而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推手则是两人对练,以搏斗对抗为主。其动作有定步单推手、定步双推手、活步双推手、活步大捋推手,还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13势,动作技巧十分庞杂,学好太极功夫非一日之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人练不到这个层次便浅尝辄止。郝明之不畏艰难,在学习这些技法上下了不少功夫。之后,他又练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大杆,以备需要之时。尤其是太极大杆茶杯口粗细、3米多长,手握一端操练,难度可想而知。郝老用坏的大杆不知有多少。

为什么郝老能够持之以恒,甚至不畏扣帽子、打棍子,学习传统太极拳法呢?郝明之老人说,习拳,他受益匪浅,除了耳背以外,近几年几乎不长大病,老花镜只有150度,牙齿也是“原装”的。他最爱吃甜的,但血糖不高;最爱吃肥肉,血脂血压也不高。每年查体,所有指标都正常。他认为,这与坚持打拳60余年有关。

说到受益,郝明之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习拳使他饭量大增,一天能吃2斤多粮食。在粮食定量的年代,如此胃口让单位领导感到为难。为此,单位召开专门会议,为他申请定量每月47斤粮食,超过别人三分之一。领导的关怀,也为郝明之注入了练拳动力。

中国拳法众多,各有各的长处。郝明之还博采众长,虚心学习陈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其它一些拳术的拳理拳法,技艺突飞猛进。

“您的功夫到底有多深、能对付多少个小伙子?”有人好奇地问过郝老。一旁的儿子郝磊说,老爷子从不出过手,难以揣测他的功夫。而徒弟张勇说,自己已达到六段拳位,现在跟老爷子过招,三下两下就被拿住,动弹不得。“郝老的手搭在你的肩上,你会觉得像压了根电线杆一般沉重,当你慢慢蹲下身时,却发现他的手却悬在空中。”一位从体委退下来的领导这样形容郝老的功夫。

杨式太极拳传人李正所创套路(没有休止符的太极乐章)(2)

郝明之老人时刻不忘指导居民练拳

习练太极拳,已被郝明之视为终身的追求。至今,已年逾九旬的他依然坚持练习。只要不是下大雨大雪,他都去省体育中心广场教拳、练拳,就是年三十、年初一都不落下。早上他按时赶到英雄山下,8点钟回到家中吃饭。在广场,除纠正习练者动作外,闲暇时间就自己练习拳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