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基本的信任缺失(摧毁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罪魁祸首)(1)

信任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大家好,我是一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知识——基本归因错误。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深情厚谊的基石!可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很难建立,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信任就更难建立。所以薛兆丰教授在经济学讲义里把信任列入了稀缺资源。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这里正好分享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吕氏春秋》里有个典故,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陈蔡一带,就是现在的河南上蔡。因兵荒马乱,饿了七天都没吃到米饭。这天,颜回好不容易讨到了一些米,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居然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就想,我这师长还没吃呢,弟子怎么就偷着吃上了?这可是品行有问题啊,但是孔子装作没看见,等吃饭的时候孔子就开始套路颜回了:

孔子说:“我刚才梦到祖先了,饭还没吃过,我想先祭下祖先吧!”

颜回当时就慌了,他说:“不可以了,我已吃了一口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低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灰在锅里,染灰的米饭丢了太可惜,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觉得很愧疚,他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经最信任的了,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我们在分析某些行为或后果时,对人的性格因素通常是高估的,而对情境的因素往往是低估的,就算是圣人孔子也不例外,这在心理学里叫“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看到别人哪里做的不好首先会把原因归于性格因素,认为是性格缺陷或是能力问题,而不会考虑是不是因为受到了条件限制;而自己取得了某些成就会认为是自己能力超群,而不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或者是自己更有资源优势。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对行为的影响,目的是更好的指导行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归因错误呢?尤其是当你对别人做出性格方面的错误归因时,比如约会对方迟到,我们最直接的想法是不是认为这个人为人不行、不守信用、或者是摆架子故意让你等他?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情境因素?凡事往好的方向想嘛,万一他出车祸了呢?再比如,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起污水洒你一身,你最直接的想法是不是这人素质太差?这时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下情境因素?万一人家是赶着去投胎呢?当然,这里是开个玩笑,我们可不能有这么欠揍的想法!我们应该更多的考虑别人的难处和意料之外的环境因素。

我们可以把这类练习当做“归因宽容”,只要长期练习,养成了宽容别人的习惯,就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好、更受欢迎、进而与身边的人关系和睦职场顺畅,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是不是有点小激动?

好了,本期分享到这就结束了,下期跟大家分享命理学知识——本命年到底穿不穿红裤衩。欢迎点赞关注留言讨论,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