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通背拳名家(通臂猿心猿家闲话通臂拳)(1)

  京武功夫如是说:此文为小编12年修习石家白猿通背拳期间,学习的佳文之一。与孙老师也是在网络结识很久了。闲来无事,再次重温又有心得感触。特借头条号分享各位。


什么是通臂猿心猿门拳法?

  通臂猿拳术的根本目的,就是实战用,是打仗用的。

  为什么叫“心猿”,为什么要带点个心字呢?

  心猿门里有“锁心猿,擒意马“之说,心猿就是指人的杂念。

  在你心情杂乱的时候不能练,因为这个时候”心猿“太重。不能够专心致志地练功。

  人的思维关联性很强。

  但有一种意念在里面是永恒的。

  同时,心猿还有另外一个含义。

  心,指学拳、练拳的时候要用心思,得琢磨。

  猿,是指练拳时要像猿猴一样灵活、敏捷。

  通臂猿,以前基本都是口授心传,没有记载。

  传承的方式基本是口授。晚上在家里练。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很少。

  通臂猿主要运用手臂与对方接触。

  通臂猿闪展腾挪很快,出手隐蔽,忽隐忽现,变幻莫测。让对方不知手从哪里出,哪里进。

  通臂猿轻易不起腿。因为讲究根力。

  要求腿不过腰。

  要顺手顺腿。

  侧身进退。

  通臂猿的内容并不多。

  动作也比较简单,如果你只是看,基本都能看会了。

  可是究竟如何练功,如何使用,这里面的内容就多了。

  这里面关键是如何用功,还有就是打法。打什么部位,怎么打。打法中,只要动手就是没完没了,连续击打,一直把对方打倒为止。是所为俩手相连如星穿。

  通臂猿的打法很直接,没有多余的花架子,但是有其独特的方法。

  对方是活动的,而且有两只手,怎么去打击对方,需要一定方法的。

  通臂猿在打斗中,利用灵活的步法,始终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

  充分体现了“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

  先将对方的“门”破了,再进行打击。


白猿通背拳名家(通臂猿心猿家闲话通臂拳)(2)


  通臂猿最基本的练功是摇臂,摇臂每天最少要一个小时。而且有严格的要求和方法。

  摇臂要终生练习。

  我以前的时候,肩窝非常明显,肩臂的关节都拉开了。

  抡臂是通臂猿的基础,一定要抡好。

  要抡到轻松、自如,要抡到习惯成自然。一出手就是这个。

  通臂猿开始阶段是柔、绵的练法,而不是发死力的练法。

  通臂拳各门各派都有释义有,作为解释本门拳法的大意。

  通臂猿的释义:通臂猿者,乃通彻三关之气,脑、心、丹,透达九窍,目二、鼻二、耳二、前后二阴、一口、,贯乎十二周天,六阴六阳,来往循环,盈缩消长,往来循环之十二宫也。集一身运用之意也。人之一身,与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联系全体而动作。猿者,心猿也,人之心灵如猿之灵活敏捷,非真有猿也,试读西游记,皆知孙悟空之棒,其幅有三,猪八戒之钉耙,其齿有九,如孔子之九曲明珠,老子之九曲黄河。拳不外乎,通三关,达九窍,锁心猿,擒意马之意焉?心定意诚,去邪戒欲也。通臂猿其真技在臂,既能彼此伸缩,又能舒筋展臂,显现其长拳之异彩。通臂猿拳之命意大致如此。

  我们这一门的东西,到目前为止外面还没有见到。

  很多打拳的没根,把根丢了。

  所谓身形,是身要矮,身子下去才有弹力。

  手臂长一点,就好使。可是差一点,就不灵了。

  练习狗皮树桩,主要是练习手臂的强度。

  还有是把木桩埋在地上,练习腿法的练习。

  还有练皮条力。

  出击是拧钻的,像子弹一样,防打结合,而且速度快。


白猿通背拳名家(通臂猿心猿家闲话通臂拳)(3)

  实战的时候,首先的破坏对方的重心,对方的重心没了,就可以随便进行打击了。

  正确的方法和功力,缺一不可。

  其实功力练的就是力量。

  通臂猿是法则拳,主要研究是技巧。

  以多种方法组合,调动对方,让其身体和意识在飘忽中受到攻击。

  通臂猿的主要兵器之一的雁翎刀剑。

  破坏对方的重心有多种方法。有时一个眼神就可以调动对方重心的转移。

  击打的方向也有讲究,不能和对方顶牛,顺其力,顺其劲,击打的效果就明显了。

  闪展腾挪有专门的练法,膀欹步就是练这个的。

  进步低,退步高。

  要有节奏,用自己的节奏去打乱对方的节奏。

  飘忽不定,让对方摸不到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

  要夺势、走位,夺取有利位置,使对方不易打到自己,而自己可以轻易打击对方。

  拳式有法则。比如式子、高度,都要有合适的位置、高度,有人练的拳式不正确,关节部位不能突然发力,就不对了。

  一般拳术是以架式为主,原则性并不强。

  通臂猿是法则拳,手式不强,手式是在法则的范围内随意变化。只要符合法则,任何变化都在情理当中。


  通臂猿心猿门拳法的传承情况

  通臂猿心猿门是由王占春传下来的,王晚年归隐黄辛庄,正式传了一个徒弟,就是张殿明。在这个时期王占领春还教了另一个外传弟子那就是张策字秀林。

  心猿的练功方法与别的派别不一样。从形成年代上看,应是属于最早的练法。

  从王占春 - 张殿明 - 陈永善 - 我,到我这里是属于第四代传人。我也有传人,他们属于第五代了。

  在厂里工作了40年,没人知道是练武术的。

  年轻的时候学拳,也没讲究什么师傅徒弟的。

  教拳,不讲究什么递帖子、磕头拜师什么的。

  是否真心学,跟递帖子没有关系。

  我当初也没给陈永善老师递什么帖子。这些形式什么都没有。臭毛病太多。

  当初陈永善教我的时候,因为年龄大了,也很想把东西留下,很想教。对我说,你好好地用心学,我好好教,把该学的都学了。

  (谈的高兴,老人拿出了一本拳谱。这本拳谱是陈永善先生亲自手写、手绘的。

  翻开,第一页上写着,该拳谱是在民国二十三年写成的。)

  这本拳谱是经过多次修改、整理而成的。

  这个拳谱陈根据他的师父张殿明的口述,一点一点记录下来的,然后再经过自己的整理而成的。

  这本小册子薄。可以看到心猿的动作并不多。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历代传承的过程中,遗失了一些,所以内容逐渐在变少。

  这本拳谱里有通臂猿的传承表,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内容。可以发现王占春继承了几乎全部通臂拳的系统内容,王应该是通臂拳的集大成者。

  王占春是通臂拳的通家,各系列练法都会。

  王先生说:我最开始练的是花拳。年轻的时候就爱活动。

  陈老师基本不教家里人。他说不是材料的人,教了也没用。

  陈和我的岳丈关系不错。

  后来,王和陈开始接触,逐渐地,才开始教王。

  和陈接触了几个月,处好关系,才开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开始教。

  那时候,是每天晚上去学拳。下了班,骑车去老师家。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学东西,也不知道那么多,有不少东西也忘了问了,也不是十分清楚。

  我教拳的时候,也是谁都不知道。一般都是晚上11、12点以后才开始练。

  在工厂几十年了,谁都不知道会武术。原来讲,不许瞎宣传,瞎宣传干嘛。

  一开始,陈永善老师不让我带徒弟。但是我觉得老是这样不行,这以后不就断了吗。

  有一次带学生去陈老师家,让陈老师看看。最后陈老师说你可以带了,这才开始教。

  当初,我跟陈老师学的时候,他也已经70多了。

  别看陈老师那么大年纪了,打起拳来那个神态、架势,真是妙极了。

  那时候陈永善老师都是自己在家里练拳,基本在晚上,而且不开灯。有一天我去晚了,看见屋里没开灯,听见里边霹雳啪啦的响,那就是自己在屋里练哪。

  先前我也教过一些人,但是基本都没有坚持下去。练武很枯燥,需要不断地重复。


白猿通背拳名家(通臂猿心猿家闲话通臂拳)(4)


  如何学习、练习武术?

  练拳也是有心者得之。

  练武是个长期的事情。有好师傅教,自己肯学、肯练,也要有5、6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

  以前那些武术家,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练习,从不间断,才能练的那么好。

  武术其实练的是关节的劲力和内气,练的关节有劲了,就管用。

  内气,不神秘,就是人的气血,气血不足,怎么打人。

  五脏六腑就是五行。

  人发劲力,是从内里发出来的。

  气力,就是内气和劲力,经常练习,气足,力量就大。

  但是,和我们平常生活中使用力气的方法不一样。

  练拳最好有个伴,一起练,有兴趣。

  “徒学无思是枉然,莫把此艺不重看,若能悟得其中理,胜似亲手当面传。”

  学拳要思考,勤练,勤思考,把学来的东西自己消化了。

  以正确的方法,以自身的体会,去领悟拳中之意。

  把正确的方法,通过练习,变成自己的本能,那就有功夫了。

  不去说别人的好坏,练的好坏是人家的。

  我教徒弟的时候,都叮嘱他们,不准出去咋咋呼呼的,那样的不教。

  那门拳术都有特点,无论练那门,都要练精了,练通了。

  武术的最终目的地只有一个。要是练好多,只能是每个方向都走上几步,可是都到不了最终的目的地。踏踏实实练一门,就有可能走到目的地。

  无论那门拳术,真正能用得上的也就是那么几下。

  通臂猿也有若干套路,练习套路,一是增加练拳的乐趣,二是可以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活动一下。各个关节、肌肉等都练到了,身体就会更灵活,更协调。

  最基本的身体功力要具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抗击打能力等,都应该具备。

  练习拳套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强这些功力。而实际打人的,就是那么几下。由于经常练习拳套,具备以上所说的那么功力,在实战中就会取得优势。

  学拳的时候,老师不断地给学生解释、解析拳谱,光看拳谱,没有老师的解析,没有用。

  心法可以指导练法、拳式,而练法、拳式却不能完全反映心法。

  拳术本身并不复杂、神秘。复杂是人为,赋予了拳术很多哲学、宗教等等内容,将其神秘化。

  拳术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肢体对抗。但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技巧。

  实战中,解决问题就是那么几下,不会两人没完没了地撕扒。

  练拳应有一种把玩的心态,把玩拳术,经常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会觉得有意思。

  教人不好教,一方面是打法太毒,一个是练的太狠。

  原来练的时候,下班在家里练,而且不开灯。

  教人,首先得开门。就是先让别的师傅,把腿脚练开了,然后再教。有时心疼孩子,不舍得下狠心。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自身去体会。一个动作打1万次,和打10万次的体会,绝对不一样。

  武术要练好,最后要靠脑子。学拳学到最后,要靠老师去说,去讲。

  所以,练拳首先要明理。理不明,练拳就是瞎练。

  老师水平的高低,也体现在是否能把拳理讲明。

  老师讲拳,在武术层次里是最高的。

  学拳,要看你找的老师的技艺是怎么练的,还要看老师练的如何。老师要是都学的不正,练的不精,学生怎么能学得好。

  眼要明,手要快,步要稳,胆要壮。

  手要快,因为双方的重心移动是在瞬间完成的,一旦出现机会,就要抓住。

  通臂猿要求有极快的出手动作,而且是连续地快速出手。

  练习的时候,如果感觉那一手用的顺,就多练。快加顺,力量也就出来了。

  练拳也要符合科学。平时练拳多为有氧运动,但也要练习无氧运动。发力时是属于无氧运动的。有氧运动为无氧运动提供基础。

  操手法属于无氧运动,练手法属于有氧运动。

  练拳要有一种把玩的心态,每天练习、琢磨,有什么新的体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新的问题,把玩它。

  一个人要把全身都练好很难很难。前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练拳切忌串门。同时练习多门拳术,各种劲路相互影响,以后很难改。

  武术没有什么绝招,不要相信这些东西。

  每天坚持练习,随着功力的不断增长,就会不断有新的收获,也才会明白新的道理。功夫不到终是迷。

  无论快慢,都有方法。可以以快打慢,也可以以慢制快。快慢转换。关键是要有方法。

  通臂拳的各种流派都有什么特点?

  在清末以前,通臂拳各派的传承很明晰。只是从民国开始,各派的流传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拳术的普及。

  通臂拳一共分四种。

  心猿,心意,心极,心劲

  心猿是头一种,是最早出现、立派的。

  虽然分四派,但是其实是大同小异。

  心猿这门已知的是由陈抟老祖传下来的。陈抟以前是谁不得而知

  江湖上对通臂猿有武当、昆仑,少林,峨眉。四派之称。其对应的是心猿,心意,心极,心劲

  少林派属于外功,而心猿属于内功。

  心猿通臂猿的真机在臂。

  峨眉通臂拳的特点是发脊背之力为多。

  心意门强调腰胯和俩臂抽击之力

  独流通臂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跑打。具要少林拳的风格。

  传承分系统传承和散手传承,可以通过其所练的内容体系进行判断。

  有些内容原来不属于通臂拳的内容,是后人将自己所学的其他内容加进来的,但是要清楚后加的内容是谁加的,原来是属于哪个门派的。就是要清楚那些是通臂拳的东西,那些不是。

  从基本的拳式可以看出门派的传承方式,比如圈手,就有各种方式。

  通臂猿的圈手特点是转、滚、抖、弹等,体现了快速、防打结合。

  河北地区以通臂拳峨眉派为主。其主要传播者是清中期的鲁云清。

  现在有一些通臂拳的流派,有某些接近的东西,说明它们之间有某种渊源。

  有种可能就是,老师在传授的时候,不同流派的内容揉在一起传授,但是不是某个流派的系统、全部内容,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

  而另外一种传授方式,是单独传授一门,系统、全部地传授。

  可以多看看别家的拳,多看别人练,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练法。不能固步自封。

  学拳要言传身教。即使拿到拳谱,没人把里面的内容讲解,是没有的。

  通臂拳,一方面不能丢根力,丢根力内力发不出来,另一方面都是取中路,而不是正面面对,是侧身进退。

  有些人练的啥也不是,还到处带徒弟,瞎咋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