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淮按:转载正文前须将老师的十五年前的公告再发一遍,缠中说禅公告“本ID所写《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皆发人所未发,已联系好写完后要出版,所以有关连载将只在本ID博客进行请最好不要转载,如要转载,务必注明,免得以后要打版权官司严禁抄袭,违者必究”凭淮所转载老师文字,除“凭淮按”与“凭淮记”皆为原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判断(不可能与小人为敌)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判断

凭淮按:转载正文前须将老师的十五年前的公告再发一遍,缠中说禅公告“本ID所写《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皆发人所未发,已联系好写完后要出版,所以有关连载将只在本ID博客进行。请最好不要转载,如要转载,务必注明,免得以后要打版权官司。严禁抄袭,违者必究。”凭淮所转载老师文字,除“凭淮按”与“凭淮记”皆为原文。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1)(2007-02-08 15:08:59)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杨伯峻: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钱穆:先生说:“只有上知与下愚的人不可迁移。”

李泽厚:孔子说:“只有最聪明的和最愚蠢的,才不改变。”

详解:本章字面简单,却曲解多多。

其中的“与”是解释的关键,上面三位和通常的,都把“与”解释成“和”,但这只是一个后起的意思。“与”的本义是“赐予”,原来是指朋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赐予,因而引申为“结交、亲附”。

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上知”就是君子,“下愚”就是小人,为什么?因为没有“上知”,不可能成为君子。

儒家最注重智慧的,而智慧的获得,与“圣人之道”的“见、闻、学、行”是一体的。“见、闻、学、行”“圣人之道“必须达到不退转的位次,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上知”的呈现。

要不退转,必须彻底穷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及”就谈不上“上知”,而没有“上知”,也成就不了真正的“君子”。而“小人”,将人自小之,与世漂移,浮萍无根,何谈智慧?对于人来说,最大的愚蠢就是这“将人自小”,“小人”就是真正的“下愚”。

君子为什么要“与”小人、结交小人?因为君子都是从小人而来,从小人转化而来,任何人,在没有“见、闻、学、行”“圣人之道”之前,都是小人,都曾自小之。

“圣人之道”,是大道,不是私道,永远活泼、当下地呈现,即使没有孔子,“圣人之道”也不会被掩盖,而任何人,只有“见、闻、学、行”“圣人之道”,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才可能转小人而成君子。

君子,不可能与小人为敌,而是要去结交他们,对其“小人”之相“不相”之。但一般的人,如果没有达到不退转,在与“小人”的结交中,就会面临上一章的情况“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因此,站在现实的立场上,孔子还是主张“远小人”,特别小孩子,一定不能交给小人“教育”,否则后患无穷。

但真正的君子,不单单要出于污泥而不染,而且更要赴汤蹈火,于恶世恶人中“见、闻、学、行”“圣人之道”,不如此,无以成就真正的不退转,也无以使得“人不知”的世界转化成“人不愠”的世界。

“唯”,这和上章不同,表示希望、祈使的意思,这是孔子对所有立志成为君子的人的希望与期许。

“上知”,具有真正智慧的君子,达到不退转的位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移”,当然也包括“与小人”的情况,也只有通过“与小人“历练,才可能成就真正的不退转。“不移”,不改变、不退转的意思。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愿真正“见、闻、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结交、亲附没有智慧、充满贪婪、恐惧的小人而成就“见、闻、学、行”“圣人之道”的不退转。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2) (2007-02-12 15:13:5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杨伯峻: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钱穆: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李泽厚:孔子说:“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详解:这章,大概没几个中国人不知道的,但所有通常的解释,都如上面三位一样,错得离谱。

按这通常的解释,如果所有人都能“温故而知新”,那不人人都成老师?而那些毫无根基,只为颠覆而颠覆的人,不都成了大老师?

“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就可以当老师,那谁能保证“温习过去”就一定可以“知道未来”?又是哪个上帝的冷战让过去一定映射为未来、旧知映射出新知?

其实, “可以”不是白话文里的一个词语,而是“可” “以”,“温故而知新”因强调而提前,相当于“可以温故而知新为师矣”。

“可”,应当;

“师”,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一定是某人,所有学习、效法的对象、目标都是“师”。

“温”,通“蕴”,积聚、包容;

“故”,故有的,这里指经过时间沉淀、检验的智慧;

“知”,“智”的本字,智慧;

“新”,鲜活的创造与呈现。

“温故而知新”,积聚、蕴藏故有的、经过时间沉淀、检验的智慧而保持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

“由知、德者,鲜矣!”,蹈行、践履“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智慧、所得的君子,永远处在创新、创造之中啊。

“故”,就是蹈行、践履“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智慧所得,“温”所得,是一种积聚、蕴藏,没有“温故”,就没有智慧的创新与创造,没有“由知、德者,鲜矣!”。

而“知新”,其“新”如果不能“温故”,那就不能成就真正鲜活的智慧,没有积聚、蕴藏是无智慧可言的。

这种相互相成的“温故”而“知新”,是“见、闻、学、行”“圣人之道”可以“为师“的。

孔子、儒家绝不泥古,师古、好古是师其智慧、好其智慧,而智慧必须在当下能活用出新,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则,把“温故”当成在故纸堆里找些原则、准绳来勾画、预测未来,只能是愚行。

“习旧知而开新知”只能是某种扩充知识的途径,但决不是唯一的,更不可以此为“师”。类人猿的“旧知”,无论如何去“习”,都开不出网络世界的“新知”。

但智慧是超越这一切的,无论是“新知”还是“旧知”,都离不开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这才是真正可以为“师”的。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应当把“积聚、蕴藏故有的、经过时间沉淀、检验的智慧而保持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作为君子“见、闻、学、行”“圣人之道”所师法的目标啊。

凭淮记:老师的《论语》详解前无古人,喜欢的话请多多转发。在各平台转载老师文章的人很多,如果想温故知新,可以关注微博“即缠非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