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青

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

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1)

【引】

又要讲到别离了。

别离是唐诗宋词中很常见的情感,因为天长海阔、生如浮萍,暂时相逢一朝别离,不知此生何处再聚首。

别离又是文学作品中常写常新的奇迹。每一次离别,随着地点、人物、时间、心境的不同,都会衍生出不同的情绪与感慨。虽然发端一致,但具体的呈现手法却是变化万千。

也因此,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涌现出那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名篇,有些关于爱情,有些关于友情,有些关于亲情。

今天的内容,是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告别友人的一首律诗。学生时代该是在课本上读过且背诵过的诗篇。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2)

【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唐代〕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3)

【境】

这一年,是武则天当政的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宫廷上层发生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学子们求仕之心。这一年的科举照常进行,考生们也就像往年一样,早早地去往长安应试。

陈子昂这时候在四川,在当地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才子和诗人了。26岁的他,终于也按捺不住,怀揣着复兴魏晋风骨的文学梦想,告别亲族朋友,远上京城而去。

朋友们照例送他,陈子昂则席上赋诗,写下了两首《春夜别友人》。

古代人出门大多数总是在春天的。经历过冬天的团聚和蛰伏,新一年的到来意味着新道路的开始,游子们趁着春光大好,或外出经商,或外出求学求仕。顺利一些,秋末或年底回家,若不顺利,则归家不知何年何月,甚至于连一行书信都收不到,留守家中的亲人,只能黯然担忧,别无他法。

我们来看这首诗。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4)

诗歌整体的情调并不悲凉,因为朋友们知道陈子昂此去是求取功名而去,这在当时是一条好路,应当为他祝福。而陈子昂自己,早已沉醉在纵横捭阖大展宏图的幻想里,恨不得此时此刻便已然身在京城了。

而且说到底,年轻的生命对于离别本不会太过于抗拒,因为对他们来说,路还长,总有再见相逢之期。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5)

【悟】

青年人写诗,总是喜欢摆弄宏大的空间与时间,这首诗也一样。

短短四联之间,空间视角经历了几度的辗转腾挪。而在最后一句里,又宕开一笔,“此会在何年”,将诗歌结束在浩浩茫茫的时间长河中一个不确定的点去了。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下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

起笔两句并无特殊,是对宴会场景的描述。妙处在于用了“金、银、青”三种颜色以及“绮”这一五彩斑斓的形容词。这几个形容将宴会描摹的极为具体,闭上眼睛,似乎能想象到一幅色彩清冷却有觥筹交错的夜宴图。

再往后的三四句,陈子昂的思绪就从宴会本身飘飞出去了。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6)

是啊,在这里的时候,与朋友心思交融,无话不谈,自然是很美好的生活。可这美好毕竟是暂时的,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了呀。况且,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离开,放弃了与朋友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心中不免有几多回忆,几多感慨。

琴瑟,本来有夫妻之间琴瑟和鸣的和谐之感,这里用来形容陈子昂与朋友之间的兄弟感情。

因为想到自己要走了,所以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日出发以后要面对的一切。别路绕山川,此去要穿山过水,与故乡相隔不知迢迢千万里。

思绪到远处,又被陈子昂拉回来。这时候,宴会也已经到了末尾。

怎么知道的呢?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7)

明月从正正的天空中,倾斜到路边的高树之下,眼看一轮曙光已将要从东方升起。当完,夜空里一段锦绣般的银河,也随着明月一起隐没到天幕之后,光明重又占据了天空,也为陈子昂与朋友们敲响了离别的钟声。

七八句收尾,则又更换了一处时空。诗里,陈子昂已经上路,走在去往洛阳的漫漫长路上了。

身为行者的陈子昂暗暗慨叹,这一次离开,不知相见会是何年何月。

不知道相见时候,自己和这一群朋友们,都会是怎样的光景。

而所隔的漫长岁月中间,每个人又会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呢?

陈子昂有没有考取功名 陈子昂26岁进京赶考(8)

一介白衣,诗书传世。

我是空青,关注我,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