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轮回故事(石门笔记之黛玉专题篇)(1)

(作者:石门公子,字中玉,号破天)

前天,网络发文《红楼外史》之石门笔记第64回(上):黛玉怀胎、堕胎之谜,引起了红友不小的争论,今天就这个话题石门专题写了一篇文章,供红友讨论。

脂砚斋:《石头记》表里、反正皆有喻。什么是《石头记》的“反面”?如何读才是“反照风月鉴”?什么是真,又什么是假?反向思维,作者如何写《石头记》才能即“讳知者”(避讳知情人),又能在书的“反面”记载真实的历史?

带着疑问,石门的研究方法是:先从作者写作手法入手。《石头记》的写作手法有几十种之多,如: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伏脉千里、春秋字法、横云断岭法、云罩峰尖法、拆字法、三五聚散法、偷渡金针法、不写之写、未扬先抑法、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倒卷帘,云龙作雨等等这么多手法,看似复杂,实则可用一句话表述,石门总结为:穿越 射覆 移花接木。

穿越。“有顺逆,倒卷帘,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两时之人或事合而为一等等指的就是穿越。如:第一回甄士隐,就是抄家后,五十岁的贾宝玉(曹頫)在北京崇文门外的一段小资生活(即1745年-1748年)。作者先从贾家(曹家)末世写来,然后用贾雨村将时间穿越回四十年前,即1705年,再从十岁的宝玉写起;又如:秦可卿(公主),1708年春下嫁贾家(曹家),1710年春死去。在贾家共生活了两年即“三个春天”。但作者先写1710年四月秦可卿死,再从1707年春康熙密妃归省大观园(实则视察女儿的公主府),1708年春秦可卿下嫁写起;再如第二十四回:贾芸即18岁的曹雪芹,由1732年穿越到1712年。与自己的父亲贾琏(曹颙),母亲王熙凤(马氏),叔叔贾宝玉(曹頫),来了一次零距离的世纪对话。与妻子林红玉(萧芳),来了次美丽的邂逅。《石头记》是世界穿越小说第一书。

射覆。是古代一种猜物的游戏。将一物覆盖于器具之下,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第六十二回,详细介绍了射覆的游戏规则。《石头记》大量采用了“射覆”的写作手法。即正文中“覆”,诗词中“射”。如:第十回,张友士细论秦可卿之病“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寅卯”射覆贾元春判词“虎兔相逢大梦归”的“虎兔”。元春判词名判贾元春,实判秦可卿;也会将“物”“覆于”诗句中,正文中射。如:诗里的“红”“桃花”“荷”“香芋”等射覆黛玉;“绿”“柳絮”“桂花”“燕”“雪”等射覆宝钗;“东风”射覆王夫人;“玉”射覆《石头记》这本书等等。

第十九回,【庚辰双行夹批:千奇百怪之想,所谓“牛溲马渤皆至乐也,鱼鸟昆虫皆妙文也”,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此皆信手拈来随笔成趣,大游戏、大慧悟、大解脱之妙文也。】作者写诗“天地间无一物不成文”,每一物都有指代和映射,这就是“射覆”。“射覆”是“大游戏、大慧悟、大解脱”。“射”对了,“侠客岛上的武功秘籍《太玄经》”-《石头记》则尽解矣。

移花接木。又叫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而脂砚斋称之为:“称呼”上的“互相兼用”。如:名写贾元春,实写秦可卿;名写芳官,实写黛玉;名写金钏,实写黛玉;名写贾政,实写贾赦;名写贾宝玉,实写甄宝玉;名写甄士隐,实写贾宝玉;名写李纨,实写王熙凤;名写五嫂子,实写王熙凤;名写晴雯,实写王熙凤;明写夏金桂,实写薛宝钗;名写贾雨村,实写曹雪芹等等,不一而足。又如:钗黛合一,金玉合一,夏薛合一,甄贾合一等等。而把两个人关联起来,作者用的就是“射覆”。这是《石头记》的大关节、大章法。

第十八回,《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本《石头记》全书80回,61万文字,所讲的故事只有上面这四件事,即:曹家之败,秦可卿(公主)之死,曹頫送《石头记》手稿给曹雪芹;傅秋芳(黛玉)之死。其它所有的旁枝错节、配角人物,全是通过“射覆”“移花接木”“穿越”的笔法,“服务”于这四件事。

很多红友研究《石头记》不从解读作者写作手法入手,不从研究脂批入手,不结合清史,一味靠推理思维枉加猜测,南辕北辙。个中不乏著名学者和红学大儒,他们用一生来研究《石头记》,不过是“侠客岛上多了些喝腊八粥的人”。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劳而无功。明白以上之言,方能理解《石门笔记》,方能读懂《石头记》,方是巨眼。

闲言少叙,今天我们重点说黛玉。

林黛玉的轮回故事(石门笔记之黛玉专题篇)(2)

证据一:

第五回,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第十九回“耗子偷香芋”,暗指香菱与黛玉“互用”。香菱原名“英莲”,“莲”射覆芙蓉花神林黛玉。香菱射覆黛玉。此判词名判香菱,实判黛玉。“荷花”,指芙蓉花神林黛玉;“两地生孤木”,即夏金桂的“桂”,夏金桂射覆薛宝钗,作者深意:自元妃赐婚,薛宝钗成为“夏金桂”后,黛玉夭亡。1711年四月二十六日,元妃赐婚,“金玉姻缘”已定。五月初三日,在宝玉生日这天香菱意外死亡。五月初四日黛玉被王夫人强行撵出潇湘馆,导致堕胎。五月初六日黛玉坠井而亡,宝玉挨打,同日薛宝钗以姨娘身份入驻怡红院(即绣鸳鸯,梦兆绛云轩)。这里石门不展开论述,相关结论证据,详见《红楼外史》之石门笔记其它章回。

证据二:

第五回,钗黛判词:

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薛宝钗),堪怜咏絮才(林黛玉);

玉带林中挂(薛宝钗), 金簪雪里埋(林黛玉)。[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宝钗黛玉的判词合在一起,是“钗黛合一”(还有甄贾合一,金玉合一,)。钗黛判词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如果红友只看正面就又被作者骗过。“反读”《石头记》,黛玉射覆玉钏,玉钏射覆金钏,金钏之死即黛玉之死。“皆非生其地之意”,即死其地。此判词伏黛玉之死。

“玉带林中挂”,“林”和“挂”,各取一半部首组成“桂”,夏金桂射覆薛宝钗;“金簪雪里埋”,此处是“簪”而不是“钗”,“金簪”指黛玉而不是薛宝钗,“雪”才是宝钗。“金簪”射覆第三十一回,金钏:“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书中明写金钏死实写黛玉亡。金钏玉钏一对双胞胎,金就是玉,玉就是金。第三十五回,金钏死后,白玉钏怡红院亲尝莲叶羹,射覆第五十八回芳官吹汤、尝汤。玉钏与芳官互用,二人均射覆“莲”-黛玉。

证据三:

第二十三回,“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宝玉和黛玉在沁芳闸桥的桃花树下共读的是《会真记》而不是《西厢记》,《会真记》是“始乱终弃”,这才是宝玉、黛玉的最终结局。

第十八回,《牡丹亭》伏黛玉死。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牡丹亭”行云雨事后,杜丽娘因不能与柳梦梅相见忧郁而死。之后柳梦梅与杜丽娘上演了“人鬼情未了”。宝黛偷吃禁果,被王夫人和薛宝钗拆散,导致黛玉死亡。“黛玉”穿着“薛宝钗”的衣服入殓,并被火化。三十年后,曹頫(宝玉)在寺庙之中,通宵达旦,用半生心血著就一部《石头记》。晚风萧瑟,塔铃声声,每当曹頫提起笔,沉浸在往事之中,宛如表妹“黛玉”飘然而至,如蒲松龄笔下的“姽婳将军”《林四娘》,“宝、黛”演绎着别样的“人鬼不了情”。

证据四: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庚辰双行夹批:想见其缠绵态度。】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庚辰双行夹批:妙极!补出素日。】暗喻昨夜宝、黛有云雨之事,过来人都懂得。作者含蓄写来,又淡淡隐去。“云龙作雨”笔法。

证据五:

第三十二回,(宝玉)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看看袭人听后的反应:袭人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第六十四回,潇湘馆里黛玉秋祭,宝玉来看,二人无言对泣。

“病”“不才之事”“可惊可畏”“丑祸”“二人无言对泣”,红友细品。宝、黛丑祸是导致袭人离开荣府的真正原因。

证据六:

第三十二回,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金钏)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金钏射覆黛玉,黛玉死前挨打。

第六十三回,宝玉便说:“你两个上去,让我送。”慌的佩凤说:“罢了,别替我们闹乱子,倒是叫‘野驴子’来送送使得。”宝玉忙笑说:“好姐姐们别顽了,没的叫人跟着你们学着骂他(芳官)。”偕鸳又说:“笑软了,怎么打呢。掉下来栽出你的黄子来。”佩凤便赶着他打。“黄子”,指肚子里的胎儿。仍暗喻黛玉打斗、堕胎。

第六十三回,黛玉因向探春笑道:“命中该着招贵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探春笑道:“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他一下子。”李纨笑道:“人家(黛玉)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说的众人都笑了。

第六十四回,却是芳官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芳官、晴雯均映射黛玉(傅秋芳)。怀里的“子儿”,指怀有身孕,暗喻因打闹而堕胎。

“挨打”也可能指宝玉,即第三十三回。

证据七:

第五十五回,凤姐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每日分例菜已暂减去。凤姐因小月,吃燕窝粥;第四十五回,宝钗为黛玉送燕窝;第五十七回,次日(黛玉)勉强盥漱了,吃了些燕窝粥,便有贾母等亲来看视了,又嘱咐了许多话。“小月”就是流产,流产后才会吃昂贵的燕窝粥。“凤姐小月”射覆“黛玉流产”。

第五十一回和五十二回,黛玉病射覆晴雯病;胡庸医为晴雯诊断开药,射覆第六十九回,胡君荣为尤二姐乱用虎狼药;尤二姐堕胎射覆黛玉堕胎。

林黛玉的轮回故事(石门笔记之黛玉专题篇)(3)

藕官烧纸

证据八:

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下文立即接:黛玉丫鬟藕官,为死了的菂官烧纸,被夏婆子抓住,宝玉解围。再下文:(宝玉)踱到潇湘馆,瞧黛玉益发瘦的可怜,问起来,比往日已算大愈了。黛玉见他也比先大瘦了,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

“杏子”点“子”;“菂”莲子。藕是荷花的根,菂是荷花的子,荷花射覆黛玉,莲子射覆黛玉之子。但“菂官”死了。

第五十八回,宝玉(对芳官)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以后快命他(藕官)不可再烧纸。”芳官听了,便答应着。藕官为“菂官”烧纸,射覆黛玉秋祭。

第六十四回,(雪雁告诉宝玉:)“(黛玉)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鼒【蒙双行夹批:子之切,小鼎也。】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若说是请人呢,不犯先忙着把个炉摆出来。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

黛玉私室秋祭,射覆清明节杏子阴藕官烧纸。黛玉之祭是遵宝玉之言,用香炉、焚香、瓜果之类代替烧纸,祭奠亡人。黛玉祭奠谁呢?绝不是贾敬,而是“莲子”。子之切”:即爱子之切。

证据九:

黛玉秋祭,又射覆第七十九回,八月中秋之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宝玉祭完了晴雯,只见芙蓉花影中走出一人,唬了宝玉一跳。走近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名祭晴雯,实祭黛玉。“含沙射影”笔法,红友记清作者这一射覆手法。文中大量运用。

第七十八回,两条脂批:【庚辰双行夹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芙蓉女儿诔》明诔晴雯,实诔黛玉。诔文中最重要的两句:“迄今凡十有六载”“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林黛玉生于1696年九月,1705年九月初二进贾府,1711年五月初六日溺亡,与宝玉共处五年零八个月余四天。享年16岁。这五年零八个月,就是《石头记》全书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

证据十:

第二十七回,《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射覆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判词名判妙玉,实判黛玉。

证据十一:

第七十回,《桃花行》。作者大量运用“射覆”笔法,在诗中详细描述了黛玉被撵出潇湘馆的整个过程。详见《红楼外史》之石门笔记第70回:解密黛玉之死。这里不再赘述。

证据十二:

第五十回,暖香坞宝玉灯谜诗: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首灯谜诗是作者曹頫对后世读者的寄语,更像是对石门的谆谆叮嘱:百年之后,你我阴阳两隔,书中所有标注“大关节”“大关键”处,有明显矛盾和错乱处要谨慎思考,书之正文和批语要聚精会神的看,真正看懂《石头记》的人会有唏嘘之叹,到那时一定要告知上苍,以了结我的心愿。此灯谜与“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表达的感情一样。

“沁芳”,“沁”溺水,“芳”傅秋芳。好知红楼掩面人,就是青冢骷髅骨。“正读《石头记》”满纸风花雪月,美女娇娥,仁义道德。但“反照风月鉴”,大观园就是一个大坟冢,所谓红楼佳人,粉黛裙钗,就是一堆堆横死冤屈的白骨骷髅。曹公泣血,用无比隐秘的笔法,痛斥着封建皇权社会的罪恶。叹叹!!

“射覆”生涩难懂,红友不能因为读不懂《相对论》就认为黑洞不存在。《石头记》若是琼瑶剧,石门绝对相信宝、黛爱情的纯洁;但《石头记》是一部“家亡血史”,在历史的维度里石门也绝对相信宝、黛的荷尔蒙分泌是正常的。

因平台文章篇幅受限,石门仅举十二例。更多证据详见《红楼外史》之石门笔记其它章回。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红楼外史”;今日头条号“石门公子”;知乎平台号“红楼外史”。每天解密《红楼梦》,给您惊喜不断,好戏连连。

声明:版权所有,作者文字和观点,未经允许,不得摘编、引用和盈利使用,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