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已经播完有段时间了,相信看过此剧的人,很多人都会为周楠的死感到惋惜,尤其是有同龄孩子的父母更能体会。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一个孩子供到大学这个过程都要付出太多的艰辛,能培养出考上清华又公费赴美留学的孩子,会有多么的骄傲。
这样的孩子,是父母心血的浇灌,是未来的希望,甚至会成为父母后半生全部的情感寄托。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周楠的死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这冲击力不仅仅给剧中人物带来极大的伤害,也让戏剧外的我们陷入情感损伤难以自拔。
但是,悲伤和惋惜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要从周楠的身世和和他短暂的一生经历入手,去分析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话题:生恩和养恩到底谁更大?
因为一切讨论的结果都是基于对客观事实承认的基础上的,所以难免会触及到人性不愿意面向阳光的那一面。
然而,只有勇于承认和理性剖析,才能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知,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不会混沌迷茫,不会不知所措,而是从正确的认知里找到继续走下去的路。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周楠,这个令我们惋惜的优秀少年,他夹在生父和养父之间,又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呢?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周楠是母亲郑娟被骆士宾强行占有生下的孩子。
在那个年代,女子未婚先孕,是会被人看不起和遭唾弃的,而周楠一出生就会成为私生子,和同伴玩耍会被欺负,上学会没户口,即使长大也会抬不起头来。
然而幸运的是,老实人周秉昆对郑娟一见钟情非她不娶,二人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了一起。
为了保护郑娟,周秉昆对外宣称周楠是自己的孩子,他宁愿顶着“流氓”的谩骂,和被处分甚至丢工作的风险,从这里来看,周楠是幸运的。
周楠来到周家的时候应该只有两三岁,还是不记事的年纪,从此他有了身份,有了爸爸,有了家,有了一个正常家庭孩子拥有的一切。
周秉昆爱郑娟,所以爱屋及乌也对周楠非常疼爱,加上周楠从小就特别懂事,很小就帮助妈妈照顾表妹玥玥,上学更是成绩特别优秀,从不让父母操心。
日复一日的相处,周秉昆几乎已经忘记了周楠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知道真相的周楠和父亲感情也特别好。
虽然周楠是人品不端的骆士宾的儿子,但是从小在周家长大还是非常的优秀,这里就不得不说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家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尤其我国古代,把家风看得很重,很多门户都还有家训,并代代相传。
作家马伯庸曾说: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家训都已经失传,但是那种做事的风格却早已深深地烙刻在每位家庭成员的心底,流淌在血液里,为人处世到处都能体现得出,这就是家风的魅力。
而周家的家风里我们可以亦读得出,一定有善良和正直。
原著中周父周志刚在给孩子们讲杨家将里二郎为了让兄弟们先行离开,立举城门结果被活活压死的情节时,他说道:
“你们都得给我记住,在危险时刻,无论是为了同学,还是以后为了同事,工友,咱们周家的人都得上!”
聪聪问:
“为不认识的人也应该那样吗?”
周父回答:
“危险关头,总得有人为不认识的人那样做。”
这也为后来周楠在异国他乡,因见义勇为而死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周楠在这样一个充满正义又和睦的家庭里成长起来人格是很健全的。他正直善良,心疼父母,爱护弟妹,勤学上进,而且受大伯父和姑姑的影响,从小就志向远大并且一直不断努力着。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血缘亲情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
周楠第一次见到生父骆士宾是在水自流带来的一本印有成功企业家的封面杂志上,不知道当他亲眼见到杂志上那个他从没见过的人时,会不会产生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我猜测,他大概也会偷偷地把自己和画面上的那个人进行对比,在彼此的眉眼之间寻找相似之处;他大概也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就是基因和血缘关系的强大,非意志力所能转移。
而当杂志上的人来到他身边,变成了真真正正的活的父亲,起初一定是慌张和紧张的,然后随着接触的深入,紧张感慢慢消失,越来越放松,这都是血缘关系的作用。
眼前的“父亲”骆士宾风度翩翩,举止优雅,见识广博,他带周楠去吃没吃过的西餐,给他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带他去看电影,送他各种礼物,各种许诺。
这些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男孩子来说,心里又该有欢喜的成分了,只是多年的修养还能让他刻意保持着平静。
而当骆士宾提出送自己出国留学时,这个诱惑对周楠来讲是致命的。
因为出国留学本来就一直是他奋斗的目标,骆士宾此时理所当然地以“父亲”的身份,为他的梦想培上了土壤,周楠情感的天平开始出现了倾斜。
周楠最终如愿赴美留学,面对亲生父亲骆士宾在机场里细心的临行嘱托,他眼含热泪,在登机口处最终忍不住回头喊了一声“爸”。
曾看到一段关于血缘的论述,它说:
“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型塑着代际伦理。”
这段文字也从理论上证实了血缘关系的强大。我国自古也有着“血浓于水”的说法,这个成语意在形容亲情不可分割。
古代滴血认亲,就是利用血的浓度大于水的浓度,来判断二人是否具有亲缘关系。
周楠和骆士宾越来越亲近,十几年的养恩不敌几次短暂的接触。
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养育之恩在血缘关系面前还是显得太过弱小,不堪考验,也扛不住比较啊!
嫌贫爱富和贪婪是人类共有
再来说说世人最不愿意谈及的金钱在情感中发挥的作用。
周楠从小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中长大,那个年代,在东北贫富差距还不大。
后来养父周秉昆接连开了饭店和书店,全家人也搬进了大房子里。家里人人都有自行车,手里还有存款,生活水平属于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如果单纯和“光字片”的住户相比,应该也算得上富裕家庭了。
骆士宾来认周楠的时候,他们一家还是住在独栋的大房子里,可是当周楠在杂志上见到生父骆士宾的那一刻,心里就明白自己的两个父亲是无法对比的。
如果没有巨额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是无法出现在杂志封面上的。
等到周楠和骆士宾近距离接触后,他又发现不仅仅是财富,而是自己所能看到的任何一个方面,两个人都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优胜者居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并且他还在热切地盼望自己回归。
不管他在表面上表现得是如何纠结和为难,内心一定是庆幸和狂喜的。
这么多年来,周楠不缺爱,但是他缺钱。
事实上,周楠本身就很努力也很优秀,他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是名列前茅,考清华对别人来讲或许很难,但是对于他,即使说是探囊取物也不为过。
如果骆士宾没有出现,那么周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清华,然后出国留学实现梦想。
然而没有如果,骆士宾出现了,而他所带来的一切又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努力,只需要点点头就可以轻易得到。
况且,化不开的血缘和多年的亏欠,让周楠觉得骆士宾的一切本来就该是属于他的,自己理所应当的享受,甚至连母亲那份也应该一并补回来。
人性里一直被隐藏的另一面开始暴露,那就是贪婪。
没有的东西想要拥有,拥有的还想要更多,有捷径可走,谁又愿意费劲巴拉地去努力呢?
柏拉图说:
“人类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
在这里,我们没有责怪周楠的意思,他还是那个优秀的孩子。
他所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人类所共有的,又都竭力隐藏的那部分,当巨大的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相信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逃得过。
生恩和养恩谁大,关键在于度
无论在原著还是电视剧中,周楠都死了,死于见义勇为。作者给了他太多美好的东西,所以也让他死在美好的品德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楠也只有提前下线,才能避免以后带来更多的“忘恩负义”。
丑陋的东西太多了,我们需要留些美好来正确看待世界,而能够将美好永恒留住的只有死亡。
那么我们再假设周楠没有死,那他留学归来必然会继承骆士宾的公司,成为最年轻的集团继承人,前途无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周楠就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周楠了,他的父亲只能是骆士宾,他才能是罗氏集团之子。
他会和骆士宾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成为最亲密的父子,朋友和上下级。
虽然他也会善待养父周秉昆,但是两位父亲在他心中的分量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为人性自私利好的心理会不自觉地让人偏向能给他带来更多利益和帮助的一方,这本身无可厚非。
关于“自私”,网上有这么一段话很尖锐: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亲人。剩下的少数人,都是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傻瓜。”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里也说过:
“从基因的角度出发,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人类自私的本性根本用不着回避,它能不能让你渡过自己的感情关,堵住他人的嘴,关键只在于能否把握好这个度。无论你心里面的天平偏向哪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照顾好另一端。
我们之所以容易入戏太深,往往并不是因为看到了新鲜的事物或者颠覆了认知。
恰恰相反,电视剧所表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是我们不愿意看到或不想承认的那一面,从中或多或少还总能照见自己。
在这里友情提示,所有为少年周楠之死感到悲伤难以自拔的人,也包括我,都要学会释然,方法就是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的结局。
你可以总结出:“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好物不坚牢”,所有美好的东西只有消逝才能成为永恒。
你也可以从“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艺术角度出发去欣赏,去感受。
你还可以按照这部剧总的基调和节奏走,周楠的死是整部剧的高潮和转折,仔细看,周楠也是串联故事情节的一条隐线,他的死是必然。
还有就是我们今天讨论最重要的一点:人性的弱点就在那摆着,没有必要逃避,也没必要反向承认,只有正视它,打败它,才能战胜自己!
对于本文观点,如果你还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