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的打工者父母,由于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没时间去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了家里的父母带,而父母大多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只是对孩子进行日常照顾,只是吃饭穿衣生活方面的打理,不是教育和体贴。很多的孩子一两年见不到自己父母的身影,缺乏父爱母爱,自由散漫成习惯。看到别的小朋友围绕在父母膝下,小朋友难免孤独和自卑,更多的是思念。

有很多留守儿童心理多少有障碍,原因是得不到父爱母爱。幻想是一般儿童的一种心理,幻想着妈妈爸爸回来,看护自己,保护自己。特别是受委屈的时候,被伙伴欺负的时候。抑郁是因为长久得不到父爱母爱患得的一种症状压抑。早熟是更为突出的一种状态,早熟的儿童心理负担大。懂事的背后是无奈,是委屈。

一部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敢对外界敞开心扉,造成孩子孤僻的性格,导致心理闭塞,不肯接受外界事物。孤独的孩子不仅身影孤单,更多的是内心的孤独,买几件好衣服,好吃的不算什么,更多期待的是父母的陪伴。缺失家庭温暖的孩子,内心会比较冷漠、闭塞,有时会出现情绪紊乱甚至极端思想,心理状态不健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定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关爱留守儿童维护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1)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于学习、心理、道德各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其中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学者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上存在的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短,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情感脆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儿童期是孩子自心讯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在外,其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非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极度焦虑和自卑的同时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从而出现对人焦虑问题。可以说,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而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习和生活需要管束和鞭策的阶段,父母的管束和激励是孩子追求进步的重要因素。学校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中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三)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与关爱,得不到父母在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可。人格发展极不健全。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拉帮结派组织团伙。二是,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

那么,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呢?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实行寄宿制可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与真空,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无人疏导、学习无人辅导、校外活动无人指导及往返学校安全等问题,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仅可以了解留守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较早提出相应教育与心理干预对策,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地成长。

其次,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

同时,要拓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渠道,形成个别咨询与团体次询相结合心理咨询与其他各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与其他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调适心理的方法。对于个别性问题可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维护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2)

(四)加强社区教育,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社区中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一个家庭若出现什么重要事情,其他家庭一般会参与帮助。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这个优势,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就需要把农村这种天然的“资源”组织和调动起来,这就需要社区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或机构来完成。所以,建立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主要职责是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