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统计

在森林资源调查(特别是二类调查和各种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的数据统计是为了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变化动态,发挥统计信息反馈作用,促进林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森林资源统计是在小班调查和各种专业调查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到林班、林场(乡)、林草局(县)、省和国家林草局。这些统计数字为编制经营方案、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和对林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以及各级经营管理部门制定规划、计划和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提供重要依据。统计时首先编制森林调查簿,然后进行各种森林资源的统计。

调查簿是根据外业调查记录而编制的,是按林班汇总的资源统计材料,它是森林资源调查最基本的成果之一。利用调查簿可以进行森林资源统计和分析,也是编制森林经营设计方案的原始资料。因此,编制调查簿是森林资源调查和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森林档案的基础材料。必须按照规定表格的要求,进行认真调查、整理、汇总、填写和修正。

通过森林调查簿虽然可以了解一个林班内的全部资源情况,但还不能掌握整个森林经营对象及各种经营单位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汇总、分类,计算编制出系统的资源统计资料,这样的资料一般均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即编制各种森林资源统计表这些表格有以下几种:

  1. 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编制此表的目的在于了解森林经理对象内各种土地面积分布及土地利用的特点,以便进一步计算森林覆被率和合理利用土地。该表的材料来源是由调查簿封面上林班各类土地面积数字转抄过来的,按林班分别林种区、林场进行统计,做出林种区合计、林场总计。
  2. 各类蓄积统计表编制此表的目的是为了统计整个森林经理对象内各类林地林木蓄积(包括四旁树的株数和蓄积)。该表的编制方法与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相同。
  3. 各林种按龄组面积蓄积统计表编制此表的目的是为了统计整个森林经理对象内的各林种各龄组的林木蓄积数字及其分布状况。该表的编制方法与各类土地的面积统计表相同。
  4. 人工林面积蓄积统计表和天然林面积蓄积统计表这两个表是将各林种按龄组面积蓄积统计表中的统计数字,分别按人工林或天然林统计。以说明各龄组的人工林或天然林林木蓄积数字及其分布状况。
  5. 各林种按龄级面积蓄积统计表编制此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各林分年龄结构的特点和面积、林木蓄积量数字及其分布状况。该表是分别林种区、经营类型、优势树种编制的,将同一优势树种的各小班各主要调查因子按龄级统计。因此,可以求出各龄级的总面积、总蓄积,并可求出平均年龄、每公顷平均蓄积量、总平均生长量及每公顷平均生长量等因子。这个表不仅是分析和鉴定森林资源的重要资料,而且是组织经营的重要依据。
  6.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统计表这一组表有4个表,这些表是在用材林林种区内,依照林班、小班顺序统计近、成、过熟林树种组成的蓄积、经级组株数的蓄积、材质株数的蓄积及其可及程度的蓄积,并加以汇总。通过这4个表不仅能得到近、成、过熟林的总蓄积量,而且还能知道各组成树种的蓄积量,各径级组株数的蓄积及分布状况,为计算可采资源内各组成树种的年伐量和材种出材量提供原始依据。
  7. 用材林幼中龄林应抚育间伐面积蓄积统计表该表是在用材林林种区内分别优势树种,按林班、小班顺序和幼龄林、中龄林龄组统计应该进行抚育间伐的面积和蓄积量及其分布状况,为编制抚育间伐设计提供依据。在资源汇总统计的基础上,需要对调查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或实质性的问题,为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依据。森林资源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中,林网树、四旁树的树高在10m以上的以2250株折算为1hm2(150株/亩*),3~9m的以3750株折算为1hm(400株/亩)。森林覆盖率的多少以及增减情况,反映这个地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活动情况。尤其覆盖率增减的速度可以说明经营水平提高速度,如果覆盖率比前次统计减少,应找出减少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的分析林区内各类土地面积的变化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区经济条件及经营水平的变动。从各类土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可以分析当前土地利用现状是否合理及森林资源分布的特点;从宜林地及各树种所占的面积比重,可以分析扩大森林面积的潜力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条件如何。总之,无论哪类面积的变化,都应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各类蓄积量、生长量、枯损量变化的分析蓄积量增加的速度与经营措施和生长量有直接关系。应分别林种、森林起源、龄组及生长、枯损、面积变化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或生态工程实施后,应重点分析研究人工林及成、过熟林的变化。在分析时,可以利用森林资源统计资料,也可以利用有关专业调查的固定标准地材料及有连续清查的前后两次森林资源变化材料,通过分析取得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规律,以预测和规划森林资源的发展。多资源分析林区中除林木资源外,还有野生动物,经济植物等资源,应分析其变化情况及利用的可能性。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能够成为林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进行森林资源统计分析的同时,对有关专业调查的资料,也应进行整理分析,写出有关专业调查踏勘报告。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特点(森林资源统计和图面材料的绘制)(1)

二、图面材料的绘制

林业用图也是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通过绘制林业用图可以把调查规划的各种数据和资源类别以及规划设计的内容,形象地反映在图面材料上。所以,林业用图是林业生产单位开展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林业用图的种类很多,如基本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森林分类图等,现将它们的绘制简单介绍如下。

基本图的绘制步骤如下:

  1. 基本图的铅笔图稿有了基本图成图的底图以后,即可采用映绘复制的方法,以硬度适宜的铅笔,描绘到新的图面上去,但对林业无关的地物除外,并用铅笔注记地物名称,然后进行图面的整饰工作,如图廓线,基本图的名称或编号,省、县、林场名称等项,并对注写总面积、数字比例尺、直线比例尺、调查单位、调查和绘图人员姓名等项在图面上作出适当安排。当完成一个图幅的铅笔图稿后,要进行全面检查,直到无误为止。
  2. 基本图的清绘在已经用铅笔映绘完了的铅笔图稿上着墨。首先着墨的是基本图的内图廓线,然后将林草局界、林场界线用墨绘出。林班线着墨的宽度要大于林草局、林场的界线,小班线着墨的宽度以能在图面上显现出来为度。山脊线、河流、铁路、森林铁路、公路、大车道及小路等,在基本图的分幅线、境界线上遇有道路时应注记出它的去向。基本图的整饰和注记当完成各项清绘工作后,要进行林班、小班面积计算和面积平差工作。经检查没有错误后,就可在林班和小班图形中间进行林班和小班的注记。无林地和非林业用地小班注记后,要用相应的地类符号稀疏而均匀地加绘在小班内。基本图的整饰包括图廓、图头、图例、接图表、比例尺、总面积、制图依据和图衔等。
  3. 基本图的检查检查与相邻图幅的分幅线上的所有区划线;检查林班、小班形状是否与相片上形状相似,是否有漏绘和错绘现象;检查基本图上的林班面积相加是否与基本图的总面积相等;检查所有地物名称和林班、小班的编写是否有漏写和错写现象;检查图廓内外的整饰注记。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特点(森林资源统计和图面材料的绘制)(2)

  1. 林相图的绘制林相图的境界线及内部的小班线用约0.2mm的细实线描绘,林班线用0.5mm的粗实线描绘。河流、湖泊、水库等用深蓝墨水绘出轮廓线,用浅蓝色普染中间,用黑墨水注记出河流、湖泊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河流的流向。铁路、森林铁路、道路、山脊等用黑墨水绘制,在公路的中间按照图例颜色填染。在道路的出口处写明它的去向。按图例在林相图上标出采伐迹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风倒木、防火瞭望台、高压线、公用地、沿河禁伐带、沿道路的护路林带、居民周围的绿化林带,森林苗圃所占面积可在图上表示时,就按比例绘出,若面积不大则用非比例尺的图例符号表示。
  2. 林相图的整饰和注记林相图的上部写出省、县(或林草局)、乡(或林场)的名称、林相图的数字比例尺、直线比例尺、总面积。在下部适当位置绘出图例,在左下角写出调查单位和主管机关名称,右下角是调查单位领导人、调查员、调查年度及绘图员的签字。林相图的林班和小班的注记与基本图相同。
  3. 林相图的着色图内有林地小班应按优势树种着不同的颜色,同一树种按国内外以往的传统习惯是分龄组着深浅不同的颜色,幼龄组浅、老龄组深。不同树种具体颜色可参照国家统一图例规定。林场与四邻用地相接的界线和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均应着不同色带。着色后的林相图,要与调查簿进行反复校对,如各小班调查因子等。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特点(森林资源统计和图面材料的绘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