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水老倌”是流行于湖南城乡的一个词汇,大家耳熟能详,并经常挂在嘴上我们湘西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湘水养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湘水养人(闲谈湖南水老倌)

湘水养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水老倌”是流行于湖南城乡的一个词汇,大家耳熟能详,并经常挂在嘴上。我们湘西也是如此。

“水老倌”,是湖南人对社会上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流里流气、打群架骂痞话、偷东摸西等青年哥哥的称谓。他们留着长发,戴着蛤蟆镜,留着小胡子;上着花格子衬衫,下穿把两瓣屁股绷得紧紧的喇叭裤,脚蹬乌黑锃亮的三接头皮鞋;自行车头上挂着一台三洋牌收录机,超大声地播放着花鼓戏选段,或者港台歌曲。见着靓女,便一齐吹口哨,打榧指——那时,在湖南人的印象中:“水老倌吹口哨,风吹尿壶叫;水老倌打榧指,一堆臭狗屎。”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长沙方言词典》中,“水老倌”是指品行、作风不正派的人,例如“那咸是(都是)些水老倌”,“你何解(为什么)要跟水老倌搞得一起”。与水老倌相近的词,还有一个是“打流的”,意思是指那些没有职业、在社会上闲荡和鬼混的人,例如“他一天到晚冇得点事,就在街上打流”。

“水”,是长沙话常用的一个前缀。湖南省内的江河湖水多,一批与“水”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水”, 有“不成功”、“不负责任”、“虚假”等用法,所以,在湖南方言“水老倌”里,“水”,是一个贬义词:拉关系,走后门被喻为“走水路”,不正派、庸俗下流叫“水里水气”,不可靠也被称为“水得很”,卖走私货、劣质货也叫“卖水货”。可以说,“水”慢慢地演化成了“下流”、“低劣”的隐语。比如 “水老妹”,用来泛指女流氓。

后缀“老倌”,也体现了长沙方言的特色,在长沙等地方应用广泛。老倌本来指老年男性,后来“老”意逐渐虚化,泛指男性。如爷老倌(爸爸)、老倌子(老人家)、我屋里老倌子(老公)、浸老倌(亲家)、野老倌(情夫)、拖老倌(赖账者)、拱老倌(生猪)等等。带有“老倌”的后缀,大多是名词,韵味十足,充满市井乡情。

有研究者说,早在民国时期,臭老倌、二流子、水老倌这样的俚语,在长沙等地就已经用得很多了。直到上世纪中期,这些长沙俚语都还很流行,但到普通话普及之后,说土话的语言环境越来越狭窄,人们已经习惯用普通话交流。

有人说,水佬倌的本意并不指人,是指那种没有阉割干净的公鸡。它还保留了一些公鸡的特性,既不像公鸡,又不像阉鸡,老百姓叫它们半边子。它有时喜欢学公鸡,偶尔打一下鸣,有时也去调戏一下母鸡,却没有公鸡的功能。古人叫这种公鸡为水老倌。

水老倌盛行的时候,我还是打着赤脚的乡下小男孩。那时大人们指着那些穿得比较时髦的年轻人,都会远远地说他们是水老倌;我们外出读书或赶集,也要我们不要去招惹那些水老倌;村里有调皮一点的青年男女,大人们也会骂他们“水老倌”。当时,民间有一首歌谣:“水佬倌,水佬倌,头发长,裤脚宽。男不男,女不女,白天像个鬼,晚上像个贼……”

民间认为,“水老倌”调子高、霸得很,两句不对就操家伙搞起,仿佛是刀光剑影中的天下第一。人们讲到水老倌的“偷盗、砍人、斗殴”故事,总会不由得揪心,要是说水老倌来哒,心里就有种“鬼子进村,会有血光之灾”的恐惧感。后来,水佬倌在乡里多起来了,人们更加谈“水”“色”变。坊间时有传闻:某地有姑娘被水老倌强奸了,某地有水老倌杀了人,某地两伙水老倌打群架……

这些水老倌无法无天,国家为什么不抓他们呢?其实,当时法制还没有健全,社会本来就比较混乱。一些水老倌严重违法乱纪,证据又确凿者,一般都会按照法纪予以制裁,只是他们都有相应的罪名,不是因为当“水老倌”而成为罪犯。水老倌虽然危害城乡,各级也确实没有组织过针对水老倌的专项行动。当然,更多的水老倌,只是在当时来看穿着打扮比较出格,行为、言语不很正统,或者偶尔犯一些小错误,还没有被列入“专政对象”吧!

我粗浅地认为,那个时代的水老倌,语义范畴很广——严重者杀人强奸,危害社会;轻微者就是一些留长头发,穿奇装异服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真本事而又喜欢显摆自己,也就是一些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游民,其中夹杂着有二流子、地痞、盗贼等等。

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群体,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向往着一种时尚的生活,向往着“拽味”的情调,甚至对后来的社会变革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喜的是,当时的一些水老倌,后来还成了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有的甚至成为了社会的精英人士。“水老倌”一词,甚至成为了一些企业的名称。

今天,水佬倌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仅仅是湖南各地的一段历史存在。你会说,他们是幼稚可笑乃至违纪违法的。其实,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成年人,曾经都也年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