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明家庭事迹(27人用27万字书写出文明家庭)(1)

人物档案:

贾萍,1953年5月出生于本溪歪头山,70年代初从本溪市第十中学毕业后下乡到本溪石桥子公社柳峪大队成为一名知青。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通过知青选拔,担任石桥子公社党委副书记。3年后抽工回城,到本溪市物资局机电公司工作,先后任政工干事、党支部书记、宣传部长,2008年退休。

贾萍兄弟姐妹6人,她行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在父母“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教育下,兄弟姐妹团结和睦,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责任、义务、权利闹过别扭。

1992年,贾萍夫妻在单位调房时放弃增室,申请了一处单室楼房,把父母从农村接到本溪市内照顾,因为哥哥姐姐年龄较大,贾萍承担了父母的更多“杂务”:洗衣做饭、开资开药、陪上医院……

后来,弟弟家条件改善,给父母提供了更好的住房,贾萍仍然每天去照顾父母,“长在了父母身边”,被兄弟姐妹称为孝敬父母的“管家”。

27人“书”写出文明家庭

这本书的名字很直接,就叫《亲情集锦》;

这本书的字数也不多,只有300多页27万字。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却不少,足有27位;

这本书的分量更沉重,不仅饱含了贾家兄弟姐妹6人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更记录了27名贾家亲人对亲情、对人生、对做人做事的感悟,承载了27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传承。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贾家是土生土长的本溪人,贾萍爷爷那一辈就是本溪歪头山地区的“大户”:不是有钱,而是人多。到贾萍的父亲贾庆德,几经辗转,还是在26岁时回到了家乡教书,直到1981年离休。

贾萍等回忆,父亲34年的教育生涯中有24年是小学校长。

“在歪头山红旗沟小学任教的时候,没有手表、没有电铃,就在操场上立一根杆子,划上线,根据日影的高度测定上学、放学和上下课的时间,到点了父亲就拿两块金属片敲打。”

“在边牛小学当校长时,每到春天边牛河刚开化,大块小块的冰排子咔嚓作响地流下来,水流湍急,站在岸边看着都发晕,父亲就穿着靴子每天背师生们过河。”

贾萍的母亲姓曲,小时候念过两年私塾,多年以后还能背诵百家姓、三字经,还能给孩子们讲农事谚语、讲故事。

贾萍说,自己小的时候,和父母、爷爷一起生活,一家9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和爷爷一起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养猪、搂草卖给村里当饲料,后来又到药厂打工……

学习文明家庭事迹(27人用27万字书写出文明家庭)(2)

言传身教,引导儿女走正路

因为父母都是文化人,贾萍等儿女受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教育。

贾萍说,从对大姐的鼓励、教育和要求,就能体现出父母在儿女的成长中重视的是什么,希望儿女成为什么样的人。

贾萍的大姐贾淑菊出生在1940年,读到初中毕业就有很多就业选择,可是父母一直鼓励、支持她读书,“多念几年书、多学些文化知识,一生中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

1959年,贾淑菊考入本溪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石桥子中心校,父亲又教她怎样搞好同志关系、师生关系和家长关系,如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教学水平、上好每一节课。1965年,贾淑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一年,贾淑菊和在北京七五〇厂当技术员的刘德君结婚,婚后不到两个月,刘德君奉命到陕西宝鸡组建新工厂。这个时候,又是父亲劝慰小两口:国家搞建设,每个人都要尽一份力。

1966年,新建厂职工子弟上学急需教师,贾淑菊也调去了秦岭脚下的山沟里,条件非常艰苦:在老乡家租房子、几块木板搭床,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语言不通、水土不服……

为了让小两口安心工作,父亲定期给贾淑菊写信,鼓励她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指导她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贾萍至今还记得父亲告诉她的一个词:鼻大目小。这本意是指雕刻时鼻子要刻大一点、眼睛要刻小一点,这样才有修改的余地。

父亲又跟她说,制定计划、与人相处、日常处事等,都要留有余地,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

上个世纪90年代,贾萍的弟弟妹妹下岗了,父母总是告诉他们不要抱怨,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贾萍最小的弟弟在政府部门,母亲每次看到都要告诫他:儿子啊,我和你爸都有退休金,也不指你怎么地,你就好好做人做事就行了。

书写美好家风传承给后人

2013年9月18日,贾萍的父亲贾庆德老人去世,享年92岁。

贾萍说,丧事过后,最小的弟弟建议,多年来大家都尽力照顾父母,没留下什么遗憾,与其沉溺在悲伤之中,不如大家都写点文章。

“记录对父亲的回忆,记录父亲言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收集起来、装订成册,既是怀念,也可以用这些正能量引领下一代。”

大姐贾淑菊在回忆中写到,父亲从小就引导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支持她和丈夫响应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建设祖国,“是父亲的一封封家书鼓励我战胜困难,那是实实在在的家书抵万金啊!”

大姐夫刘德君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婚期确定后,在那个一斤肉只要6毛三的年代,一向节俭的岳父给自己买了一条51元钱的毛料裤。

大哥贾福臻回忆,1960年,国家遇到自然灾害,因为粮食不够吃,个别村民到生产队的地里弄粮食和蔬菜,父亲就教育他们:穷死不下道、饿死不做贼,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就拿公家的东西。困难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

贾福臻写道,1966年,他在本溪钢校读书时放假在家,一名老师因工作安排问题找到家里,拿来两只母鸡,被父亲婉言谢绝。他说,每次有人拿东西来,父亲都好言相劝,从没有收下一样东西。

贾萍的丈夫王长锁回忆,岳父风趣幽默、淳朴善良,自己两口子闹矛盾时岳父总是批评女儿。王长锁说,不是妻子有多不对,而是岳父的天平总是向“外人”倾斜。

在贾福权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的父亲最可亲,总是给大家讲故事,“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盘古开天”;长大上班,父亲的要求就严格了,“父亲的学生多,我也想让父亲帮忙找个好工种,可父亲却说行行出状元,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有出息,时传祥还是全国劳模呢!”

后来,贾福权被分配做管道维修工,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还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出席了本溪市第九届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受到表彰。

10几年后,贾福权下岗了,在他茫然不知所措时,又是父亲开导他要自强自立,勇于接受逆境。在父亲的鼓励下,贾福权到大河套里筛沙子、到锅炉房烧锅炉,在家养猪、手工打瓦……

父亲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苦有乐,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能苦会乐是人生的坦然,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

穿了40年的毛衣外套是节俭也是爱

2015年8月,贾母去世,96岁的老太太拒绝了儿女要送她到医院的请求,平静地接受了死亡的到来,告诉儿女“身后一切从简”。

再一次送走亲人,贾萍兄弟妹妹再次用饱含深情的文字纪念他们的母亲。

同父亲相比,母亲留给大家的更多是慈爱和家庭的温暖。

虽然只读过两年私塾,贾母记忆力惊人,几十年的物价、长辈晚辈的生日、6个儿女上学、入团、入党、提干、获得荣誉、结婚、生子、乔迁的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

贾萍说,母亲的好记性,就是儿女学习的活字典、人生的百科全书。

儿时的夜里,他们躺在炕上听母亲讲“人之初性本善”,讲“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要来到”,讲“家和万事兴”、讲“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贾萍至今还记得母亲那件紫红色的毛衣外套,对襟的和尚领右上角还绣着一朵小花,“妈妈说是花了7元钱从奉天买回来的。”1937年的7元钱,可是相当于一个好劳力一个月的工资。

后来父亲外出读书、工作,母亲就把这件最喜欢的毛衣外套给父亲穿上了。

大姐贾淑菊上初中时,母亲把这件毛衣外套“倒垄”,织成了套头毛衣,给大姐穿;几年后又给了大哥贾福臻穿。

到贾萍上小学四年级时,这件已经穿了近30年的毛衣再次“倒垄”,因为毛线细了织不成大毛衣,改成了平针套头的小矮领,色泽还很鲜亮。

3年后,这件毛衣又依次传给了弟弟贾福权和妹妹贾敏。

贾萍说,传到到最小的弟弟贾福玉的时候,旧毛线再也不够织一件毛衣,她就加了些天蓝色的毛线,织成了一件凤尾花带波浪的毛背心。

一件毛衣外套,两代8人穿了40多年。贾萍觉得,这应该是最能表达家风的物件了,美德自在其中。

对话贾萍: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怎么想到用文字来纪念父母、传承家风的?

贾萍:

其实这是我老弟弟提出来的,父母都算高寿,老一辈少一辈也都孝顺。人总有一死,单纯地悲伤也不是回事,还不如把自己的思念和回忆写出来,让后人知道我们这个大家庭是怎么回事,都能记住老人的教导。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那又是怎么想到要出本书的呢?

贾萍:

因为每个人用的纸都不一样,笔迹也不一样,年轻人还有用微信写的,而且那么多人都写,零零散散的保存起来也不方便。后来有朋友听说了,挺羡慕我们这个家庭,也都想看看,就出了这个主意,有几位搞文字的,还主动帮着编辑、校对,联系出版社,反正大家帮忙吧,最后就出了这本书。

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了吗?都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贾萍:

都写了,我们姊妹6个12口人,还有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还有父亲的侄儿等,拢共27人,主要就是表达对老人的怀念吧。一方面是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父母的美德,用来教育后人;再一方面是对农村老宅子的记忆,人情世故、往事景观,记录乡愁,留给子孙回忆。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大家是不是都感觉这种方式很新颖?

贾萍:

我们家里没有文字工作者,但是这种方式应该是属于独有的吧,记录的都是真人真事真故事,希望能够把家庭的正能量、有意义的东西,用文字的符号记录与传承下去,给后代以鼓舞,也是让大家多了一道教育后代的工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