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参赛组别: 公共基础课程组

专业大类: 教育与体育

专业名称: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名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一、 教学整体设计 - 1 -

(一)“德美情 三融通”优化课程教学 - 1 -

(二)“共性分析•个性定位•前测数据”精准学情 - 1 -

(三)思政引领 ,“三有三强”确立教学目标 - 2 -

(四)教学策略 - 3 -

1.三阶五步,教学有方 - 3 -

2.“一特色•三文化•三课堂”协同育人 - 3 -

3.“一课一思政”,“12345”落实主线思政目标 - 3 -

二、 教学实施过程 - 4 -

(一)“导-引-析-探-拓”五步流程教学 - 4 -

(二)“3 3”协同,强师能•育师魂 - 6 -

(三)“一课一法”,精准课程思政 - 7 -

(四) “三全两多•阶段成长•增值性”一体教学评价 - 7 -

三、学生学习效果 - 8 -

1.彰显价值引领,学生文化自信坚定 - 8 -

2. 五步教学,传统知识文化体系有效建立 - 9 -

3.“3 3”协同育人成果丰硕,“强师能 强师德”目标达成 - 9 -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 10 -

(一)特色创新 - 10 -

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12345”课程思政模式,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 10 -

2.以地域文化为特色,“1 X”到“1 3 3”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 10 -

(二)反思改进措施 - 10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幼儿教师岗位需求,构建““德美情三融通””模块化课程结构。本次参赛作品是“模块2——立德”,其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确立“三文化凸显 三课堂融通”的“3 3”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策略;以目标为导向,实践促体验,时代解传统,“任务驱动 情境模拟 案例分析”丰富教学方式;采用“问题导学-情境引学 互动析学 任务探学-实践拓学”三阶五学教学模式;形成“12345”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有效达成了“三有三强”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时代卓越幼儿教师培养及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

  1. 教学整体设计

(一)“德美情 三融通”优化课程教学

该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共2学分,28课时,教学内容广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核心概念以及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生活等文化子类型。教学团队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点,结合专业特点。

“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师道仁爱为重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德美情,三融通”重组课程内容,形成四个主要模块,即:“导论——立德(道德育人)——“育美”(审美欣赏)——“入情”(民俗体验)”,融“师德、师礼、师艺、师情”于其中。本次参赛教学内容为第二模块:“立德——中国传统思想与教育”(12学时),该部分聚焦“立德”主题,基于六个维度“基础——个人——社会——家国——自然——践行”,形成六个主题。(图1)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1)

图1:“德美情 三融通”优化课程教学

(二)“共性分析•个性定位•前测数据”精准学情

平台“前测”明学情:在专题教学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通过“课前检测、问卷等方式”等对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等方面进行统一测评;其次在每项子任务教学前,利用平台通过“课前环节”的问题、练习、讨论、观看等数据测评,进一步精准掌握每节课学生共性和个性学情问题,进一步精准难点。整体测评发现,授课学生呈现“两好两弱”的特征

知识基础略显薄弱;认知能力中抽象思维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弱;学习特点中学习兴趣较强,但兴趣点不尽相同,喜具象、厌抽象;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2)

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表现出较强的动手力,喜实践,组织能力较好。(图2)

图2:共性分析,定位个性,前测数据精准学情

(三)思政引领 ,“三有三强”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3)

依据学情分析,围绕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教学团队制定了“思政引领 强传统知识 强师范能力 强师德素养”的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三有”:知识结构有体系,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幼儿教师师范生基本能力有训练,以师范生基本能力培养为目的;思政目标有落实,从“心动-行动”,“学、思、做”一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图3 )

图3:思政引领 “三有三强”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

1.三阶五步,教学有方

参赛内容对接教学目标,基于“超星一平三端”教学平台,“导学设疑(课前)——互动思辨(课中)——扩展实践(课后)”,“导-引-析-探-拓”五步教学,实现“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拓学”全过程育人。

2.“一特色•三文化•三课堂”协同育人

教学团队依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一特色•三文化•三课堂”协同育人策略”,即“以地域文化为特色,聚焦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融通三个课堂”:第一课堂以“师德实践和五个一工程”对接职业文化,第二课堂依托本校“主题教育月 十大精品活动”和“校园文化标识”对接校园文化;第三课堂则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创设相关实践项目对接地域文化。“3 3”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图4)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4)

图4:“三文化 三课堂”协同育人策略

3.“一课一思政”,“12345”落实主线思政目标

教学团队围绕立德树人一个中心,结合培养目标和授课内容,形成五个主线思政目标: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养,传承师道精神。并进一步形成“一课一思政”。在落实思政目标的策略中,融合“234”策略即基于“三文化 三课堂”育人策略,综合“线上与线下”,做好四个方面的结合,注重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方法,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图5 )

图5:“一课一思政”,“1234”策略融合

  1.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5)

(一)“导-引-析-探-拓”五步流程教学

采用多种教法实施教学,每个任务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组织教学活动。基于教学平台,线上线下“问题导学-情境引学-互动析学-任务探学-实践拓学”五步流程教学。以作品2修身立德为例,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如下所示。

问题导学:课前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教师发布问题,以此掌握学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作品2修身立德中学生在平台首先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完成修身小问卷,以此掌握学情,同时进入课程教学。

情境引学:课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作品2修身立德以视频引入,界定修身,同时出示《论语》中对“君子”的论述,组织学生讨论“君子”最应当具备的品质。

互动析学:课中教师广泛的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互动析学、任务探学。作品2修身立德先后使用:“毛泽东在师大的求索”案例、张桂梅校长的案例、苏东坡及其身世的案例来进行修身立志和力行的讲解。

任务探学:作品2修身立德该部分发布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探究其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活动的能力

实践拓学:课后通过“3 3”协同育人的策略进行实践拓学。作品2修身立德写一首苏轼的修身词的大字(软笔书法)增强师范生职业能力,传统结合当下,通识结合专业,学以致用。同时使用今年《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作为素材拓展实践,传统与当下结合。(图6)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6)

图6:六个主题“导-引-析-探-拓”五步流程教学

(二)“3 3”协同,强师能•育师魂

教学团队在本次作品课堂教学中结合幼儿教师职业文化,强调落实师范生职业能力,将授课内容和“五个一”即“一篇大字、一篇小字、一篇周记、一篇简笔画、一个幼儿故事”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在“1、2、3、4、5”五个主题教学的实践拓学环节有机融入职业文化“五个一”:

主题1:写一篇《儒家和师德关系》周记;主题2:写一首苏轼的修身词软笔书法;主题3:写一篇有关于处世之道的钢笔字;主题4:做一份家国情怀的手抄报、写一篇软笔词;主题5:画一篇青山绿水人家的简笔画、写一个能够展示人和大自然和谐生存的幼儿小故事。

同时弘扬师德情怀,涵养师魂:

主题2:使用张桂梅的案例教学引发学生思考立志和为师的关系;主题6“明礼行礼”以学生实践“开展中华传统开蒙礼、束脩礼仪(传统拜师礼)、谢师礼”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弘扬师德。

教学团队将校园文化融入教学中,进一步助力知识掌握,强能力,提素质

主题1“三教合流”利用本校孔子文化有关的文化标识,通过观讲的形式掌握儒家文化,涵养素养;依托第二课堂学校精品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主题2、主题4中讲解的古词开展“古诗词大会”等进一步强能力与素养。

教学团队充分挖掘第三课堂的地域文化,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开发实践项目,依次形成了XX坊实践、XX剧表演、XX服饰活动、幼儿园实习实践(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一日生活中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情况,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短节目、制作小作品,实现通专结合)等活动项目。

主题4教学中,引入XX坊文化,通过探究地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主题5的教学中学生融天人和谐理念于幼儿园活动进行构思设计,强化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图 7)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7)

图7:“六个主题”“3 3”协同育人实施图

(三)“一课一法”,精准课程思政

围绕“立德树人”中心,贯穿“五个思政主线目标”,在“1234”总体策略下,基于“3 3”协同育人思路,对每个主题的课程思政落实做到“一课一法”。

“主题1、2、3”重点落实道德修养的培养,主题1结合儒家校园文化,开展活动,使用孔子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并撰写“五个一”融职业文化与思政培养;

主题2重点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毛泽东在师大的求索”案例、张桂梅校长的案例、苏东坡及其身世的案例分析落实立志力行的修身要务思政育人点;

主题4重点落实厚植家国情怀目标,结合XX坊地域文化,设计活动,传统和当下结合进行落实;

主题5天人和谐观,重点以幼儿园天人合一活动设计落实思政点;

主题6落实师德涵养,重点采用情境模拟法,通过系列师礼“开蒙礼、束脩礼等”的实践,通过对冠礼的传统和当下的结合思考,落实课程思政。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8)

图8:六个主题“一课一法”,落实课程思政

  1. “三全两多•阶段成长•增值性”一体教学评价

教学团队深化课程教学评价,构建了“三全两多 阶段成长 增值性”教学评价机制,即:“全过程考核评价”、“全方位考核与评价”、“全信息采集考核与评价”以及“多元化教学评价”“多角度评价”。

“全过程考核评价”: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全过程注重考核评价;“全方位考核与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与思政目标全方位综合考核

与评价,包括一二三课堂;“全信息采集考核与评价”: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教与学全过程的学生信息采集,注重使用信息化数据进行量化考核评价,避免武断;“多元化教学评价、多角度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角度全面化。

在六个维度的“个人——社会——家国——自然”的“主题2、3、4、5 ”任务中加入“修身立德、处世之道、家国一体、文化自信总体评价”增值评价环节,对整体学习效果分别进行“前期-中期-终期“四次阶段性评价,根据增值评价量化结果,追踪学业成就变化。增值评价不与学生成绩挂钩,促进教学反思改进。(图8 )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9)

图9:模块二“三全两多 阶段成长 增值性”教学评价机制

三、学生学习效果

1.彰显价值引领,学生文化自信坚定

课程建构中凸显“职业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通过各组成果的增值评价数据显示,学生人文素养明显提升,文化自信明显坚定;立志修身、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关爱意识、师道情怀显著增强。以主题2、3、4、5增值性评价数据为例,如图: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10)

图10:主题2、3、4、5增值性评价数据

  1. 五步教学,传统知识文化体系有效建立

实施三阶五步教学后,学生知识基础测评显示较学习前有较大的提升,知识体系逐步建立,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3 3”协同育人成果丰硕,“强师能 强师德”目标达成

学生参与诵经典、诗词大会、传统礼仪等二课堂活动,自发编写地域文化读物《地域XX坊文化楹联启示录》;以地域文化为代表,创作地域文化《XX坊》诗歌、散文1000余篇,形成文集16本,美术作品500余幅,书法作品250余幅。协同育人成果丰硕,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大力提升,师德素养明显提升。(图11 )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11)

图11:协同育人成果丰硕,“强师能 强师德”目标达成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一)特色创新

1.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形成“12345”课程思政模式,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形成了“一中心、二平台、三凸显、四融合、五目标”的“12345”课程思政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 综合使用“线上—线下”两组教学平台; 注重三个凸显: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凸显校园文化,凸显地域文化,凸显职业文化; 做到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当下、通识与职业、 课内与课外结合; 达成五个主线思政目标: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养,传承师道精神。该模式运行较好,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以地域文化为特色,“1 X”到“1 3 3”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逐步形成了该课程“课内外结合,1 X 模式”(1即中华优秀文化,“X”即XX木偶、XX坊文化、XX大师等地域文化),进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1 3 3”教育教学策略,“一特色•三文化•三课堂”相互交融,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其中地域文化特色案例获教育部美育案例二等奖、获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图12)

教学实施报告现场汇报 教学实施报告(12)

图12:“12345”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反思改进措施

1.反思: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还不够。

改进措施:依托教学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统整育人平台资源,形成平台资源体系;将“三文化 三课堂”全过程育人中的典型项目与案例形成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1. 反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新思想新理论研究还需继续深入。

改进措施:着重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与新时期新思想新理论密切结合,寻求内在呼应;教学团队整体文化研究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加强课程教学研究。

全文字数:4964 图12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