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建斋(究竟为什么要建映清斋)(1)

长春园从乾隆十年(1745),开始营建,历时六年,至乾隆十六年(1751),基本成形,虽说也有如狮子林、思永斋那样南巡归来后的改扩建,但都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进行的。

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他却突然传旨,在玉玲珑馆南侧的一片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小岛上,建一片新景观,也是一处风景园林,名字还叫玉玲珑馆新宫,建筑包括映清斋、晴望楼、益思堂、豁如室等。后来,可能是由于主建筑赐名为“映清斋”,也成了这片景观的名字。在各种资料上都没有找到建造的原因,和名字的由来,也不知道他老人家当时究竟是何想法。

映清斋东、南、西三面有青山围护,东北部是一个半圆形的河港,紧贴河港西岸建有临水方形长廊,长廊北端是一座临水四方亭,乾隆赐名“昭旷亭”。长廊南端则是九间深入水面的书斋,书斋外檐悬挂乾隆御书“映清斋”。映清斋三面临水一面与长廊相连接,是修身养性、读书作画的好地方。

映清斋书斋南有游廊与其相连接,建有临水敞厅三间,外檐悬挂乾隆御书“月香水影”匾。

月香水影南是“晴望楼”,晴望楼上下各五间,楼上设有宝座。据记载,此处是乾隆皇帝登高眺望东南园外农禾,雨后望晴的地方。晴望楼西侧建有“陶嘉书屋”。

晴望楼西还建有两个小院,乾隆赐名“益思堂”和“豁如室”,都是乾隆的书房。

映清斋遗址今山水轮廓仍较完整。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