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婚俗,说起来真是说不完。我因为太小,记得不清楚。

婚礼总会有个主人家授权的“捞头忙”。这个人对于各种流程、菜品制作一应俱全。农村总是有那么几个人,特别擅长搞这种事。平时都是扛着锄头下地,庄稼收完了,放下锄头,就是个组织者。主人家经常为了表示感谢,送几条烟,几瓶酒,有没有收费,不清楚。

捞头忙,组织一干小伙子(端得动方盘),大姑娘基本都是端茶倒水的。这种方盘一次会装5-6盘菜,所以是需要一把子力气。

农村亲家和婆婆(东北婚俗我奶奶的婚礼)(1)

看到了这张冰糖葫芦,想起了婚礼中的另外一个人插曲。一到喜事来了,卖冰糖芦葫的人一来,就有人叫了。过来过来,现场的人见者有份,一人一串。由卖方来指定谁付钱,往往他在现场谗言观色,看谁更像能掏得起钱的人。这个习惯叫“吃呼”。我现在理解更像是一种赌博。

我奶奶的婚礼,应该比我小时候的婚礼更热闹。类似于一种节气,一种符号。

也许二三十年代的人们,因为贫乏,所以对吃了顿肉都格外印象深刻。

大多的婚礼都会热闹上几天。然后老亲少友,送走了,方安静下来。

东北的习俗,真的挺奇怪的,正日子的那天,新郎新娘的父母,居然婚礼当天不去婚礼现场。说是婚礼现场,没有今天的仪式感。新郎带着伴郎和一群大姑娘去接亲,往往还有年长的亲戚去的,大多是舅妈或者姨妈之类的角色,能说会道一点,懂点婚礼的规矩。还会跟着几辆空车去的。

新郎刚到了屯子头,就有人跑回来大叫:来了来了!于是,鞭炮起,鼓乐起。

进了新娘的家门,改口叫新娘的父母为爸妈(敬茶这种环节,更像是舶来品,南方情节-除东北以外面,都是南方哈哈)。一系列礼节下来,新娘带着陪嫁,一般是是大红的包袱皮装着被面枕巾,几件新衣服、新脸盆等等,由大姑娘给捧着,跟新娘坐一车。

同样,接新娘的车回来了,也要鞭炮,唢呐都来,甚至也有大秧歌扭一扭。

新娘子的压轿(其实后来都是牛马车,现在是小汽车了)人都是男孩子,新娘子的侄女或者兄弟。新娘子的下轿鞋不沾地(原因不知道),大多新郎抱着进门。

然后,娘家客(且同音)就跟着新娘一起去新郎家了。娘家客在婚礼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尊重娘家人。所以开席第一波,都是娘家客。

新房那一桌就是新娘子,大家都去参观新娘子。新娘子的桌上一桌好饭,包括五谷饭等等的。但是新娘子是照例不吃的。就那么坐着。什么时候活动一下,我都不知道哈。

新郎照例这天是会喝多的。

农村亲家和婆婆(东北婚俗我奶奶的婚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