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创造力”这个概念误会重重:

创造力是一种天赋...极少人才能拥有吧?

创造力需要依靠的是直觉或头脑风暴!

是不是智商越高越聪明的人,越有创造力呢?

事实上,以上通通都是大家对创造力的曲解。这些曲解让我们否定自己、限制自己,不敢开脑洞,苦苦等待灵感....忽略了创造力其实是可以通过具体而严谨的思考方法、技巧培养的,而错过了一次次灵感之神眷顾我们的机会。

“创新思维大师”德博诺在《严肃的创造力:水平思考的工具与技巧》中,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创造性思考的研究提出以下观点,来看看我们是如何误解了创造力的吧。


误解1 创造力是一种天赋

这样的想法真是让人省力,因为缺乏创造力的人从此为自己找到了不必努力的借口。然而,若“天赋说”真的成立,那我们为开发创造力而试图做出的那些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假设一组人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跑。枪声一响,比赛开始。总会有人跑第一,有人落在最后。这些表现取决于赛跑者的运动天赋。假设现在给每一位赛跑者进行“滑冰”培训,然后让他们再比赛,他们的表现一定会比之前出色。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人第一,有人落在最后。

误解2 创造力来自叛逆者

在学校,我们发现智商高的学生一般都是墨守成规者。他们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游戏规则”:

如何取悦老师;如何不费力气地通过考试;在必要的时候如何作弊抄袭。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确保自己的校园生活足够惬意,一边继续做着真正感兴趣的事。

与之相反的是叛逆者。这些人要么性格冲动,要么希望得到关注,他们不愿意遵循学校所谓的规则。

自然而然地,我们认为创造力将会来自叛逆者。因为墨守成规者忙于应对学校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花时间去适应;叛逆者则敢于挑战规则,尝试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有胆量,有充沛的精力,以及独特的审视事物的眼光。

这是我们对于创造力的传统看法,但万事都有例外。

当我们一旦开始了解创造力(或者至少是水平思考)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对“游戏”进行布局及策划。如果社会认为这个游戏有价值,并可以产生奖励制度,很可能“墨守成规者”就会加入。这样,他们就开始涉足有关创造的“游戏”。因为他们较强的适应力和学习力,对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最后他们可能比不屑于玩这些游戏的叛逆者更具有创造力。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看似奇怪的悖论:墨守成规者其实比叛逆者更具有创造力。并且,我已经看到它在渐渐发生。

如果发展的趋势真是这样,我期待出现更多具有建设性的创新。叛逆者的创造力一般是这样形成的:挑战盛行的观点或者反对当下的主流趋势,他们的势头在于“违背、反抗”。而墨守成规者(进行有关创造的“游戏”)则不需要这些——所以,他们的观点更有建设性,建立在现有观点的基础之上。

创造力当然不只属于叛逆者,那些被我们认为墨守成规的人同样能习得创造力技巧。

不要试图改变墨守成规的事(墨守成规的人其实比叛逆者更具有创造力)(1)

误解3 直觉可以让一切事情发生

关于“直觉”在创造性思考中的作用:

如果用英语解释,“直觉”有两种意思。其中一种是“洞察力”,即突然用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就“直觉”的这一层意思而言,具体的创造力技巧有助于我们领悟这种洞察力。

“直觉”的另一种意思是指隐藏在经验和深思熟虑之后的感觉。引导这类感觉生成的因素或方法步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们才称其为“直觉”而非“思想”。

从之前的案例来看,我们会发现:对待问题时人们常会自然而然产生本能的感觉。做决定的时候,我们先考虑事情发生的因素,然后利用“直觉”辅助分析。带着问题入睡就是对“直觉”潜意识运作的最好诠释。

问题的关键在于潜意识中是否存在这样丰富的脑力活动?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让信息流入大脑,重新进行组织,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

理论上,这似乎是个很好的开放性问题。我甚至怀疑一旦有文本输入大脑,大脑会无意识地进行信息重组。这在模式使用体系里一点都不稀奇,因为这种模式体系更倾向于洞察力的转变。比如当你进入不同的模式思考问题,你的思维方向会变得完全不同(如同经过两条河流的分叉点)。

实践更重要。倘若我们认为“不需要做什么,没什么好做的,直觉可以让一切事情发生”,这就有点岌岌可危了。好比飞机失事后依赖“黑匣子”一样,我们放弃一切努力,期待直觉能完成所有事情。不管结局如何,我非常反对这种做法。

我相信,直觉在水平思考的最后阶段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也相信,直觉时不时会在创造力技巧之外带来令人惊喜的价值。但是,直觉所做出的贡献归根结底应该被视作“额外福利”。

我们应该感恩直觉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优势。倘若没有这种优势,我们得在创造力开拓上做出更多努力。

误解4 机关枪的胜利

传统的头脑风暴模式给人一种固有印象:头脑快速“发射”出一连串疯狂的想法,其中一个能击中有效目标。头脑风暴应用到广告设计行业是可行的。“机关枪式”的一连串想法很可能带来一些有用的新东西,而新颖奇特正是这个圈子所追求的。

但在其他领域,这种方式无异于训练成百上千只猴子成为打字员,不断敲击文本,希望其中一只能敲出莎士比亚式剧本。

如果创造性思考仅仅靠“机关枪式的盲目扫射”来击中目标,那么我根本就不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了。

当然,实际情况与之大相径庭。感知有它自己的主要轨道,就像河流的“集水区”一样,用它来收集周围的所有信息。所有的一切都流入现在的“河流”。但如果我们能跳出固有的轨道或流域,我们就有可能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流域。

所以,关于机关枪模式,可以这么理解:街上建有许许多多的饭馆,有我们经常去的一家,只有舍弃这家常去的饭馆,我们才有机会寻找到新的更好的。

如果我们能从固有的旧模式中跳出来,会发现更多潜在的新的想法。要相信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以及发生的概率,前提是能够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

误解5 智商高的人更有创造力吗?

不要试图改变墨守成规的事(墨守成规的人其实比叛逆者更具有创造力)(2)

心理学家盖哲尔和杰克逊有个很经典的实验:智商(IQ)达到120,创造力和智商(IQ)的形成趋势是同步的。之后它们就会分道扬镳。关于该实验,我们需要知道用于测试智力和创造力的具体方法以及参与人员的期待值。

拥有高智商的人历来被人们建议不要去推断、猜测,不要提毫无意义的想法。这样的训练背景严重影响了实验中任何的对比结果:高智商者因意识到新想法的荒谬而放弃对它的深入探究;而智商稍逊的人或许没那么聪明去考虑到这一点,反而因为一个额外的新想法获得加分。

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是:想要拥有创造力,你是否必须非常聪明?出色的智商又会不会成为创造力形成的阻碍?

我把智力看作大脑的潜能。这可能取决于某种酶动力学原理,它使得大脑快速做出反应。这就好比汽车发动机的马力,马力决定了汽车的潜能。但是汽车性能的好与坏取决于司机的开车技术。一辆配置出色的汽车可能被驾驶得糟糕透顶,一辆配置糟糕的汽车却有可能因为优秀的驾驶技术而表现出色。同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会思考,一个不那么聪明的人则可能很会思考——关键在于能不能掌握正确的思考技巧。

创造性思考的技巧从属于思考技巧,都需要思考者花时间学习并摸索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拥有高智商的人学习并掌握了创造性思考的技巧,我将非常期待他未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创造性思考者。如此一来,很多环节还要依赖于习惯、训练以及期望的辅助。

总而言之,大家平时总觉得很难获得、甚至可遇不可求的创造力,和智商、天赋都没有绝对的关系,而且是通过改变思维习惯、适当思维训练等方法习得。

所以,别再为自己没有创造力找借口了!

赶紧开始让自己的思维动起来吧,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创造力。


想知道更多创造性思考的工具和技巧,推荐这本书给你们:

不要试图改变墨守成规的事(墨守成规的人其实比叛逆者更具有创造力)(3)

《严肃的创造力:水平思考的工具与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