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汨罗江(滔滔汨罗江流淌屈子魂)(1)

滔滔汨罗江 流淌屈子魂

王传学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端午节这个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就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节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让后人充分感受到屈原品格的独特魅力。

先看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人写道: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千百年来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波浩渺,空空荡荡,不由得发出感叹: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这首诗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屈原,而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再看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天中节”系端午节之别称。

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上片“述今”,描绘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活动盛况。儿童虎符缠臂,家家门前挂着青翠的艾蒿菖蒲,孩子们在野外放着风筝。人们端着飘香的粽子,携带着酒樽肉俎,到江边看龙舟竞渡。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下片“怀古”,追叙楚怀王昏庸糊涂,屈原放逐,投江自尽的悲剧。汨罗江边,屈原已死,只留下了让人痛断肝肠的诗句。

此词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感叹屈原的悲惨遭遇,意在述今怀古,“借古”而“启今”。词中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直指北宋王朝,将词人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词的内容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写屈原沉江自杀,实际上是写自己壮志未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诗人赵蕃的《端午三首》(其二),深切祭念屈原: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诗人感叹道:屈原说的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他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不如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沉江而死,但是诗文流传千古发出了深沉的感叹,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感。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对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写道: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诗中将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与同一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对比,两人一为“薛城君”,一作“汨罗鬼”,但“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荣华富贵只不过像风吹过罢了,“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灵不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荆楚人民年年端午节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荣耀的田文,只记得死者屈原的尊贵。

诗人满怀崇敬之情,赞扬屈原的品格魅力和爱国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为楷模的高尚情怀。

元代词人舒頔的《小重山•端午》,抒发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描摹出一幅阖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及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但是,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位爱国诗人屈原呢? 不过词人确信,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屈原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屈原的千古大义如日星之光,永世长存!

  元代散曲家贯云石的《殿前欢》,用反语为屈原鸣不平: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此曲起首便控诉楚怀王不辨忠良,逼得忠臣跳江。作者诵读《离骚》,赞美屈原品格与“日月同光”。同时又引起种种伤感、迷惑、反思,嘲笑屈原过于固执,活得不够洒脱,不懂得从“忠臣”的硬壳中自我解放身心,落得可悲的下场。其实,作者对屈原的嘲笑,不过是冷峭苦涩的反诘,以摆出玩世不恭的姿态蔑视现实,以说屈原不值得为现实牺牲,进而彻底否定丑恶的现实。

元代诗人贝琼的《己酉端午》,抒发对屈原的仰慕之情: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而那些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引用陶渊明的事迹来自嘲:像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何况自己呢。全诗在平淡的环境描写和议论中,抒发了自己深切悼念屈原的情感。

端午竞渡的习俗,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荆楚岁时记》端午条载:“是日竞渡。”其下注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下》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在荆楚地区,水神人格化为屈原,因而祭祀水神的仪式发展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局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描写龙舟竞渡的诗词中,常含有悼念屈原的悲痛之情。

先看北宋诗人余靖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

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

诗人在端午节给庶回都官寄酒,并以诗相赠。诗中写道:楚江上的龙舟竞渡争先恐后,以此悼念屈原时人们心中特别悲怆。我把家酿的美酒寄给您,您要喝得酩酊大醉,因为从古至今人们不愿见到独自清醒的人。

诗句中,隐隐透露出一种于竞渡中悼念屈原所产生的悲怆之情,以及愤世嫉俗的慨叹。究其始因,在于表达了一种划船施救打捞屈原的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沉江所蕴含的悲剧,在后来各朝代时有发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有种慷慨悲壮之情: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诗人感叹道: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而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再看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此词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看龙舟竞渡,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来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

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词人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清代词学家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越,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

明代诗人边贡的《午日观竞渡》,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此诗首联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又惊又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这原来是装饰成龙形的船在竞渡。写出了人们对龙舟竞渡的惊奇之感。颔联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船上彩旗猎猎作响在空中翻飞;雷鸣般的锣鼓声震天喧响,激荡着清清的水流。颈联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仍然存在。尾联抒发感慨: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人们诵读《离骚》,哪里理解其中蕴含的忧愁?流露出诗人对后人只在形式上纪念屈原,不能理解屈原精神的忧虑。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心情。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唐﹒戴叔伦《三闾庙》),历来写端午的诗词,大多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滔滔的汨罗江水,流淌着屈子的精神之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