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39章 昔之得一者(舆字怎解,不是通假字哦‬;“一‬”在‬哪里‬呢‬)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繁体字:與)?非乎?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1)

首先,说明一点,此段摘自帛书版。通行本(王弼注本)中“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的“毋已”皆改作“无以”,这意思就全变了。“已”表示“止”,如“鸡鸣不已”就是鸡叫起来没完。本来的意思是“天若不止的一味清明将可能崩裂……”,若改作“无以”,则就是“天若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其实天有阴晴雨雪、霾雾大风,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哪会一味的清明,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很多古人、现代学者也都质疑或纠结过这两个字(如傅佩荣老师,虽然引文是“无以”,但注解时却按“天一直清明下去,恐怕就会破裂…”来解释,将“以”注解为“停止”,直接说“以”当作“已”解,河上公也是如此注解。),当然‬也有很多解释出偏的。帛书的出土,澄清了此点,文意就连贯起来了。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2)

其次,这段有两个字词,是理解上争议比较多的地方:

一个是“一”,一个是“舆”。

这里先说“舆”,《帛书老子校注》统计对比了很多版本的《老子》,其中有些版本写的字是“誉”(繁体字:譽),有些版本写的是“与”(繁体字:與),而且很多注疏《老子》的学者都认为应该是“誉”字。(如傅佩荣老师在《究竟真实》说老子一书中就直接写做“故至誉无誉”。)所以,《帛书校注》一书认为“舆”是“譽”的通假字。认为应该是“故致数誉无誉”,即最高的荣誉、美誉反倒是没有荣誉、美誉。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3)

个人认为“譽”和“與”通假倒是很可能,但和“舆”通假就有点勉强了。尤其是前面那句“此其贱之本與?”就用了一个“與”字做语气词,有的《老子》版本就是后面也用“與”字,但是帛书为何后面又另外写出个“舆”字来,而不用“與”来通“譽”呢?

当然,如果当“譽”讲,也可以解释得通,但前面是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后面接个“誉”,没有意义上的连贯性,稍显勉强。但如果把“舆”就解释成“车”(有的版本《老子》就写作“数车无车”),这就更不着边际了……

王弼注此句“故致数舆乃无舆也”,等于没说……也许是魏晋时,对这个“舆”字没啥异议,大家都懂其代表的意思,是个常识。

我对“舆”查了一下,除了本意为“车厢以及古人车上的一套装备,代指车”以外,还有一层意思,代表:民众。比如“舆论”这个词,就来自于这层意思。

这层意思是由《易》的“坤卦”引申而来,

《周易》.说卦、象传:“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坤为舆”,“坤为众”。

《归藏》:“坤为民”,“民犹君之舆”。

这个引申义就是“君为舟船,民为水,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之意。

舆,大致上可以理解为王权和地位。

这个权位很尊贵,但它不是天授的,而是民众给予的。

这样解释,才是前后连贯的。与侯王的孤、寡、不谷,也能关联上。

“寡曰不仁”出自《归藏.坤卦》。

不仁,则民心失也,失众而成孤家寡人,“民犹君之舆”,则寡人无舆。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4)

“故致数舆无舆”。侯王身为一国之君,是最有权势的“数舆”之人,反倒称“孤”道“寡”,以“无舆”为名。“无舆”才是“数舆”。

“数舆无舆”有返璞归真之意。即老子说过的“正言若反”。例如这一章后面的第40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等同样的意思。

这里额外提一句:南师做《老子他说》,其中解释颇为不同,因为南师自己也说过是修行人而非学者,不注重细节。解读经书时,多采用“六经注我”的方式,所以读南师书开阔眼界、思维就好,不必太纠结论对错。但也要心里有数,不要先入为主、执着其上。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5)

写到这里篇幅已长,“一”字若细说,没完没了……按六祖坛经语“若吾细说,穷劫难尽”,我也没这个水平,只能点到为止。

这个“一”是“万事万物之大本”,所谓“万法归一”,三教、百家之言凡能称为经典者皆绕不开它。“一”大多注解作“整合”、“不分别”、“不二”、“阴阳平衡”等,都对,但都无法全面解释“一”。

老子说“道生一”,道“无”一“有”,一为数之始,即“有”之始。但一旦“有”,就是二元相对生,“有无”相对相生,就是“二”,也就是这章老子说的“高必以下为基,贵必以贱为本”。那“一”在哪?

这个“遁去的一”在哪呢?若真明白了“一”,则近道矣,“一”不是“无”,但“归一”即是“返无”。

留个话头来参吧,说到这就正好了,点到为止嘛,呵呵。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