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587号

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雨点哗啦啦》精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一场滴滴答答的雨,从晶莹的叶片上滴下,从兔子的鼻尖滚下;淋湿了雏菊的脸庞,也滋润了森林的树木。雨水聚成一汪小水洼,涨成一片小池塘,融入小溪的怀抱,流进开阔的湖泊,漫溢到农夫的草场,淹没小镇的公路,奔腾着汇入大江,最终抵达入海口。

二、绘本信息

书名:雨点哗啦啦

文:[美] 阿尔文·崔塞特

图:[美] 雷欧纳德·威斯伽德

译者:吴嘉莉

适读年龄:3-6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1947年凯迪克银奖

选题策划:森林鱼童书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版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三、绘本精读

【封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

解析:

滴滴答,淅沥沥,哗啦啦……雨下了一整天,雨点聚集,形成水洼,涨成池塘,汇入湖泊,水势越来越大,直至归入河道,最终奔涌向大海。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脉络,雨滴从森林开始涌动,到广袤大自然,再到繁华都市。从人文到自然让小读者感受到一滴雨走过的历程,感受到一滴雨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是一首雨天颂歌,带领孩子重返自然,收获一生受益的自然启迪。这是一段令孩子安静平和的雨天魔法,阅读中陶冶好性格。

在灰暗的背景下,明亮的黄色与白色特别醒目,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啊!

小读者,让我们跟着小雨滴一起,开启一段神奇的旅程吧!

【环衬】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2)

解析:

环衬是一个灰暗的雨天森林的场景。水天一色,天空与地上的积水连在一起。远景中大地淡淡的灰色与同样灰暗的天空产生分界限。微微倾斜而密集的雨线敲击着大地的水面,树木的树叶,打在树干上。挺立的大小树干中,那棵粗大的树干因明暗区分而凸显不同。偏上的两条灰色的中线,属天空中一抹交错的景色,凸显远景中客观事物的存在,颇有立体感与空间感。

满页截取了天地雨物的一个空间,树林四周看不到边际,给读者一种大雨漫无边际的感觉。

地上的水洼已经连成一片,又与天空连在一起,暗示磅礴大雨带给大地的危机,况且大雨还正在密集而下。

【扉页】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3)

解析:

画面由左页的图片和正扉页组成,正扉页中右边线的背景与左页右侧部分相同,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隐去了大片的树叶留给了图书的信息。

左页浓密而斑驳的树叶中,一个空白的间隙留给了小鸟,小鸟的四周被明暗斑驳的树叶包围着,顶端下垂的树叶上,滞留着蠢蠢欲动的雨滴,就像是小鸟的头部与眼睛,一齐盯着下方的小鸟,让雨中的树林有了灵动与生气,而小鸟正专心致志地盯着树果,丝毫没有注意到将要发生的一切。

交错的树叶在灰白中透出明亮的黄色,同一片左右交叉鱼贯排列的梭形的树叶中,黄白左右分别排列,并不具有实况感,却提升着画面感,而黑灰色的交织产生主次前后遮掩的效果。

书名的自由书写体,产生雨点的效果,既流畅又随性。

【第1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4)

原文:滴滴答,淅沥沥,哗啦啦。雨下了一整天。你们要去哪儿呀?

解析:

故事的由来是作者在旅行途中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当时他正走在一个名叫风信子的山谷,空山新雨,穿林打叶,这番自然美景引起了他的兴趣。雨滴从天而降,又会去往何处呢?于是他冒出一个念头:追随雨水的脚步,与之一路同行。作者的灵感被催生,就写了一篇短文来记录这一日的旅程,于是就有了《雨点哗啦啦》这部绘本。

在故事的开篇,用“滴滳答,淅沥沥,哗啦啦。”三个拟声词来描述落雨,我们仿佛听到滴答的落雨声,看到淅沥沥的雨滴滚落,感到哗啦啦的溅起水花。这里恰是读者想象的空间,

也吸引了蹲在窗前小黑猫的注意,向雨发出了拟人的疑问“你们要去哪儿呀?” 而此时的雨也变得有了人性,要去哪里呢!

这是唯一的一张室内画面,用小猫代表着人类发出了疑问,很有诗意的情景。小猫眼中的树林,把我们引入到自然万物中。黄色的窗帘和花叶给人以暗含的勃勃的生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

【第2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5)

原文:滴滴答,从晶莹的叶片上滴下;淅沥沥,从兔子的鼻尖滚下;哗啦啦,从棕熊的尾巴尖洒下。淋湿了雏菊的脸庞,沿着树干不停地流淌,在绿油油的青蛙背上打滚。

解析:

故事转到了大自然中,山间万物是承接雨水的第一站,如树木、花草、野生动物……

镜头拉近,精细描绘了雨水润泽万物的场景:滴滴答,从晶莹的叶片上滴下;淅沥沥,从兔子的鼻尖滚下;哗啦啦,从棕熊的尾巴尖洒下。淋湿了雏莉的脸庞,沿着树干不地停流淌,在绿油油的青蛙背上打滚。质朴优美、简洁诗意、韵律十足的语言更像一首童谣,“滴滴答,淅沥沥,哗啦啦”,朗朗上口,适合轻声吟唱。

棕熊和兔子都面对读者,既有大胆的欢愉又有胆小的惊恐,而青蛙则专注地盯着头顶上雏菊的脸庞。画面非常传神,把动物的表情和性格,以及雨滴的流动滚落清晰地传达出来,而雨滴与青蛙的斑点的融合更有隐蔽性。

这一页传神的是雨滴,让小读者真切感受到雨滴的滑落,并展开联想。四边的留白让眼前的景物融合在一起,就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是一个写实的作品,高度的写真,白桦树夹杂在黑灰色系中很独特。我们可以感受到山中光线的明暗变化,以及三个小动物聚在一起感受雨点的变化与流动及生命的律动。

【第3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6)

原文:雨点落啊落,汇成一汪小水洼。水洼涨啊涨,涨成一片小池塘。睡莲花开,鱼儿游来游去,小蜗牛静坐在池塘边。

解析:

雨水从树林和动物身上来到了地面,积水成洼,洼大成池。在池塘突出的高地上点缀着零星的草木,睡莲亲吻着水面,小鱼悠游在水间,蜗牛闲卧于水边,还把倒影留在水中。小小的生物们各安其所、各得其乐,雨水给生命带来自由和快乐。

挺拔的树干支撑着画面,白色的桦树被随意的笔墨画出道道黑色斑纹,片片水草摇曳在水中,两条树枝从角落中伸进画面,而游来游去的鱼儿让画面有了生气与灵魂。

画面很美,白色的水面,黑色的睡莲与露出的大地点缀在池塘中,点点水花和小鱼及光影装点着水面,让水面熠熠生辉。

【第4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7)

原文:雨点继续落啊落。滴滴答,淅沥沥,哗啦啦。池塘涨啊涨,融入小溪的怀抱中。

解析:

开始出现三个文图分割的画面,三个空白页都在边沿采用了雨线和阴暗的天空,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再次出现了对雨滴的“滴滴答, 淅沥沥,哗啦啦。”的描述。这种回环往复,前后呼应,层层推进的手法,是诗歌中常见的。

雨落池涨,雨水开启新的旅程,一路奔腾,溅起浪花,冲向山下,融入小溪的怀抱中。写得非常巧妙,雨落、洼涨、池溢、入溪,只用几个拟人的主谓词汇,就把池水形态的转化跃然纸上了,水的“性格”依稀呈现出来。水柔性无形,在池塘里是一汪静水,在小溪中化作活水奔流。由高而低,由静而动,由小到大,一路奔腾不息。

白色梯阶而下的水花与平静的溪水形成了一静一动的鲜明对照,而向下横亘在水面之上的树枝分割着水面,棕色小鸟站在上面盯着画外,而下方水中的大鱼探出水面却盯着水面上飞行的昆虫,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没有交集,都是向上而视,聚精会神,让略显空旷的上下画面有了灵动,当然还有树叶和水草点缀其中。

【第5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8)

原文:小溪流啊流,溅起朵朵水花,从山顶奔流而下。吓跑了一只花栗鼠,打湿了几朵紫罗兰,经过一只鹿妈妈,还有第一次在溪边喝水的鹿宝宝。小溪流啊流,经过林中青石,汇入一汪深潭,河床上的青苔真柔软啊,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吧。

解析:

溪水从山崖飞流直下,水花四溅,在山脚下已形成一汪深潭。远处高山峰峦叠嶂,近处流水拾级而下,丛林树木点缀其中,一幅横跨的水墨山水图,倾斜在画面中。有高山瀑布,有潺潺流水,有平缓河床,有空中飞燕,有斑鹿饮水,有水墨丹青,有高山突兀,有丛林林立,有水波粼粼。

两岸植被,溪水润泽,水草丰茂,流动水势惊动了树林中的花栗鼠,打湿了紫罗兰,邂逅了鹿妈妈,引来了飞燕。植被与动物共饮山泉,母鹿教小鹿饮水,充满浓浓的温情,构成自然和谐的一个一个缩影。

花栗鼠和鹿母子身体都以深褐色为主,辅以黑白色,不显得突兀,虽有提色但没有打破静谧深远的自然氛围。

作者还用拟人化手法“河床上的青苔真柔软啊,就在这里歇一会儿吧。”将溪水入潭前的这一过渡展现给读者。这一过程中,坡道由陡峭趋缓,水势也由湍急趋缓。

【第6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9)

原文:溪水汇入湖泊,湖面更加开阔。大鱼游得真欢快啊,凤眼莲舒展着高高的花径,蜻蜓飞过湖面,乌龟静静地浮游,一只红翅黑鹂飞来飞去,忙着在灯芯草间筑巢。

解析:

隐去高山森林,潭水汇入湖泊,湖面变得开阔。大鱼畅游欢快,乌龟浮出水面,蜻蜓点水遨游,黑鹂衔木筑巢,莲花伸展花径,水草摇曳倒影,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缓坡起伏,天空乌云飘浮,湖中生物更为丰富多样,呈现出一派万物祥和之景。从水底到湖面,从湖心到岸边,从陆地到天空,处处可见生命的跃动以及新生命孕育的气息。

本书画面诗意优美高度写实,林中动物和水中生物都不是信笔涂鸦,而是真实的参照,也可以放心地教小朋友认识动物。

红翅黑鹂是美洲黑鸟中最出名的鸟,春天雄鸟羽色翅膀上端橘红色,似大帅的红色肩章,所有的羽毛都呈蓝黑色。每年春夏,雄鸟先飞到河边树梢抢地盘筑巢,等着迎接雌鸟的到来,雄鸟会亮出它们橘红色翅膀色块变化他们的叫声,来宣示领域。这个向下俯冲的黑鹂正在筑巢。

【第7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0)

原文:雨一直下。滴滴答,淅沥沥,哗啦啦。涨水啦,湖水漫溢。淹没了农夫的草场,奶牛陷入了泥泞。

解析:

雨一直在下,湖水漫溢。从这里开始, 还是重复着“滴滴答,淅沥沥,哗啦啦。”雨水的旅程从自然界过渡到了人类文明。淹没了农夫的草场,成群的奶牛陷入了泥泞不知所措,马车淹没到轱辘中央,公鸡惶惶站立高处,乌云布满天空,农舍岌岌可危。雨水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因扰。

雨水虽然光临农场,但没有农夫的身影,用家禽和家畜的反应来面对雨水的危机。

《雨点哗啦啦》出版于1947年,带有当时的绘画风格,有如《小房子》般采用黑白灰为底色,黄色来提色。用简单的水墨和黄、橙两种颜色,远景近景交替交替出现的构图,描绘了一个万物皆有灵,万物皆能享受自然滋养的世界。

作者笔下的雨天,在黑色和灰色之外,配以黄色、砖红色和白色,调亮了雨天的色调,让画面变得多彩、有趣,生动而鲜活。

【第8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1)

原文:湖水上涨,淹没道路。车子停一旁,孩子们坐上小船,划向学校。

解析:

大雨还在下,湖水漫溢,不仅淹没了农场,而且淹没了道路。湖水越过了汽车的半个车轮,被迫抛锚了。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改乘小船划向学校。雨水的困扰却变成了孩子们新鲜、有趣的体验,我们仿佛听见了孩子们的嬉笑声,人与自然的冲突也于此时化解。我们还看见类似《小房子》外景的弧形木栅,一个个打着伞的黑影,踯躅行进在学校门前的路上。

画面中,划桨者黄色的帽子和橙色的花格衫,黄色的房子与橙色的屋顶。这些都提振着画面感,让画面生动而鲜活。

流水的线条很硬很急,波浪的弧线形成巨大的水流,卷起的白色水花点缀在由黑白灰组成的水流中。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好像被卷着朝前走,汽车的主人又在哪里呢?天空中飞来一把伞,这又是谁的雨伞被风卷走了呢?

学校的小房子坐落在一个地势较高的缓坡上,门前两侧被木栅栏围成一个安全通道。房子后身被即可巨大的树木包围着,凸显学校人文的厚重。路边的指示牌被大水冲毁,几根由近及远的电线杆描绘着生活的资源。

【第9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2)

原文:湖水泛溢,归入河道,河水流过小镇,两岸的房屋,错落有致。又穿过一座座小桥。山崖边,水流汇成瀑布,礁石间,垂钓者安然等待,河面上,赛船队伍你追我赶。

解析:

四溢的湖水归于宽大畅通的河道,河面波澜不惊,河下暗流涌动,河道却保持盈而不满的状态。湖水流过小镇,两岸出现错落有致的房屋和嘻逐的人们,一桥飞架两岸天堑变通途。一座铁架筑起是三个平台,傲立山崖之上,俯视激流瀑布。河中小岛现林木,河中礁石激流浮现,片片白帆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爱生活的人们或者站在礁石间或者站在岸边悠闲地垂钩,爱运动的人们你追我赶泛起龙舟逆流而上。

湖水凸显大自然的力量,两岸的人们借此幸福的生活着。成长中的孩子通过阅读,从自然中获取必要的力量,借此促进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界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大自然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滋养和哺育孩子们的精神和情感。

【第10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3)

原文:河流奔涌,两岸工厂仓库林立。河水汇入港口,繁华的都市码头,停泊着各式船只,商船、驳船、货轮、油轮,还有一艘游艇满载着度假的旅客。

解析:

河流载着雨水汇入港口,看到繁华的码头停泊着各式船只。白色的游船上一个游客打着黑伞出现在甲板上,而其他货船都停泊在码头等待。黄色的船身提振着繁忙的港口,所有船只都毫无例外地有着巨大的烟囱,冒着黑色的烟雾,暗示着过去的年代。

一座吊桥跨越东西,相必那是河口。岸边工厂仓库林立,远方高楼隐约浮现,有如空中楼阁,城市隐含其中,这里暗示要穿过城市。

【第11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4)

原文:男孩们跃入水里嬉戏,水下是江底隧道,地铁、汽车来来往往,蒸汽渡轮在两岸间往返,海鸥飞翔,在江面寻找食物。

解析:

这是城市的一个侧景,宽阔的河道从钢铁水泥大桥下穿过,轮船与河道穿行,海鸥在水面飞翔寻找着食物,而江底却有隧道让地铁和汽车自由穿过,一个立体交叉的交通体系呈现出来。这在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却是巨大突破。

一个倾斜的流动的水体,斜插在画面中,有江水奔流之下的气势。巨大的桥墩和露出一角的桥面展现出大桥的雄伟与气魄,两边的涵洞仿佛就在水下与江水共融,而地铁线路又与河水交叉让读者隐约看到水中的地铁涵洞,就像旅游观光带来的刺激。

在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后,作者描绘了一幅更为开阔壮美的画面:一群少年在跳台戏水,享受着那份舒适而清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跃然纸上。

【第12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5)

原文: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告别了沙堤的堡垒,经过灯塔与钟形浮标,最后抵达了入海口。

解析:

海鸥的出现意味着雨水的此番旅行已达入海口,平静的水面,海鸥留恋其中。一幅安详静谧的空间,让我们从城市的宣泄中走出来,重归大自然和谐与美好。

隐去了城市的繁华和江水的奔流不息,进入宽阔的入海口就像一滴水融进湖泊,显得平淡无奇了。灯塔发出的灯光映照在水面,巨大的灯塔沙丘就像一个巨大的龟壳静静地趴在水面。乌云密布笼罩着天空,天地海及建筑形成了大千世界。那座倾斜的塔基又是哪般呢?

这是一个自然清新而又诗意的故事,从高山上的森林开始,引领我们一路跟随雨水,从高山到平地,直到汇入海洋,从自然森林到人文城市。

这是一个文学与科普兼具的故事,从中我们了解雨水完成了积累、扩张、汇入江河,穿行森林与城市,最后抵达大海的循环过程。

【第13画面】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6)

原文:高高的浪花在海面翻腾,犹如张开的手臂,迎接百川归海。几条小拖船,牵引着远洋客轮,正缓缓靠岸。太阳探出了头,雨,终于停了。

解析:

一个远景,天空变得橙黄,雨停了,天晴了,太阳的余晖洒满天空,尽管还有片片乌云。

一艘远洋客轮被几艘拖船牵引着缓缓靠岸,船只归航,游子归家了,追雨的旅程也至此结束。

让孩子们形象了解水循环的自然知识:雨水落到陆地上,经过小溪、湖泊、江河,最后流向大海。江水与海水的融合,浪花犹如大海的手臂,迎接百川归海。

当我们看到生动而深邃的诗句“高高的浪花在海面翻腾,犹如张开的手臂,迎接百川归海。几条小拖船,牵引着远洋客轮,正缓缓靠岸。”时,万物仿佛都回归生命的港湾, 大自然交融的纯净与安宁,才是人类心灵的港湾。

让我们在从科学的角度看雨水循环的过程,当阳光使海洋、河流、湖泊里的水变暖时,水就会变成水蒸气慢慢的上升,上升到空气中形成云层,当云层里含有的小水滴越聚越多时,水滴会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它们会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大的雨滴,雨滴越聚越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的时候,水滴们就会掉下来,降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然后就归结到故事的循环,雨滴去哪儿呀?雨滴汇成水洼,洼涨成池、池涨为溪、溪汇为湖、湖溢归河、江河入海。

【封&底】

关于雨水的自然笔记(带孩子看雨水自然循环的过程)(17)

解析:

这是雨滴一路到达大海的故事,雨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明,这个意蕴深远的故事都会使小读者有所感悟。

这是一场来自1940年代的雨,这场雨为世界贡献了一部凯迪克银奖作品,带来了《雨点哗啦啦》跟随雨滴一路到达大海的故事。书中尽是奇妙的自然之趣,看似平淡无奇的雨中景物速写,仿佛拥有神奇的功效让活跃的小孩安静下来,也能让兴奋的小孩渐渐入梦。原因在于故事从下雨这一自然气象变化讲起,写到自然万物,写到人类社会,写雨水一路欢流汇入大海,写雨天人们的烦忧与乐趣。诗意而优美的画面,完美营造雨天氤氲而明亮的独特氛围。

四、作者信息

阿尔文·崔塞特,191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帕塞伊克,是一位先锋的童书作家、儿童杂志编辑和绘图设计师。他一生共创作50多本儿童读物,总销量超过一百万册,曾获得凯迪克奖。他以独特而诗意笔触烘托绘本意境,创作出多部优美的诗歌绘本。

雷欧纳德·威斯伽德,1916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是一位作家和插画家,凯迪克奖得主。他创作了200多本儿童读物,因与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作品有《小岛》《晚安,月亮》《逃家小兔》等)的合作而闻名。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