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真心,传作文真经。

大家好!又是一年期末到,几家欢喜几家愁。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往往以本为本,习作命题一般都会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改变,有的甚至用的就是教材上的原题。只要我们复习得法,习作的“保底”不成问题。为了让大家清晰地明确教材习作的写作要求,我将结合平时教学的思考,以梳理部编语文教材(下册)上的单元习作的亮点和不足的形式和大家谈谈期末作文复习和考场作文。各位读者可以让孩子对照。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


#第一单元

【主题】

三年级:我的植物朋友

四年级:我的乐园

五年级:那一刻,我长大了

六年级:家乡的习俗

【亮点】

三年级:

1. 观察仔细,清楚具体。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样子、颜色、气味等方面,对所写的植物进行仔细地观察,且描写得清楚具体,让人对植物有所了解。

2. 语言生动形象。大部分习作的语言生动形象,或使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或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在文中加入丰富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按序描写。不少习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描写植物,或按生长规律的时间顺序,或按由远及近或从外到内等方位顺序,或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条理清晰明了。

4.表达情感。不少习作能在文中表达出对所写植物的思想感想,或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等等,使主旨得以升华。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2)

四年级:

1. 条理清晰。大部分习作条理都十分清晰明了,如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描绘乐园,或者在段首设置中心句等,让人一目了然。

2. 主题突出。大部分习作都在开头结尾强调了“乐园”二字,并且能够围绕“乐”字写出在乐园中的独特体验,表达快乐的心情。

3. 描写生动。不管是对乐园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乐园中发生过的“乐事”的叙述,基本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得生动而有画面感。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3)

五年级:

1. 符合习作要求。大部分学生审题正确,能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清楚,习作主题符合要求。

2. 事例真实,情感自然。大多学生都选择了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写,事例真实可信,情感的流露也十分自然。

3.心理描写真实。不少习作能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真实地把“我”长大了的经过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转变与成长,突出“我长大了”的中心。如一篇习作写“我”无心伤害了妹妹后,用了四个“万一”来剖析“我”的内心,把“我长大了”的那一刻呈现出来。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4)

六年级:

1. 选材恰当。大多数习作都能以自己的家乡的传统习俗为内容,写出这一习俗的独特的特点。某位同学选取了湖南老家讨糖的习俗写作,展现了习俗的独特之处。

2.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介绍家乡的某一习俗时,大多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来展开,或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行文脉络一目了然。

3.立意鲜明而深刻。大多数习作都能做到立意鲜明,甚至有的立意高远而深刻。如一篇写除夕的习作,在文末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点明了“和谐”“爱国”的主题。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5)


【不足】

三年级:

1. 通篇堆砌辞藻,缺乏真实感。有些习作大量堆砌优美语句,重点没有落在观察植物上,缺乏真实感,读起来空洞无物。

2. 描写老套,缺乏新意。大部分习作都运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且多是用来描写花朵,缺少有创造性、让人眼前一亮的表达。

3.时间线不符合现实。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其生长过程包括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时间也有其规律性。部分习作没有遵守植物的生长规律,出现知识性错误,也使习作缺乏真实感。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6)

四年级:

1. 开头结尾套路化严重。不少习作都是以列举别人的乐园引出自己的乐园开头,以“这就是我的乐园”结尾,开头结尾处缺乏简练或有新意的表述。

2. 写景缺乏主观感受。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乐园景色时大量堆砌优美语句,缺乏自身对景物的感受,读起来空洞无物。

3. 喧宾夺主,偏离中心。部分习作偏重于写乐园中的快乐回忆,而几乎不提乐园。比如写篮球场这个乐园,只在开头结尾提了篮球场,中间全都在叙述自己学篮球的经历和故事,和“乐园”无甚关系。

4. 乐园没有具体化。习作要求写的是某一个乐园,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把这个地方具体化,比如以“我”的家乡为乐园写作,选了公园、学校、街道多个地点。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7)

五年级:

1. 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习作要求写“那一刻”,不是“那一天”“那段时间”等。另外,还需要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不少习作没有写清楚、写具体是哪一刻发生的事,让人通篇看下来都摸不着头脑。

2. 写“这一刻”的成长经历。部分习作没能抓住题目要求的写“那一刻”的成长经历,即发生在过去的事,而写成了现在“这一刻”发生的事。

3.存在套作问题。不少习作只在开头或结尾处加了一句“那一刻,我长大了”,而内容却和主题毫无联系,既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也没写明“我”是如何长大了。如有习作叙述了从早到晚照顾妹妹的事情,结尾写“就这样,一天过去了……那一刻,我长大了”,有套作嫌疑。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8)

六年级:

1. 不符合习作要求。有少量的习作,要么是根本和“家乡的习俗”没有关系,要么只是把时间定在“春节”“中秋”或“端午”这些节日里,没有描写或介绍“习俗”。

2. 选材雷同。不少习作虽然描写了传统习俗,如除夕吃年饭、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等,却没有凸现自己的家乡在这习俗上的独特之处,这就令得很多作品都“千篇一律”,缺乏家乡特色。

3.重点不突出。有的习作,在介绍家乡的习俗时,面面俱到,如写家乡端午的习俗,“插艾叶”“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等等都详细介绍,但行文没有重点。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9)


#第二单元

【主题】

三年级:看图画,写一写(放风筝)

四年级:我的奇思妙想

五年级:写读后感

六年级:写作品梗概

【亮点】

三年级:

1. 观察细致,图文相符。大部分学生观察细致,从做准备到风筝起飞,详细地介绍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清楚地写出了图意。

2. 详略分明,主次有别。大部分习作都能分清人物的主次以及内容的详略,详写两个男孩的风筝起飞到飞高过程,略写女孩和一家三口放风筝、天上的风筝,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 内容丰富,画面生动。不少学生能在观察图画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对话、神态,进一步丰富故事内容,把故事写得生动而有画面感。

4. 运用修辞,语言生动。不少习作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老鹰风筝比作警察,使语言生动形象。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0)

四年级:

1. 想象大胆合理。大部分习作能结合现今的先进科技,从实际出发,对所想发明的东西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

2. 发明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想象发明电子书桌,在电子书桌装上感应装置和电子设备,全方位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发明具有实用性和和可操作性,让人眼前一亮。

3. 条理清晰。大部分习作条理都十分清晰,“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功能……”等表示顺序的词语经常出现,清楚地将笔下所描写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1)

五年级:

1. 符合习作要求。大部分习作都能先简单介绍原作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联系生活实际,或引用原文语句。

2. 感想真实深刻。 不少习作能够紧扣原作生发感想,或连用问句,或将现实中的人物和书中的主角作对比,或引经据典等,写出真实深刻的感想。如写感悟到原作的主人公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将现实中遇事容易放弃的“我”进行对比,突出“坚持”的重要性,感想真实深刻。

3.中心明确突出。不少习作能选择一两点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来写作,中心明确而突出,全文也紧扣中心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2)

六年级:

1. 能抓住重点。大多数学生在写作品梗概时,都能抓住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如有一篇写《老人与海》梗概的习作,能以简要的情节来塑造老人圣地亚哥“硬汉子”的形象。

2. 语言简洁。大多数习作都能紧扣原著,令“梗概”的情节比较完整,且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明了,从而让读者能迅速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3.能突出主要脉络。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不过于纠结细节,符合抓“主干”去“枝叶”的习作要求。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3)


【不足】

三年级:

1. 图文不符。部分习作未能根据习作要求描写图画的内容,所写内容与图画内容有出入,如写两个男孩放的是蝴蝶风筝,女孩手里拿的是燕子风筝,图文不符。

2. 详略不得当,主次不分。有些学生花了大段笔墨描写图中的春天景色,或一家三口放风筝的过程,而略写两个男孩放风筝的经过,使得习作详略不得当,主次不分。

3. 缺少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些习作没有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缺乏细节描写,所写故事缺少趣味性和新意。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4)

四年级:

1. 不符合习作要求。习作要求写一件“我”想要发明的东西,部分学生或写成了设计的东西,而设计不等于发明,或写成了发明多件东西,或写成了想象故事,而不是介绍发明的东西,不符合习作要求。

2. 内容消极。部分习作表达出不劳而获或用主观意识来控制现实的想法,内容消极。

3. 想象不够大胆。发明的意思是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部分习作所写的发明与现在有的东西差别不大,没有创造性,想象不够大胆。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5)

五年级:

1. 文体不符。习作要求写读后感,有些学生写成了推荐一本书或书评。如在开篇就写“我推荐的书是……”“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接下来都在写这本书的亮点,俨然写成了推介书。

2. 重点没有放在“感”上。读后感的写作重点在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对于书中主要内容要简述概括,不少习作或大篇幅介绍原作,或简述原作内容后直接联系生活实际叙述,只在结尾简单地写一下感想就结束全文,没有重点去表达自己的感想。

3.中心不突出,主题不明确。不少习作在表达感想时,泛泛而谈,把自己所想所感都一一写下来,漫无中心,主题不明确。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6)

六年级:

1. 不符合习作要求。本单元是写作品的梗概,而有部分学生却写成了“读后感”或推介书。

2. 条理不清。有些学生所写的作品梗概思路有些混乱,条理不清晰,难以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或了解得有偏差。

3. 情节不完整。如写《水浒传》这一名著的“梗概”时,有的学生只单独列举几个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而草草了事,令得读者对《水浒传》了解不全面,甚至会有偏差。

4.主题不明确。少数习作虽能概括出作品的主要情节,但是没有体现出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

部编版语文第6单元习作(部编本第一二单元习作全梳理)(17)

【原创声明】原创文章,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