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3年晋封懿嫔。

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

1857年册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载湉(光绪帝)继咸丰大统,两宫再度垂帘听政。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甲申易枢”恭亲王被罢免,于是慈禧开始独掌大权。

从早期这样一路晋升的人生中不难看出慈禧是个有本事的女人,她荒唐可笑但又并非一无是处,但在大多数后人眼中慈禧是历史的罪人,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让清政府同其他侵略国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由盛转衰与她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她的奢侈无度更让人大为震惊。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1)

在一次慈禧太后出行中(去奉天),在其专列中,专门有一节车厢是盛衣服的,至少有二千多件。而这只是她衣服总数的三十到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差不多有六到八万之多,假设每天穿一件,大概可以穿198年。慈禧太后每过一段时间,就把自己的这些衣服拿出来看一下,具体看法是让太监拿着一个托盘,每个托盘放着3件衣服,一一走过,慈禧太后看到自己中意的衣服,就会翻几下。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去奉天的时候会带上2000多名太监伺候了。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2)

据说裕德龄第一次见慈禧太后的时候,慈禧太后披着一件披肩,这件网状披肩由3500颗珍珠制成,每颗珍珠都如金丝雀蛋般大小,色泽相同,光泽圆润,披肩的边缘还缀满翡翠饰物。大概需要700万两白银。

宫中专门有一群为她做鞋的太监和宫女。平均每天都有两三双鞋送到慈禧太后面前。每双鞋用时一个月,每双鞋上又缀有珍珠,少则七八十颗,多则四百多颗。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3)

一双鞋子从设计到成品,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一双鞋子的使用寿命往往不超过3天,甚至有的鞋子慈禧看都没有看一眼,就被放进了“鞋库”。鞋库的工人在保存时还会给鞋子编上号,附上设计图纸一起保存,下次慈禧想穿时,他们就能很快找出来。

慈禧对鞋、袜子是一点儿也不能委屈,稍微不合适就会浑身难受。所以,老太后的袜子必须是纯白的软绸子,但是绸子是没有弹性的,这就需要工匠把袜子做得刚刚好合脚。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4)

这个制作过程中,最困难就是缝合,脚背上的那一条缝合线,必须像脊梁一样的笔直,不松也不紧,要能好符合脚背的形状,否则袜子就容易在脚上滚来滚去,这是老太后绝对不能容忍的。

缝合以后,还要绣上花掩盖这条线,这样一来,一双袜子所花费的工夫就大的去了。但是,无论袜子多么精致,老太后也只穿一次,绝不穿第二次。算起来,每天至少要换一双新的。

宫里最能干的绣工也要七八天才能绣一双,算下来一年要用三千个绣工,来专供老太后穿袜子,再加上采买、原料、工匠的膳食起居生活等等,光袜子一项,老太后一年就需要一万多两银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当古代穷人还在为一碗米发愁时,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清朝就已经出现了满汉全席这样的饕餮盛宴。

据历史文献《宫廷琐记》记载,慈禧太后每天的饮食结构大约如下:猪一头,羊一只,猪肘子五十斤,鸡一只,鸭一只;粳米三斤,紫米一斤,江米三斤,面粉十五斤,麦粉一斤,荞麦一斤,芝麻二两:核桃四两,蜂蜜八两,松子仁二两,鸡蛋二十八个,干枣八两,白糖两斤,新鲜蔬菜十五斤。此外还有燕窝鱼刺,银耳海参等山珍海味等无限供应。

仅专门为慈禧个人烹煮饮食的寿膳房便有一百零八间,一共分为八个院落一百二十八位厨师。

更有人为了讨好慈禧大量进贡山珍海味为她享用,当清晨,京城外的百姓为了生活走出家门赚一口饱饭时,慈禧的一百二十八位厨师也起床了,先是从宫中内务府中取来今天做菜的名录,再取来原料开始烹煮慈禧的晚宴、午膳和早膳了,一些需要长时间烹煮的菜还需要提早一天或是十几天进行准备。

较为熟知的名菜就有“火芽银丝”,这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上的一道菜,慈禧晚年爱吃肉却又牙口不好,便发明了这么个办法,将肉塞进直径仅2毫米的豆芽里,这道菜不仅费力更费时,必须选取新鲜细嫩的绿豆芽,粗细均匀,不弯不破,几斤的豆芽只能选出一二两合格的,把豆芽掐头去尾,再用银针掏空豆芽内部的筋,将剁好的肉馅塞进去,过程中豆芽也必须保持完好,最后用热油浇熟。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5)

火牙银丝

裕德龄曾经记载慈禧的饮食:每天有两餐是标准的正餐,在这两次正餐上需要有一百多碗菜,除掉这两次正餐还有两次小吃,虽然小吃不会像正餐一样富丽堂皇,但皇太后绝对不会过分随便,虽然是小吃也有20个菜,平时总是四五十个菜左右。

按照正常人类的饭量来说,吃一餐后肯定吃不了这么多东西,太后吃剩的东西只能是丢掉或者是被伺候太后的宫女和太监们享用。

作为晚清帝国的掌权者,慈禧对散发着金色光泽的东西情有独钟,她最爱吃金色鲤鱼,吃金色鲤鱼的时候,必须有两名宫女,通过三次净手将鱼肉一块一块地去掉鱼刺,然后再送到太后的口中。

据说有一次一名宫女因为疏忽,鱼肉中有个小刺没有拔干净,便送到了太后口中,太后被鱼刺卡到了,就把这个粗心的宫女下懿旨赐死。

除了金色鲤鱼之外,慈禧太后对鸭子的爱好也是非常著名,尤其是御膳房做的清炖肥鸭,这道菜做起来非常复杂,先将鸭子洗干净,然后加调料装进罐子,用小火蒸三天,费这么大劲做好的美食,慈禧太后却只吃几块鸭皮。

《宫女谈往录》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讲述者是一个13岁进宫的宫女荣儿,她在紫禁城中工作了8年,服侍的主子正是——慈禧太后。

慈禧晚年住在储秀宫。

在书中是这样描述储秀宫的格局:“储秀宫是五间的结构,分为三明两暗,三个明间是老太后燕居的地方。正中间的一间,设有正坐,是为了接受朝拜用的。储秀宫内正间跟卧室连接,等于是卧室的外间,经常放些卧室用的零碎物件,如油布、水壶之类。”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6)

尽西头的一间,是她的卧室兼化妆室。靠北墙西头有一铺炕,炕上第一层是毡子,上铺三层以黄缎精制的厚褥子,褥单上是绣着金龙和绿云的飞龙,炕上的被褥都是按季节按制度更换的,如冬天要铺三层垫子,夏天铺一层垫子,临窗东南角有一架梳妆台,这是老太后最心爱的东西。

“西面架几的匣子里,盛着老太后心爱的首饰。这屋里跟其他的宫最大的区别,是在老太后睡觉的床头,靠着更衣间北面的扇,是一面透明的大玻璃,老太后睡觉是头朝西的,在炕上一歪身,把帐子一掀,就能洞察到外头的一切,这就是老太后精明的地方,不管任何一点小事,老太后也要心明眼亮。"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7)

她饭后不喜油腻,也不喜爱熏香,屋内不点香,偏用新鲜的瓜果供上,闻这自然清新之气,据说她最喜欢的是香蕉的气味,但又不爱吃,香蕉本就属于改良型水果,加上产地偏远,其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大量的水果被浪费,只为闻一阵清香。

在慈禧太后的卧榻,整架的金丝楠木制成床,布置的富丽堂皇,床上铺一层毛毡,毛毡上还有三层厚厚的褥子,均用黄缎制成,褥子上面放着软绸被单,颜色各不相同,上面再蒙上黄缎床罩,绣着绿云金龙。慈禧的枕头很多,刺绣精美,白天都放在床上。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8)

另外还有一个枕头,枕芯装的是茶叶,慈禧经常使用它,认为可以明目。此外还有一枕,式样特别奇特,长约十二寸,中间有一个三寸见方的洞,枕芯装的都是晒干的花瓣。慈禧睡觉时把它放在耳边,说是可以听到声音。

慈禧早上8点上朝,她起床要花5个小时,所以凌晨两点左右,宫女们就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有的烧水,有的泡茶……

凌晨三点,天还没有亮,宫女谨慎小心地拉开了窗帘,然后一群人整齐有序地跪在地上,异口同声地说“老祖宗吉祥”,一直喊到她睁眼,抬手示意才敢停下来。

这是起床的第一步“睁眼”。

紧接着,进行第二步热水敷手。

慈禧很注重保养自己的双手,宫女捧着浸热拧干的毛巾,包裹住她的双手,然后放进脸盆的热水里。

如此反复四到五次。一盆水只用一次,宫女们有人把用过的水端出去,又有人端来装有热水的脸盆。

第三步是洗漱打扮,洗脸也可以说是热敷,长时间用热毛巾放在额头和两颊处,减少皱纹。

然后宫女们有的给她穿衣服,有的给她穿鞋子,还有的为她上妆,擦粉,抹胭脂,描眉毛,直到她满意。

第四步是重头戏梳头。慈禧的太监李莲英有一手梳头的绝活,他梳出来的发型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如喜鹊登枝。

而要梳出这些造型,是相当耗费时间的,于是,他给慈禧梳头时,总是和她聊聊八卦,为她解闷,甚至费尽心思讲笑话以博慈禧欢心。

最后一步,太监会送上烟枪伺侯慈禧吸上几口,然后喝杯人奶奶茶,就开始享受丰盛的早餐,主食营养粥,搭配上20多种膳食,极尽奢华。

这一波操作下来,慈禧终于戴上凤冠坐轿启程,上朝去了。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9)

慈禧出⾏,禁忌太多,⽐如:必须要挑选⼀个黄道吉⽇,七不出门,⼋不归家,⼗三⽇忌出远门,每⽉的初五、⼗五、⼆⼗五都不能出远门,更不能在外住宿。

慈禧出⾏,沿途⾏⼈等尽皆回避,是凡站着的,靠近慈禧⼀⾏的⼈皆是“刺客”,可以格杀勿论。

慈禧晚上睡觉的时候,⼤内侍卫共分外中⾥三个圈⼦,对她进⾏“⽴体”的保护。最外的圈⼦是神箭⼿,中间的圈⼦是暗器⾼⼿,最⾥⾯的圈⼦才是擅长近战的武功⾼⼿。

慈禧太后晚上睡觉,⾮常忌讳夜枭(猫头鹰)的叫声,故此,专门有⼏个⼤内侍卫⽤⽵筒⾥的吹箭,悄悄地射杀栖息在附近树顶上的夜枭。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10)

慈禧太后每一次出行,都需要32名銮舆卫轮流抬,十六个壮汉为一班,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彪形大汉。为了让太后坐的更舒服,在遇到崎岖的路时他们还要想尽办法保持平衡,给太后绝佳的体验。 清朝规定,三品以上的京官一律带“四人抬”进京,“八人抬”出京;外省诸侯取“八人举”,诸侯下属取“四人举”;钦差大臣以超过三品,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乘坐的轿子,多达10人,甚至30人。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这样的慈禧太后你听过吗)(11)

后记

作为女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作为政治家,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 作为统治者,她是一个卖国求荣的人; 作为历史人物,她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她,就是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