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

正德七年(1512年),是山西代州人李福达人生的关键转折。

这一年,作为西北一带弥勒教领军人物,他的人生事业达到了巅峰,他手下已经有数千部众,在陕西一带起事,声势浩大,占领了鄜卷、洛川等州县,后来甚至西北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号称中华第一关的潼关也被李福达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2)

站在潼关城塞上的李福达本可以展望更好的未来,发出几声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那北京朱重八可以坐的位置,他李福达也可以坐得。

但李福达在潼关城楼上却产生的是另一种想法。

够本了,他李家祖祖辈辈都是弥勒教徒,干的都是造反的卖买,但李福达今天所站的位置,注定是他家族事业的最高顶峰。

2

山西徐沟县有一位乡绅叫张宾,在徐沟县以乐善好施著称,人缘名声都很好,但张宾平生却有一恨,三十年前家中独子张寅幼年被人贩所拐,多年打探毫无音信。眼看人过半百,家中虽有闲财余米,但却无人送终,独有张宾和八十老父张铖,孤苦无依。

有一天,却有一三十多岁后生来到张府,热泪盈眶对着张宾磕头喊爹,说他就是当年被拐走的幼童张寅。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3)

张宾父子喜出望外,心中虽有疑惑但很快打消,此生年龄相貌都和当年失散的儿子都很吻合,重要的是如果是假冒,定为钱财,但此生出手豪阔,据说是养父母为山西五台县巨富,根本就不像贪图张家家产而来。

张宾很快认下了这个儿子,并让张寅重新入了张氏家谱宗室,随后张寅的三子一女也接了过来,一口一个爷爷太爷爷让张宾父子心里别提有多舒畅,张家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张铖张宾父子后来相继过世,张寅病榻前养老送终、端药喂粥到极为孝顺,给两位老人辞世前带去最后一丝温暖。徐沟县的人们都感叹张宾前半生积德,最终上苍见怜,把儿子还了回来。

张氏父子死后,张家家财自然也归了张寅,没有人有任何异议。

如果不出意外,张寅在徐沟县当一个阔地主,逍遥下半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张氏父子死后,张寅又做了一个决定。

他在徐沟呆腻了,要去北京城玩玩。

此时,他的名字叫张寅。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4)

3

进了北京城,张寅很快就混出了名堂,一来他手里有银子有钱能使磨推鬼,二来多年来他潜心修“道”,练就了不少道家的高超绝技,是名练丹好手,连黄白术(就是把破铜烂铁变金子)这样的高超炫技魔术也熟练掌握,所以他很快他搭上了武定候郭英这条线。

这郭勋当时是嘉靖年初最有权势的政坛风云人物,郭勋是明帝国开国名将郭英之后,随后郭氏三代与皇室联姻,本就是勋臣国戚,而郭勋又在嘉靖上台后做了最大一笔政治投资,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坚议礼派,即支持给新皇帝他爸他妈加尊号的代表人物。一举成为嘉靖皇帝身边的红人。

张寅不仅很快搭上了郭英,还成功的把女儿嫁给了郭勋,成了武定候郭勋的岳父。

手头有钱,上头有人,想不做官都难。

于是在郭勋的帮助下,张寅花了大笔银子,被委任有为山西太原卫指挥使(相当于今天的太原军区司令员),成为了明廷三品武将,执掌数千部属。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5)

张寅风风光光去太原卫上任去了。但到了太原卫没几天,一天家丁通报说是有故人来访,张寅开始还以为是徐沟县的熟人,就让家人领了进来。

那人贼眉鼠眼满脸堆笑,开口七个字就让张寅如掉冰窑。

福达兄,别来无恙。

4

那人叫薛良,是李福达山西代州从小相熟的一个老乡,在太原街头碰见了新上任的太原卫指挥使张寅,一眼便认出了这就是他的老乡李福达,据薛良供述,他随后上门认老乡,心中指望拿做了李福达的把柄,能敲李福达也就是张寅一大笔银子。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6)

谁知这李福达比他还黑,明里好吃好喝招待,暗里却指使家丁要谋害薛良,薛良在张府好东西吃多了拉肚子半夜起身听见了李福达家丁泄露的计划,夺命狂奔出张府,却正巧在街头撞了太原知府的驾,就道出了这一惊天大案。

对方是比自己官阶还高一级,还是太原军事一把手,但这位太原知府一点没客气,第二天清早就率人抄了张府,把张寅捉拿归案,对此案深入的开展了调查,效率很高效,很快找到了李福达以前的故人,均指证太原卫指挥使张寅就是十多年前威镇山陕一带的弥勒教众首领李福达,连张寅本人最初也承认自己就是李福达。案子迅速的办成了铁案。这件事成了太原人人皆知的八卦,皆感叹李福达瞒天过海的本领实在太高。

虽然后来史料口口咬定当初这是板上钉钉的铁案,但细想下来其实疑点重重,一是张寅非一般平民当时已是朝廷三品大员,仅凭一个流氓无赖一面之辞,太原知府迅速的做出此动作根本不合常理,到极像事先有预谋的下套,二来证人供述中李福达身上的特征朱砂痣、龙虎形纹身等体貌特征结果身上张寅都没有,第三张寅不仅有在徐沟县有户籍,而且在山西五台养父母张子真也有名册。同时调查人员在崞县又发现了李福达的坟墓。同时后来的调查也证明了当初太原知府找的证人和张寅都有过节。

此案说来其实也是疑点重重。

案子转到了山西按察使徐文华手中,而此时张寅突然翻供(据说是郭勋给他递了消息,必须翻供),称是太原知府当初屈打成招,拒不承认自己是李福达,但徐文华不予采信,维持太原知府、都院(相当于今天的纪委)的认定,并将案子送到布政使李璋和巡按御史张英手头,李、张二人准备按徐的认定结束定案,上报朝廷。

但就在案子要报上去的时候,山西地方出现重大人事变动,徐文华调进了中央做了大理寺少卿,接他任的山西按察使李钰却并不想独自承担这个烫手山芋,提出和与山西巡抚毕昭重审此案。

毕昭的审查结果却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张寅就是李福达,薛良系诬告,判张寅无罪释放,薛良流放边镜。

但很奇怪的是山西巡抚大人的判决书却没有得到执行,张寅就这样一直被关了近一年,毕昭退休后,新的山西巡按御史马禄和山西巡抚江潮又重新对此案提起审查,重审的结果又翻推了毕昭的认定。

不仅如此,马禄还抛出了重磅消息,武定候郭勋为了捞老丈人,亲自给其书函,要其徇私舞弊放过李福达,并将此信置于公堂。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7)

案子再次成了铁案,送往朝廷,并且朝廷言官纷纷就郭勋捞人一事对其进行弹劾,嘉靖皇帝批示李福达及子处斩,妻女配功臣为奴,财产没收,并面斥郭勋令其反省。

如果你认为这件案子看起来可以盖棺定尸了,那么你错了。

更大的暴风雨还在后面。

5

众所周知,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个皇帝是白捡来当的。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8)

大明帝国这家原本是他堂哥朱厚照当家,结果朱厚照(明武宗)是位顽主,天天皇帝太监酒家女,三十来岁就玩废了身体撒手西归没儿子。江山便宜了在湖北当王孙的朱厚熜。

但这个皇帝也不是白捡的,从还没跨进北京城,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臣告诉他,要当皇帝,先得改认死了好多年的明孝宗朱佑樘当爹,而他爹兴王朱佑杬从今往后他只能叫叔叔。

但朱厚熜说不,他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给别人家当儿子的,我爹还得是我爹,我妈还得是我妈,而且皇帝他爹他妈是啥待遇他爹他妈就得是啥待遇,因为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给死人当儿子的。

这场嘉靖年间最大的政治闹剧持续了整整三年,现在的读者或许会认为,不就一个称号的问题,至于吗?

但对于双方来说,这是底线问题,特别对于嘉靖皇帝朱厚熜来说,这意味着到底是站着把皇帝这个职务当了,还是跪着把皇帝这个职务当了的问题。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9)

他朱厚熜虽然是乡下人进城,但他不能让京里那帮老头给欺负了。

规矩不是总由老炮儿们来规定,现在是他朱厚熜的江山,规定得由他订。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0)

最初他孤立无援,但很快有了盟友,张璁、桂萼两位文人火中取粟跳出来为他担当了文化打手、道德顾问。

这二人背叛文官集团一度千夫所指,一度差点被护礼派文人们在朝堂上公开围殴打死(明代文人特爱干这死),这时候任左军都督掌团营的郭勋出面,保障了二人人身安全,成为了议礼三人组。

这场大闹剧最后的结果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胜出,向世人宣布他是来北京当皇帝的不是给死人当儿子的,他爹仍然是他爹他妈仍然是他妈,皇帝他爹他妈啥待遇他爹他妈啥待遇。

而护礼派领袖当初扶立朱厚熜的老炮儿杨廷和灰溜溜的退仕回家。其他众人打屁股的打屁股,丢乌纱的丢乌纱,一败涂地。

大礼仪风波刚平息,张寅案又摆在了嘉靖皇帝案头,他皱皱眉头,厚厚的案卷里的其实案情他并不关心,他敏感的神经看到,卷宗里有一把刀子。

那把刀子对准的是刚助他成功站着把皇帝当了的功臣郭勋。

而想撕的是他嘉靖皇帝刚树立起来的威风和面子。

所以,不管张寅是不是李福达,张寅都不能是李福达。

6

很快郭勋的授意下,张寅的儿子张大义到刑部鸣冤,状纸转到都察院,都察院摞之高阁,反到是参劾郭勋的本子在朝堂如潮水般涌来。

三司拒不重审此案,嘉靖皇帝下诏,由锦衣卫镇抚司提审此案。

文官们又出来反对,由皇家卫队审案,明显干预司法有违祖制,嘉靖皇帝说,你们不让我的皇家队卫干涉此案,那好,三法司会审吧。

三法司会审,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司法机构联合会审办案,这是全国性的大案要案疑案才享受的待遇。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1)

三法司会审的结论很快出来,确认李福达与张寅是同一人。

嘉靖看到结案报告摇头,说还是没审清楚,三法司会审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九卿圆审。

九卿圆审就是在三法司的基础上,加上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把手聚集一堂 ,召开帝国部长级别的案审会。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2)

九卿会审,结论和三法司会审的结果没有区别。

看到结果嘉靖皇帝暴跳如雷,表示要亲审此案。

首辅杨一清急忙劝阻,嘉靖才作罢,让九卿再次会审。

第二次会审,结果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但主持此次九卿会审的刑部尚书颜颐寿觉得如此还是拿同样的结案报告上去,老板朱厚熜估计能当场把他廷毙喽,于处罚意见上减轻了对李福达的判罚,碟刑改为斩决,并取消了连坐。

这样的结果仍然让朱厚熜拍案几骂娘,他大骂九卿官员官官相护朋比为奸,下令把所有办理此案的官员,太原知府、山西巡按御史马禄、现山西巡抚江潮、包括当初判张寅无罪的已退休山西巡抚毕昭全部进京,配合调查。

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能所有的官员都知道了皇帝其实想要的是什么结果,第三次九卿会审,刑部尚书颜颐寿拿出了一个和稀泥的结果,而且颜尚书提出的观点竟然和几百年后的法制思维惊人一致:

既然经过十多次的审迅,都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李福达就是张寅张寅就是李福达,那么从疑罪从无的精神,应该判决李福达无罪。

这明显是给双方下台阶的一个最好办法。

这样的结果,依然遇到了朱厚熜的否决,九卿会审,帝国最优秀的九大部长坐在一起最终没能把一起普通的刑事案审出个所以然来,要你们丫吃干饭的,不行,给我再审,得审出个结果喽。

好吧,要结果,那就按有结果的审,九卿第四次会审,结果和原来一样,李福达就是张寅。

嘉靖大怒,革了刑部尚书颜颐寿职,但让他戴罪重审。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3)

再次会审,结果没有任何改变。刑部尚书颜颐寿被逼得要发疯,几次提出辞呈,嘉靖皇帝不批,这事不了结,谁也别想逃脱干系。

九卿再审,依然不变的结局,故事陷入死结。

皇帝绝望了,他抛开三法司、九卿,让他身边的锦衣卫进行了一次重审。

结果竟然和九卿多次会审的结果一样。

嘉靖皇帝气得差点吐血。

嘉靖皇帝发了狠,随即他发动了空前的大清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所有的正副长官全部获罪免职入狱,原山西巡抚马禄入狱,其它涉案官员谕旨待罪。

因为一起案件导致司法系统三大部门一把手全部下课,在这中国封建法制史上是唯一的一宗。

嘉靖皇帝让张璁执掌都察院、桂萼任刑部尚书,另一位议礼派方献夫任大理寺卿,议礼派全面执掌了三法司。

嘉靖皇帝让有了新当家的三法司再次会审此案。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张寅是张寅,李福达是李福达,不是一个人,之前的判断是错案,原因还是三法司相关人员串通一气企图冤枉郭勋,案件不过是大礼议闹剧的延续。

张寅无罪释放,薛良处死,相关涉罪官员无论罪轻罪重,先到锦衣卫领廷杖一百,再移交相关机构法办,三法司约有五十余名重臣获罪遭罚,被廷杖及狱中至死十余人。一直到嘉靖十一年,这些官员才被开始赦免召回起用。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4)

随后,嘉靖皇帝还将此案诏渝及狱词汇编成书两卷《钦明大狱录》,成为明帝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司法解释,以防止他的继任者们翻案。

张寅官复原职,得以终善。到是后来郭勋自持功高骄横无礼,最终惹怒了朱厚熜,在嘉靖二十年的时候获罪下狱,死于狱中。

7

李福达到底是不是张寅,这已经是历史注定无法揭开的迷案了。

后来嘉靖四十五年的时候,四川有大盗蔡伯贯被官府辑拿归案,他说自己是李福达的孙子李同的徒弟,后来这位李同也被缉拿归案捉拿并砍了头。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5)

李同是李福达的孙子,但李同是不是张寅的孙子呢?没有再多进一步的考证

后来清人张廷玉编辑的《明史》以此认定李福达就是张寅,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史料证据,夜狼认为也是不严谨的。

而且后来万历朝的两大执宰高拱和张居正虽然斗得死去活来,但在李福达案上却持统一意见,皇帝是对的,是大臣们集体犯晕乎,此案不能翻。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6)

这个迷底,再没有人去揭开。

历史,呈现给我们的都只是政治的真实,义理的真理,而不是事实的真实。

《夜狼文史工作室》拍案惊奇系列 主期主讲:夜狼啸西风

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嘉靖皇帝罢免五十余位高官)(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