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大将,死后都有谥号:关羽谥壮缪,张飞谥曰桓,马超谥曰威,黄忠谥曰刚,赵云谥顺平。

这里面,张飞的“桓”无疑是最好的美谥,马超、黄忠的“威而刚”也不错,赵云的“顺平”就差点意思,而关羽的“壮缪”则历来争议最大。

五虎将的前世(从五虎将的谥号说开去)(1)

关公

接下来,我们就沿着历史的脉络,来谈谈五虎将的谥号问题。

一、谥号的由来及变迁

谥号是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去世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的“盖棺定论”。谥号文字简短,有褒有贬,历代许多掌权者为求死后不得“恶谥”,而自我进行约束,实在是中国古人一个伟大的创举。

谥法始于西周,不仅在中华大地流传,而且广泛通行于日、朝、韩、越等汉字文化圈。

谥号制度的形成,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起于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时。至于周初的文、武、康、成诸王,一般认为是自称,但已有谥法的影子。王国维先生根据金文考释,得出谥法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时期,这一说法近来也比较受认可。

谥法成熟后,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执行还是比较严格的。但秦一统后,祖龙认为谥法乃“子议父、臣议君”,因此废止,自称始皇帝,子孙称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一系。可惜的是,秦二世而斩,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法,秦始皇创立的这一制度倒成了翻译外国帝系的捷径。

五虎将的前世(从五虎将的谥号说开去)(2)

秦始皇

谥号自创制至唐初(中间除秦外),一般作为帝王的称呼 ,而且有明显的识别性。如汉武帝,一听就知道是开疆拓土的千古一帝(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疆曰武,肃将天威曰武)。而隋炀帝一听就知道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二、谥号的滥用及以庙代谥、年号称帝

但到了隋唐,谥号开始滥用,譬如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追谥),这要叫起来,唐文武大圣大广帝,不听着跟任我行似的?

所以自隋唐始,皇帝称庙号,这就有了唐宗宋祖的说法。

庙号是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而之所以最初称皇帝不用庙号,是因为在隋之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仅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配追庙号。譬如两汉共二十九帝,得配庙号的却只有九人。

其实严究起来,庙号的泛滥起于三国(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一方面谥号变长,一方面庙号人人有份,所以以庙代谥顺理成章成为史家选择。

但一切东西流行的时间长了,就慢慢变味了。庙号本来就高祖、太祖、文宗、武宗那几个,后来的皇帝想变个花样,先是把谥号偷换成庙号,譬如睿宗、穆宗,明显就是用谥号代庙号。后来,这样也不行了。本来开国之君才可以称祖,但有一些杠头,如朱棣就要称成祖,玄烨就要称圣祖。

五虎将的前世(从五虎将的谥号说开去)(3)

孙权

怎么办呢?史家发现,起于汉武帝时期的年号,原本一帝几换的,如孙权就有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一大堆,但到明代中后期,一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所以明清时期的皇帝,多称年号了,庙号和谥号反而不知名了。像爱新觉罗·弘历,多数人只知道他的年号乾隆,庙号清高宗反而知道的人少,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知道的就更少了。

三、五虎将的谥号释义

回到五虎将的谥号。

张飞谥号为桓。桓是什么意思呢?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无论从哪一条来说,都算是美谥。

五虎将的前世(从五虎将的谥号说开去)(4)

张飞

马超谥号为威。猛以刚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服叛怀远曰威,强毅执政曰威,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蛮夷率服曰威,信赏必罚曰威,德威可畏曰威,声灵震叠曰威,庄以临下曰威。一方面肯定马超的刚猛果敢,另一方面也隐有刑罚过重的警戒意味在内。

黄忠谥号为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刚字用在老当益壮的黄忠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

赵云的顺平谥号就有点问题。按谥法,慈和遍服曰顺,慈仁和民曰顺,柔质慈惠曰顺,和比于理曰顺,德合帝则曰顺,受天百禄曰顺,柔德承天曰顺,德性宽柔曰顺,淑慎其身曰顺,德容如玉曰顺,克将君美曰顺,好恶公正曰顺,德协自然曰顺。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顺平二字,说白了就是个无功无过的老好人,这要用在太平文臣身上还不算什么,用在一个武将身上,总觉得有点低级红、高级黑的成份在内。

五虎将的前世(从五虎将的谥号说开去)(5)

赵云

关羽的壮缪谥号则要特别另出一则来解释。

四、关公壮缪谥号的争议

将关公谥号独开一条,实在是因为其争议太大。

关羽得谥壮缪。按谥法,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这壮字还算有褒有贬,缪字则咋看也不是一个好谥。

我们查一下三国志,魏国的张郃、徐晃、文聘、许褚、庞德、桓阶、邓艾、曹休都谥为壮。这些人有两个特点:都是当时镇守一方的大员,都亲历战阵、死于任上。结合我们现在所说的“壮烈牺牲”来看,这个壮字多少有点殉职的意思。

那么这个缪呢,有解释说是穆的通假。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穆当然算好谥。

五虎将的前世(从五虎将的谥号说开去)(6)

谥号

这样说的理由有二:

一是《三国志》在五虎合传里说:“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这“以为荣”怎么能是恶谥?况且,后来关公成神,那个“缪”字也没有改变: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二年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赵昚于淳熙十四年又给关羽加了两个字,变成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说是恶谥难道古人集体眼瞎不成?

二是《说文解字》中对于“缪”字的解释有这样一句话:“枲之十絜也。枲即麻也。十絜犹十束也。亦叚为谬誤字,亦叚为谥法之穆。”这明确说缪就是穆的谥法通假。

这就越来越糊涂了。不知诸位有何感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