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童年的消逝作者:[美]尼尔·波兹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童年这本书的第14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童年这本书的第14页(律茶书屋037童年的消逝)

童年这本书的第14页

书名: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

未来一定会有相当多的人因为在童年时受到短视频、电子产品的影响而使得无法进行较为深刻地思考并且获得稳定的情绪。这其实是一种“历史潮流”或者叫“文化必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训练大脑的思考能力和专注能力而言,“读书”依然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好的渠道,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较长时间内专注于内容集中逻辑连贯的文字阅读”。所谓知识应当是连贯的,成体系的,否则只能叫知道,不能叫知识。这也是书中提到的“识字的半文盲”概念的由来。

作者对于传媒形态的警惕在另一本书《娱乐至死》当中已经表达得非常深刻,在这本书中其实侧重点在于传媒形态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但是因为写作思路更偏向于学术研究多一些,我感觉整本书的重心是不够解渴的,说白了,其实从大多数人角度讲,可能并不想研究明白童年是怎么来的,但是目前未成年人接触信息的渠道、能力、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难以控制,在此情形下,寻求解决之道是更多人的需要,这本书在解决问题的这个角度时不够完整的。

当然,作为此类话题探讨的一本经典著述,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警醒世人的角度讲,已有足够的意义。

得益于电子化的阅读方式,将我在这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分享给大家:

20个笔记

第2章 印刷术和新成人

作为律师,我越来越感受到,在懂法的人和不懂法的人之间,构建出两个世界,前者可以肆无忌惮地劫掠后者并且逍遥法外。

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界限。后者局限于中世纪的感知力和兴趣水平,而前者则被推进一个充满新事实和新感受的世界。

成年的另一个要求是学习并且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第3章 童年的摇篮期

童年是以学习阅读开始的。

现在在很多国家依然存在严重的童工问题。我们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强制的,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这种情况。

童年最初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想法,部分是因为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培植这个概念。经过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想法才慢慢传入社会较底层的阶级。

儿童走向成年需要获得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读者所具备的能力,即活跃的个性意识,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能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能操控高层次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和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第4章 童年的旅程

资本从诞生之日起,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肮脏的血。

因为整个18世纪和部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待穷人的孩子尤其残酷无情,穷人的孩子充当了英国这部大工业机器的燃料。

我们真的应该有文化自信,所谓的西方文明其实在很多时候连文明都称不上,而同一时期的我们在法律上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和贩卖人口之类的处罚已经较为完善了

在1761年进行的一次审讯中,安·马丁因弄瞎一些孩子的眼睛随后带他们到全国各地乞讨而被判有罪。她只被判在纽盖特监狱(Newgate Prison)服两年的刑。

在1761年进行的一次审讯中,安·马丁因弄瞎一些孩子的眼睛随后带他们到全国各地乞讨而被判有罪。她只被判在纽盖特监狱(Newgate Prison)服两年的刑。

第二部分 童年的消逝

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能力,对,是“能力”,理解一分钟以上的视频,或者在一个视频里面出现的,超过1个的知识点或者要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我们明明有了那么多的渠道可以比前人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有前所未有的条件可以检索到几乎一切你感兴趣的学科,但,用来思考的器官却在不知不觉的娱乐渗透中退化到原始社会了。

当人们学习阅读时,是在学习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身体静止不动。自我约束不仅对身体是一种挑战,对头脑也是一种挑战。句子、段落和书页被一句句、一段段、一页页慢慢地翻开,按先后顺序,并且根据一种毫不直观的逻辑。阅读时,人们必须等待着获得答案,等待着得出结论。而在等待的时候,人们被迫评价句子的合理性,或至少要知道何时并在何种条件下暂停批评性的判断。

第7章 成人化的儿童

举个例子,是很多时候人们进行理解的一个必要环节,但是短视频把理解的过程变成了“全是例子”

电视不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思想上来,因为思想是抽象的、有距离的、复杂的和有秩序的,而电视总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身上,因为人物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完整的。

央视的各种流量密码,各大网站的新晋UP和抖音的感谢联通,当观众越来越肤浅没有耐心,思考本身就成了一个另类的笑话。

电视新闻节目的兴奋主要是靠速度的作用,而不是实质的内容。它是以信息流通来制造兴奋,而不是新闻本身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知识也是一样。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当我们洋洋得意于新的希望时,可能毁灭的种子就藏在希望的萌芽中。我们总是太过于傲慢,以至于迫不及待地宣布胜利。

识字的头脑为识字文化播下了毁灭的种子,因为识字的头脑创造了新的媒介,而这些媒介又使识字文化所依赖的“传统的技能”变得毫无意义。

第8章 正在消逝的儿童

这种情况在40年后的中国也出现了,应该是一种经济规律的必然。

今天,(在美国)每户人口只有2.8人,而1930年则有4.1人。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看,1950年,10.9%的美国家庭是一个人的家庭。而今天,这个数字高达22%。

12岁的男孩现在穿三件套的套装去参加生日聚会,而60岁的男人则穿牛仔服去参加生日聚会。

我小的时候,弹玻璃球,拍洋片,滚铁环,去爬树,下河去洗澡,还拿弹弓打鸟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成人为什么要鼓励这种做法?为什么成人要剥夺儿童自由自在、不拘礼节以及自发游戏的欢乐?为什么要儿童经受职业训练、集训、紧张和媒体大肆宣传所带来的种种辛苦?答案跟前面一模一样:传统上有关儿童的独特性的假定正在迅速消亡。我们现在有的是新兴的思想:比赛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为了一些外在的目的,比如名望、金钱、身体训练、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的荣誉。对于成年人,比赛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伴随着童年的消逝,儿童眼里的游戏也随之消逝。

天子驾六马、御九锡的年代,人们靠等级维持社会秩序,现在不再需要了。所谓长者的经验智慧,在“技术焦虑”的背景下,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人们用另外的标准来建立秩序,划分等级,比如,钱。

当语言、服装、趣味、饮食习惯等等越来越趋于相同时,扎根于社会等级观念的礼仪实践和礼仪的意义也相应下降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成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威和光环,尊敬年长者的想法变得荒谬可笑了。这种衰退正在发生

第9章 六个问题

一直鼓励生三胎,可是,一个人挣钱养不了三个孩子,两个人挣钱又没办法管得了三个孩子。

因此,当父母双方都走向社会时,儿童就变得有些累赘了,而且,人们越来越认为童年结束得越早越好。

要保证孩子们努力学习,成为识字有文化的人,出奇地耗费时间,甚至代价昂贵。

这样的家长不只是在帮助他们的孩子拥有一个童年,而且同时也是在创造某种知识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