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漳州记忆》16

好友电动车的充电器坏了,拿来让我修理。居然如此信任本人的工匠能力,让我很得意。之前曾修过多次充电器,已清楚内在的开关电源原理。

充电器接上电源一测试,指示灯不亮,将它拆开,未发现内部有元件烧焦或电解电容封口炸裂痕迹,接着按经验判断两端外接电线用久了有可能在接口处内部断线。万用电表逐一测量,果然发现输入电源线有内部断路,还好是个小问题。可以买一条新电源线更换,但它的保护套往往尺寸不合,先试试能否废物利用。焊下电源线,在断线处剪下一截,小心抽出防折保护套,余下部分测量后仍可用,重新套上保护套,焊好。插上电源,绿灯亮,以为大功告成,交差后却仍有问题,原来输出电源线也有断断续续的断路,再次拆开做同样处理,好事二磨。倘若是个别原件损坏,只要找出替换,一样可修。自诩跨界双栖,权当“膨风”一回:既是跻身财经界的电子行家,又是老一辈无线电爱好者中为数不多的审计师?

儿时记忆老行当(消失的修补老行当)(1)

修理电动车充电器

如今电器修理工,早已升级换代,不必费神去查找故障点,一般都是将整块电路板更换。传统的逐一检查元件的老办法,纯属发烧友的爱好,但却乃真功夫!最近,多次修理LED灯,逐一找出烧坏的灯珠,再利用灯的恒流原理,直接用烙铁短接那个烧坏的灯珠,即可修复,并不影响灯盘其他灯珠正常发光。回想过去,提倡“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各行各业都有修补的能工巧匠,解决在物资奇缺的年代中,人们不得不节俭的各种修补需求。而如今,这些老行当大多已消失啦!不知大家还能记有多少?

儿时记忆老行当(消失的修补老行当)(2)

短接法修理LED灯

熔铁水补鼎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修补行当是补鼎绝活,也就是北方说的“小炉匠”。闽南话将铁锅叫做鼎,筷子叫箸,有着浓浓的古早味。铁鼎是生铁铸造的,大家俗称“生鼎”。铁锅用久了会有破洞或裂缝,大家舍不得买新锅,就会花几角钱补锅。补鼎师傅挑担走街串巷,担子一头是风箱,另一头是熔铁的小炉子,师傅安顿下来后,用随身带的木炭或小煤块升火,炉中间埋个小坩埚,放入几块生铁,往返拉动风箱鼓风,炉火越来越旺,坩埚里坚硬的铁块竟融化成通红的铁水。

只见补锅匠从坩埚里舀出来一小勺火红的铁水,倒在一块手托着的两寸见方的厚布块上,布上面还放有一层火灰隔热,然后将铁水珠托到锅的破眼下面,用力往上顶,另一只手用卷成圆柱形的湿棉布往下用力一压,快速一碾,一个补丁就打上去了。补丁在锅内必须与锅面平整,炒菜时“煎匙”才不会受阻,而锅背面就有疙瘩。动作要很麻利,铁水凝结,就没法弄平了。有时一个洞要打几个补丁才能补上,如果洞太大了,补锅匠会挑一小块比洞略小的旧锅片,先用小夹子固定在锅洞上,然后围着铁水缝补上,最后再用泥水往新补丁处涂一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儿时记忆老行当(消失的修补老行当)(3)

儿时记忆老行当(消失的修补老行当)(4)

铁水补鼎

焊锡补脸盆

在铝制品、塑料用品出现以前,当时主打的日用盆具是搪瓷脸盆、搪瓷菜盆牙杯。搪瓷用品用铁板冲压,再经搪瓷工艺处理,使无机玻璃材质通过熔融与铁板牢固结合形成釉质,又称珐琅。如不小心磕碰,造成珐琅质破坏,脸盆牙杯就会生锈以致破洞,买新的要花一笔钱,就找街上专门的工匠修,固定摊位或挑担走动都有。师傅只需一些简单工具,一把剪铁的大剪刀,工作台固定有一条角铁,一个火炉,几把尺寸不一的火烙铁,还有一瓶除锈助焊的“葛默水”。

师傅先将脸盆的破洞用砂轮或锉刀摩擦,去掉铁锈,用小竹签蘸点葛默水在需要焊锡的破洞上,手握加热过的烙铁沾满焊锡将破洞焊上,顿时烟雾四起,一阵怪味。葛默水应是盐酸,小时候电影《半夜歌声》的男主角就是被葛默水毁容的。后来知道修补匠用的不是盐酸原液,而是盐酸加电池的锌皮反应形成的氯化锌溶液,起助焊作用。较大破洞,需要在洞口下方用布垫住,烙铁拉动熔锡使液面覆盖破洞,凝固后形成漂亮的焊点。

脸盆底如有多处破洞或已锈坏,可以换底,沿盆底剪下旧底,盆体下沿修成圆形,边沿在角铁上敲打成直角状,再剪一片圆形的白铁片,准备作为新底,小心敲打接口使盆和底铆合,最后用手指在接口涂点桐油灰防漏,修好后又可以用上一阵子。以后五金店出售各口径铝圆片,取代白铁片,就更好操作了。

儿时记忆老行当(消失的修补老行当)(5)

早先煮稀饭用陶制的“土锅儿”,后来有了铝锅,煮“粒饭“(干饭)或”泔糜“(稀饭),很方便,但铝锅遇到煤炉火容易氧化,用了一段时间,锅底会腐蚀破洞,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换底,家家户户都有补锅换底的记忆吧。后来还专门卖一种弧形锅底,换底后还会增大了锅的容量。

竹篾补篾席

闽南盛产竹子,用竹子做成各种农业和生活用具。“披椅”(竹床)和篾席是每家的避暑良器,用久了,表面乌亮铮光,更是凉爽。有修理竹器的师傅,带着口径不一的竹子,到各户修理,竹摇篮,竹长条凳,竹椅,竹床,用久了会晃动“摇橹”,师傅会在关键处补上竹钉,更换有蛀虫的“枝骨”,让竹器焕然一新。补篾席的师傅,熟练使用篾刀,刨开毛竹,劈成竹篾,外层竹篾皮有韧性,用来补篾席和簸箕,内层不光滑少韧性,可以补晒东西的圆形“茭掠”。最里层叫“篾壳”只能烧火用。

补蒸笼的更是能工巧匠,好像都是莆田师傅,原料除了竹子,还用韧性的薄木片修蒸笼墙,蒸笼支架,蒸笼盖,用到不同的材料。

形形色色的修补匠

当年木质水桶大量使用,材质是杉木,自重轻不易变形,但用久了桶底或个别桶板会朽坏。工匠将木板拼好,量好尺寸画圆,用一种狭窄锯条的锯子就可以锯成圆形桶底。更换桶板的关键是刨好木板边沿的倾角,老师傅往往天衣无缝。不但有修水桶,尿桶坏了也会拿出来修。

过去人们普遍打赤脚,鞋子都留在新正时穿,鞋坏了,肯定会去补,补鞋匠配有专门手摇缝纫机,大家都叫它“鸡啄米”。不只补破,还可以换车胎鞋底。补鞋行当倒是一百年不动摇,现在仍到处有。六十年代初出现人字拖鞋,鞋带断了或鞋底磨损,也舍不得丢,街上有专门补拖鞋的师傅,用小锯片在烘炉上加热,热熔方式修补更是一绝。

六十年代以后,脚踏车走进普通人家,这是家庭最贵重的固定资产。自行车修理摊遍布大街小巷,接最多的活是补车胎。师傅麻利用专用撬具撬开外胎,小心从中拉出软质橡皮内胎,充气检查破洞,再用粗锉刀将破洞处锉粗糙,剪块大小适合的橡皮,抹上香蕉水味道的胶水,稍待片刻及紧贴上,用小锤敲打扎实,再把补好的内胎塞进外胎,大功告成。打气后,付修理费一两角,即可骑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