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一个特殊的阶层,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仅理所当然实行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天下美女人宫侍奉自己一个人。关于帝王妃嫔制度始于何时,难以确考,而帝王妃嫔的数量、名号、等级制度,历朝历代也各不相同。所谓“三官六院七十二妃”只是民间一种大概的说法,与实际的后官体制并不符合。

《史记·五帝本纪》以及《烈女传》等典籍记载,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并嫁给了帝舜,姊妹共事一夫,这大概是见诸文献的最早的君王的“一夫多妻制”。而根据郑玄所注《札记·檀弓》,帝喾、帝尧都是四妃,帝舜有三夫人。

据《通典》记载,“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也就是说,夏王的后妃有12人,殷商王的后妃有39人。后妃制度真正发轫于西周时期,明确天子的后妃是121人。《礼记·昏义》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在后宫内,王后为六宫之主,妃嫔的地位据说与西周的官爵等级是相对应的。“三夫人”位同三公、诸侯,“九嫔”如同九卿,“世妇”如同大夫,“御妻”如同士。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这些记载不无附会或者带有理想色彩,但是《周礼》《礼记》的记载确实对后世的后妃制度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妃嫔等级名称 三宫六院嫔妃有多少(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侍妾人数已达数百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管子·小匡》篇说齐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千”。这数千人大概包括了宫中女乐和宫女。

秦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称帝后,在后宫建立了由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构成的后妃体制。秦始皇后官规模如何,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秦始皇在咸阳先后建成宫殿270余座,沿泾、渭两河岸边东西绵延400余里,官室的规模如此庞大,居于宫中的人数之众也就可想而知了。唐代文人杜牧的《阿房官赋》从文学的角度描写了秦始皇后妃之众,“朝歌夜弦,为秦官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另外,“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36年,有的宫人竟然始终没有轮上见皇帝一面。《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三辅旧事》:“……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官列女万余人……”

看来,秦始皇的后官人数已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千人上升到万余人。

春秋战国时期妃嫔等级名称 三宫六院嫔妃有多少(2)

西汉王朝建立后,不仅“采选”制度渐渐形成,而且妃嫔等级制度也逐步确立。据《汉书》卷97上,《外戚传序》及颜师古注,汉初“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承秦制,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武帝的时候设置了婕妤、娌娥、傛华、充依,元帝加昭仪,于是在“位同至尊”的皇后以下,妃嫔就分为了14个等级:昭仪、婕妤、娙娥、俗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这II个等级是有爵位的,并与朝廷的爵位、官职、俸禄挂钩;第十二等级是“五官”,第十三等级是“顺常”,都没有爵位,俸禄分别是三百石和二百石:第十四等级也无爵位,俸禄只有百石,名号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此外还有每年采选人官未能进入上述等级的普通宫女,她们没有封号,也称“斗食”“有秩”,人数众多。

王莽的新朝虽然短命,但期间后宫人数也不少。《后汉书》卷41《刘玄传》:“王莽败,唯未央宫被焚而已,其余官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

春秋战国时期妃嫔等级名称 三宫六院嫔妃有多少(3)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弊政,崇尚俭约,裁减后宫的人数和供奉。据《东汉会要》卷2《内职》,后富有爵秩的只有皇后和贵人两个等级,下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岁时赏赐充给而已”。然而,没有多久东汉的后宫规模就扩大起来,顺帝时,“官人侍御,动以千计”。桓帝时后宫女子已达到五六千人。《后汉书补逸》卷20《陈蕃》,陈蕃谏桓帝:“宫女数千,脂粉之耗,不可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