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论文(护持根本方生生)(1)

护持根本方生生——

评李承贵新著《生生的传统——

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

胡治洪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西历2018年11月22日

传统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论文(护持根本方生生)(2)

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八十馀万言皇皇巨著《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此著对现当代百年间中国学者运用西方传入或中国固有的学术范式重新认知、阐释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状况进行了相当全面深入的研究。

作者独具只眼地将现当代中国学者采用的学术范式归纳为唯物主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逻辑主义、自我主义五类,在各类范式中分别或重叠纳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王国维、章士钊、蒋维乔、熊十力、郭沫若、张东荪、梁漱溟、张君劢、钱穆、胡适、金岳霖、冯友兰、方东美、贺麟、

李石岑、罗光、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郭湛波、张岱年、胡绳、蔡尚思、萧公权、任继愈、冯契、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谢幼伟、温公颐、虞愚、汪奠基、谭戒甫、劳思光、萧萐父、李锦全、汤一介、韦政通、刘述先、张岂之、方克立、楼宇烈、蒙培元、余敦康、张立文、刘文英、沈善洪、张锡勤、

赵馥洁、陈鼓应、何祚庥、董光璧、周桂钿、胡孚琛、崔清田、燕国材、朱义禄、李先焜、郭齐勇、陈来、李存山、杨国荣、刘笑敢、李申、李景林、潘德荣乃至时下新进等数代诸多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命题、系统、方法、特点、价值的独到论述,并对各类认知范式在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得失进行了中肯的评论。

克就其对中国现当代哲学思想资料涉猎之广泛、取材之丰赡、归类之得当、疏释之恰切来看,此著堪为中国现当代哲学之划界定性、指路引航的杰构,读之令人叹为观止,深感难能可贵!

作者归纳的五类学术范式,有四类来自近代西方,“考之过去百余年中国哲学史,不难发现具有西方身份的唯物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逻辑主义都先后程度不同地成了中国学者介绍、引进的内容,在介绍引进的同时也被当作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坐标与方法”(此著《导言》第1-2页)。

其实不止是唯物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逻辑主义,即使是标榜“回到中国自我文化系统”(此著第68页)的自我主义认知范式,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应用西方哲学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的感受与升华”(此著第72页),

例如王国维、熊十力、钱穆、冯友兰、方东美、贺麟、牟宗三、徐复观等自我主义认知范式的主要采用者,便都对西方传来的认知范式具有较深乃至甚深了解与造诣,他们所运用的自我认知范式,往往衬托着西方学术认知范式的背景,并不就是前现代的本来的“自我”。

由此表明中国现当代通行的学术范式或来自西方,或受到西方某种程度的影响,无一例外地与西方文化枝蔓牵连。学术思想领域的这种状况与晚清以降社会心理或明显或隐晦、或激进或缓和、或主动或被动、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趋向西方的潮流是基本一致的,作者通过五类学术范式的梳理,客观把握并如实揭示了这一点,具有典型的社会思潮认识价值。

不过,此著虽然揭示了中国现当代通行学术范式对于西方文化的依赖关系,但由此所作进一步观察而得出的观点却甚为吊诡。

作者有谓“五大认知范式的应用,的确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概念、命题被‘哲学地’发掘和整理出来,使它们以‘哲学’的身份出现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认知范式对同一‘范畴’或‘命题’的理解,所呈现的‘哲学’内涵不尽相同,即:既有唯物认知范式理解所得之内涵,也有科学认知范式理解所得之内涵,既有人文认知范式理解所得之内涵,也有逻辑认知范式理解所得之内涵,这样,中国传统哲学中分属不同领域的哲学内涵都被发掘、整理出来,并呈现出丰富多彩之气象”(此著第662页),

“五大认知范式的应用,也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哲学系统和哲学方法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从而使被呈现与确证的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更为完善”(此著第664页),

“无论是对中国哲学特点的揭示与判断,还是对中国哲学价值的彰显与肯定,具有西学背景的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四大认知范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此著第667页)。

所有这些论说的意思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来自西方或受西方影响的学术范式的运用,最终恰恰都抉发并呈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形成为接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现当代中国哲学成果,从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扩展了中国哲学的外延,振发了中国哲学的生机,使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传统因大量新成果的汇入而愈益生长壮大,此即书名所谓“生生的传统”的寓意。

当然,中华传统之所以能够抵御近代发生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终究持守故性、生生不息、可大可久,必因具有源远流长、优异卓绝、深入人心且历久弥新的根本精神;否则无所依循、漫荡不归,则纵有体量的继长增高,而本来面目多已丧失,固有传统迟早臻于耗散甚至湮灭。是故《周易》既有见于生生之变易,更强调根本之不易。

具体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言,作为先民德慧之结晶的诸多概念、范畴、命题,如天、道、仁、诚、理、气、心、性、太极、阴阳、五行、自然、天命、忠恕、中庸、良知、格物致知、尽心知性、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继善成性、和实生物、万物一体、理一分殊、和而不同等等,正是中华传统的根本精神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体现。

只要以这些概念、范畴、命题作为认知、阐释和评价的对象,或者说,只要以这些概念、范畴、命题作为主导学术工作的中心,就基本上是在关注、扬弃和护持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此著对五类学术范式的具体阐论,正是全都紧扣着体现中华文化根本精神的诸多概念、范畴、命题展开的,由此表明作者有心以根本不易的精神统御生生变易的传统,从而在呈现中国现当代哲学成果的丰富与新创的同时,也展示其对中华传统的坚守与递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中国现当代哲学思想资料的大量引用,对据以认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的五类学术范式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关系的梳理,对运用具有西方身份或受西方影响的学术范式却导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资源得到新的开掘以及中国现当代哲学得到新的发展这一状况的揭示,对中华传统根本精神的关注、扬弃与护持,当为李承贵教授“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这项厚重学术成果的主要特点,不知承贵兄以为然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