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夯考我“原则”的近义词,这次我不假思索的说“底线”,是的,不假思索夯夯略带诧异的说,不应该是“准则”么?不知如何解释,敷衍到,“准则也可以,但爸爸更喜欢底线这个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文化的前进方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底线)

文化的前进方向

前几日夯考我“原则”的近义词,这次我不假思索的说“底线”,是的,不假思索。夯夯略带诧异的说,不应该是“准则”么?不知如何解释,敷衍到,“准则也可以,但爸爸更喜欢底线这个词”。

近些时日以来,大家应该都有一种体会,在浏览互联网的时候会有很多巧合不期而遇,比如想到一个地方去,网上便推送来好多关于这个地方的信息,再比如想买什么东西,网上一下子全是关于这种商品的信息,就连刚刚与夯夯交流的“底线”这个词今天也看到一段巧合的文字,这段文字是北京大学中文教授曹文轩写给德国小说《朗读者》的序言,是这样写的:

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闹,一味的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式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经典,其实都是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而宗教文本不可能不是庄重的文本。《朗读者》此时此刻在中国的再次登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下中国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怀疑主义大国。流气在我们周遭的每一寸空气中飘散着。一次朋友的聚会,一个会议的召开,我们已经很难再有进入庄重氛围的机遇。甚至是一个本就在应当庄重的场合,也已无法庄重。嬉笑声荡彻在无边的空气中。到处是低级趣味的消化,到处是赤裸裸的段子,人与人的见面无非就是玩笑与没完没了的调侃,说话没正经已经成为了风尚。我常在想一个奇幻的小说式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成为痞子,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成为一个痞子国家与痞子民族吗?

这是一段无病呻吟的文字么,不是的,一定不是的,我我愿把这段文字当中是曹先生对当今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和忧虑。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讲过“预知大道,必先为史”,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至今而不衰,五千年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这个中原因与五千年历代先贤的卓越智慧密不可分。

早在上古三帝时期,先贤便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至今依然指导着一年中的时令更迭。前人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有“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对光阴的珍视;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激励人们坚持奋进的激励;也有“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哲理忠告,等等明灯郝浩然如烟海。

如今随着网络的空前发达,自媒体的兴盛,各抒己见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负面的东西、对文化的戏谑举目可见,这不免让人觉得忧伤。然而幸运的是我们同样也能欣喜的看到有的人看到敦煌壁画被破坏时的痛苦流涕的这种坚守;有的人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终其一生的守护;我们更欢喜的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朗朗声音!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复兴,在这复兴的路上,愿每一个普通的你我都可坚守住这份文化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