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的诞辰,也是教师节,祝愿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学校者教书育人, 师道者授业解惑,今天我就来解一解中庸之道,我们先看看《论语》是怎么讲的?

一、《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中道”。

如何评价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1)

孔子为《周易》作《易传》,太极是孔子命名的,《易经》核心思想是“中”,八卦的五卦叫“中宫”是八卦运转的核心,要站在《易经》角度去解读《论语》,因为《论语》的本质是对《易经》的解读。

《论语》里讲“过犹不及”,又讲“不二过”。过与不过都不行,就是取“中”。对应《易经》否卦泰卦、大过卦小过卦,“过犹不及”对应的否卦泰卦,就是取“中”,不然就会否极泰来,“不二过”对应的大过卦,小过卦,不要大过、不要小过就是取“中”。《论语》又进一步明确了“中道”思想,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这句话是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意思就是你的身还没修成,当没有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而盲目行道,“中”的道就会偏废。

《论语庸也》进一步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对应《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数穷对应的是道可道、非常道,不如守中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指“中”,有些人讲“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简直幼稚至极,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中”——万变不离其中

道就是自然,德就是人顺应自然而为。

如何评价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2)

二、应对事物、学问矛盾的两面性“中庸之道”

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内到外不断把自己的学问应用,是合在一起的,孔子也发现了学问的两面性,提出了“中庸”的思想。

后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分解成了两面性:

治国被韩非子、墨子分成了“刑法”、“兼爱”;

治国又被苏秦、张仪分成了“合纵”、“连横”;

两者都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修身被孟子、荀子分成了“性善说”、“性恶说”;

荀子的“性恶说”,故韩非子主张“刑法”;

孟子的“性善说”,故墨子主张“兼爱”。

两者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刑法”是依法治国,“兼爱”是以德治国,故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因为是统一的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感应”;

因为又是对立的关系,朱熹提出“天人分开”,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被王阳明、李宗吾分成了“致良知”、“厚黑学”(三省吾身,身心合一,身指:心)!

二者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心有阴暗面要“教育”,心良知面要“爱护”,故孩子的成长要“教育”“爱护”相结合。

每门学问都被分成了正反两面,当有人提出来一面的时候,于是就有人提出来另一面,当“性善说”“致良知”问世,就会有人提出“性恶说”“厚黑学”,却忽视了孔子的警示“中庸之道”。

三、矛盾的两面性终极答案《矛盾论》

从“性善说”“性恶说”开始,事物的两面性给中国人带来了大量的苦恼,当有人提出来一面的时候,于是就有人提出来另一面,产生了大量的“俗话说”“俗话又说”。俗话说:人定胜天;俗话又说:天意难违!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俗话又说:人多嘴杂!等等闲谈“俗话说”“俗话又说”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诚信”“善良”,进入社会后产生甚多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矛盾的两面性,就像万事有阴阳,有白天就有黑夜的道理一样,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

因为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存在统一和对立的关系,要辩证的看待事物的矛盾,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了《矛盾论》。毛主席深刻阐述了对立和统一的规律,提出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思想,该书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两种宇宙观、主要矛和次要矛盾、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得出的总结。

所以,“中庸之道”本质上就是《矛盾论》。

更多诸子百家解读,文化想象解读关注我!

《世界论》解读诸子百家,对易经、道德经、论语、佛学全新梳理

《世界论》全新梳理解读《论语》

《世界论》:老子的《道德经》到底在传递什么?

闲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闲谈人性,孟子“性善说”和荀子“性恶说”谁有理

闲谈“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何独受青睐”

“可怜的娃儿”秦始皇,谁能给我一点爱

闲谈“孟姜女为什么要哭倒长城”

闲谈“俗话说”“俗话又说”

闲谈“矛盾寓言故事”新解

闲谈“为什么会有厚黑学”

闲谈“王安石司马光变法之争”,谁更像政治上的低能儿?

如何评价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