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这既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一大亮点,也是党的理论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充分体现出以系统观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为新时期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指导思想、指明了前进方向。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社会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再次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坚持系统治理”等一系列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和要求,表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强调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的指导作用。并且,社会治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由多元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推动社会治理的过程也是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和密切配合,进而发挥整体功能,形成工作合力,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因此,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通过整体谋划、统筹推进,真正解决基层治理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级,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立足整体视域,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各项难题
基层社会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地域空间,是人们进行饮食起居、文化休闲等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面群众的各类问题、诉求和关切。随着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推进,基层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流动加速、人员结构复杂、群众需求多元、各种利益交汇,基层社会作为人们日常交往的基础平台,也是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维护群众利益的前沿阵地,基层治理的内容更加繁杂和艰巨,基层治理也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繁琐性。所以,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整体思维,坚持系统谋划,从全局上来把握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进而找出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目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之下,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关爱社区老人,进行柔性治理?在陌生化、匿名化的社会结构当中,如何激发社会参与、增进社区温情?这些问题涉及教育、参与以及治理等各个方面,但是,这些问题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进行整体性的分析,探究各问题间的关联度,能够及时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加强协作配合,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合力
首先,从社会治理主体的数量来看,社会治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由党委和政府组成的一元化结构构成,多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而社会治理的主体除了党委和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公众、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整合各主体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合力。其次,从社会治理的主体功能来看,党委主要是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和促落实等作用;政府则主要扮演引领者、组织者、助推者的角色;社会组织、公众则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没有它们的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将难以形成;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功能各异,只有清晰界定各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分工,促使各主体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才能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发挥整体效能,实现系统最优。最后,从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来看,各治理主体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在社会治理中也处于领导地位,党和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能够切实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以及社会号召力,将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有效嵌入到社会治理体系当中。(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