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国志·李典传》中记载:“进、典、辽皆素不睦”,大致意思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乐进、李典、张辽三人素来不和睦,各自有嫌隙。

张辽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李典也是曹操信任的高级将领,在孙权进军合肥时,最初二人因为不和而无法通力合作,险些坏了大事。

李典有长者之风:李典有长者之风(1)

那么,张辽曹操收得降将,勇冠三军,李典是大族家庭出身,为人有长者之风,二人本没有什么瓜葛,何来仇怨?

说到这事情,还要提到吕布这个人了,张辽与李典之间不和的主要原因与他脱不了干系。

李典和张辽不和的出处

赤壁之战以曹操战败告终,他本人经此大败后返回北方,留守李典、张辽、乐进三位将军守合肥,城中有七千守军。

孙权借着曹操战败之际,北上意图搞扩张,调集10万大军进攻合肥。曹操得知此事后,派人送给合肥城内的守军一个锦囊,内容是“张、李二将出战,乐进守城”。

李典有长者之风:李典有长者之风(2)

张辽以勇武著称,曾亲手斩蹋顿于马下,是一员猛将,他看了曹操的锦囊后,立即鼓舞了一波士气,要按照曹操给的方案应敌。

张辽认为,要趁着孙权立足未稳之时,趁势杀出,挫败敌人锐气,以攻代守,否则难以安定守城士卒之心。

张辽的建议一提出,乐进也表示同意,轮到李典发言时,他沉默不语,表示反对。乐进为缓和张辽与李典之间的关系,提议坚守。

李典有长者之风:李典有长者之风(3)

张辽是一个较真的人,当即对李典说不要因为私事废了公事,说罢便要单独出城作战了。李典见张辽都这么说了,也表态愿意与他一起出战。

这件事的出处并非来自《三国志》,而是小说《三国演义》。不过在《三国志》中,确实也有提到“进典辽皆素不睦”,至于具体什么原因,作者陈寿惜字如金,我们需要简单分析一下。

张辽与李典有仇,与吕布有关

张辽并非最早跟随曹创业的将领,他早年是丁原、吕布的手下,是一员纯粹的武将。张辽并非士族,凭借其勇武,获得丁原的赏识。

吕布吞并丁原的部队后,张辽成了吕布的手下,跟着他东征西讨打了许多年。

李典就不一样了,他出身在大族家庭,叔父李乾是山阳郡的大族,手下有千人的食客。曹操陈留起兵后,李乾开始为曹操效力,跟着他打黄巾军,立了战功。

李典有长者之风:李典有长者之风(4)

曹操打陶谦时,兖州的张邈和陈宫等人煽动叛乱,迎接吕布进城,许多郡县纷纷倒戈,响应吕布。

就在这时,李乾坚决不响应吕布,与他大战了一场,击败了吕布的军队,保住了乘氏。曹操得知此事后,让李乾回到第二年,吕布再次派遣大军进攻李乾

第二年,吕布再次派遣大军进攻李乾的家乡巨野县,想要招降李乾,却被拒绝。劝降无望之下,吕布的手下便把李乾杀掉了,李整继承了父亲李乾的家业。

吕布与李乾一族交战,肯定伤亡不小,张辽是吕布手下的骁将,也很有可能参与了此次作战。因此张辽的手中有李氏族人的鲜血,具体到底是不是那么一回事,《三国志》没有细说。

李整像父亲李乾一样,对曹操也很忠心,帮他平定了许多地方的叛乱。官渡之战时,李整病逝了,李典成了继任者,当上了李氏家族的掌舵人。

李典有长者之风:李典有长者之风(5)

李家因为不愿投降吕布被杀了许多人,作为李整的接班人,李典自然也痛恨吕布,这么想是正常的逻辑思维。

张辽长期跟随吕布,吕布打李乾期间,张辽难免不会沾上李氏家人的人命, 在战场上你死我活,有些伤亡也是正常的。因此,从大的方向来说,张辽与李典之间有疙瘩,与吕布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李典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怎么可能不明白两军交战,各为其主,李家被吕布杀了不少人,怪不到张辽的头上。

李典有长者之风:李典有长者之风(6)

李典为取得曹操的信任,将一万族人迁移到了邺城,为曹操所控制。此后,李典深受重用,曹操对他也不再疑心。

在战场上,李典也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博望坡之战中,他识破了刘备假装败退的计谋,劝夏侯惇不要追赶。夏侯惇自恃兵多,执意要追,被刘备包围后,李典率军将他救了出来。

结语

陈寿评价李典“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说明他是一个敬重士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有造诣的人。

张辽是降将,早年效忠丁原、董卓、吕布这些人,李典家族始终效忠于曹操,多有战功。逍遥津之战时,李典、张辽、乐进三人地位差不多,对李典来说从内心是无法接受的,必然不会心服张辽。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战的关键时刻,李典与张辽能通力合作,抛弃前嫌,一起对付外敌,如此说深明大义,也是令人敬佩!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