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老照片

将带你回到从前

看一看

那时的春节

那时的年味儿

拜年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

↑清末,老北京人拜年,互贺新春。 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2)

↑清末,老北京妇女过了正月初五穿戴一新,出门走亲访友。 新华社发

拜年是过春节最有特色的民俗,亲朋好友互致祝贺,共同祈盼新春吉祥、国泰民安。

贴年画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3)

↑1991年的新春临近,江苏省不少农家纷纷张贴苏州桃花坞年画。新华社记者徐澎摄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4)

1998年春节前,人们在天津市杨柳青画摊前选购年画。新华社记者杨宝坤摄

严冬过后便是春天。大自然的花朵还来不及点缀生活,盼春的人们,便让花花绿绿的年画,先行在千家万户绽放。

穿新衣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5)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那时过春节,给孩子做身新衣服,是所有母亲最挂心的事情。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6)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3年。过年,对当时北京孩子来说,除了期盼穿上新衣服,也期盼着梦寐以求的风车。新华社发

过去的生活不富裕,但那些简朴的玩具和念想,使孩子们着实兴奋好长时间。

年夜饭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7)

↑这是1953年春节拍的照片,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新华社发

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来说,代表着团圆,这是老人一年一度的期盼,也是每个人对春节的执念。

办年货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8)

↑1953年春节前,一位顾客在天津市百货公司为孩子试穿新鞋。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9)

↑1978年,北京市民在排队购买年货。 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0)

↑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1)

↑1980年,浙江绍兴柯桥农民在购买年货。 新华社发

过年年货的演变史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商品物资极大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年货的档次也提高了。

赏花灯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2)

↑1960年,北京郊区的两个小姑娘在玩花灯。 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3)

↑1982年元宵节,武汉市群众喜气洋洋争观花灯盛会。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摄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4)

↑1993年元宵节前一天,江苏南京夫子庙花灯买卖格外红火,卖灯、买灯、观灯的人流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新华社记者徐澎摄

热闹的新年除了走亲访友,更少不了人们摩肩接踵的灯市。

看社火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5)

↑1997年正月十一,河南中牟县姚家乡农民舞狮队在乡村干部带领下,来到县种子管理部门办公地,以热闹火爆的社火表演表达乡亲们的感激之情。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6)

↑1959年春节,北京南苑的老婆婆们跳起欢快的秧歌舞。新华社发

舞龙舞狮闹新春,威风锣鼓迎新年。喧天锣鼓,欢腾喜悦,淋漓尽致展现着中国人过年的精气神。

逛庙会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7)

↑1951年春节,上海老城隍庙九曲桥上熙攘的人流。 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8)

↑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 新华社发

春节记忆中的年味儿(那时的春节那时的年味儿)(1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逛厂甸”的北京人争先恐后观看“拉洋片”。厂甸庙会是北京传统春节庙会之一。新华社发

逛庙会曾是中国人过年不可缺少的年俗。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融入了集市交易和娱乐性活动。

生活在变

年俗也在变

但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却从未改变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