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热衷于探寻“肯定性”,即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接触到什么信息就产生什么观念。这是由于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低共同决定的,随着人类活动的深入和复杂,这种认识在知识层面出现了“矛盾”,于是辩证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否定辩证法”。

人们一开始认识到了“思维”和“存在”、“知识”和“现实”的矛盾,但是并不认为这种矛盾是合理存在的,而是尽可能地否认其合法性。这是“朴素辩证法”带过来的固有思维模式,认识是肯定的,存在是肯定的,为什么肯定和肯定会发生矛盾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消除矛盾。

辩证法的理论依据(辩证法概论三否定辩证法)(1)

芝诺提出一个悖论:“阿克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克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善于奔跑的英雄,乌龟在阿克琉斯的前面,无论距离是多么远,当阿克琉斯到达乌龟的位置的时候,乌龟已经向前走了一段距离了。他必须再向前走,再次到达乌龟的位置,这时乌龟又向前走了一段距离。由此推论,阿克流逝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但现实存在中,任何人都是可以追上乌龟的。

如何解释这种“思维”和“存在”上的矛盾呢?在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中,这种思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也就是说“知性”的逻辑根本不足以回答这个矛盾,只能试图从辩证的思维方法中获得解释。康德认识到了人类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这种辩证性质,他不认为这是合理存在,而是一种“幻相”。无论认为“思维具有辩证性”是否合理,但是认识到了思维的辩证性,芝诺的悖论就可以被解释了。

辩证法的理论依据(辩证法概论三否定辩证法)(2)

芝诺同时将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绵延性进行了分割,无论是在“追乌龟”,还是在“飞矢不动”中。他必然知道阿克琉斯是可以追上乌龟的,也必然知道飞矢是运动的,否则就不叫“芝诺悖论”了。我们称一切运动都是物体在空间上的绵延和时间上的连续,芝诺对于二者统一的关系同时进行了切割。空间是二分之一又二分之一的无限切割下去,时间是到达一个位置,又到达一个位置,无限切割下去。类似这样的思想实验,还有《庄子 天下篇》有云:“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康德通过二律背反论证了宇宙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这说明他认识到了思维的辩证性,并且懂得了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世界,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合理存在的,而是极力的否认这种认知。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本体,对于一个本体而言,我们不能对他有任何的规定,也就是是既不能说宇宙是有限的,又不能说宇宙是无限的。康德因此否认了这个思维矛盾的存在合理性。

辩证法概论(二)朴素辩证法

辩证法概论(二)朴素辩证法

,